注册 登录
陆氏家园 返回首页

陆永先的个人空间 http://mail.lus.hk/?1184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文摘:陆姓

已有 1422 次阅读2013-8-26 11:12 | 文摘

 

摘自网络《中文百科在线》

陆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9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

陆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颛顼曾孙吴回在尧时其子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远古时期,少典娶有蟜氏部落之女,生黄帝和炎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炎帝为姜姓,号烈山氏,一作神农氏,以后炎帝姜姓部落与黄帝姬姓部落联合,并尊黄帝为“大帝”(领袖),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黄帝共传有二十五子,分别由四母所生。据史书记载,黄帝的这四个妻子都很贤慧,正妃为西陵氏女嫘祖,二妃为方雷氏之女节,三妃为彤鱼之女,最后娶嫫母。传说,这位嫫母虽在四人中殿末,长相很丑,但她很善良而有才能。
  黄帝与四妃所生的这二十五个儿子,分衍出了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姑、嬛、依等十二个姓,自此,随着人口增多,支系派衍。
  “黄帝以姬水成”,说明黄帝的氏族长期居住在姬水流域,氏族即以“姬”为姓,这是“姬”姓的起源。黄帝所传的二十五子,他们散居各地,成为新的氏族首领,后又发展到一百零一个属地(方国、侯国),并派生出五百一十个氏。黄帝与正妃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少昊)和昌意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其后姬姓分衍出一百九十八个氏,陆氏便是由姬姓中衍生出来的,其祖先可追溯至中华民族的共祖黄帝。
  关于黄帝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的派生递传也有许多种说法。据史籍《世本·帝系篇》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昌意娶于浊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产颛顼。颛顼娶于滕坟氏,谓之女禄,产老童,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生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所以有的陆氏族谱以黄帝为第一世祖,昌意为第二世祖。有的族谱则以陆终为第一世祖。
  史籍《史记·楚世家》中也记载:“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曰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 祝融为火正之官,使说他昭天地之光明,用火教人熟食,有大功于人类,被人们尊为赤帝,《世本》、《左传》、《山海经》等古籍也都载称祝融是颛顼的后代,虽然它们从颛顼到祝融的代数的记述有所不同,祝融的后裔颇为昌盛,其分布和活动的范围就要大多了。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祝融开始活动于河南新郑一带,后裔后来逐步向南方发展,移向江淮流域,从地理分布情况而言,他与颛顼一样,主要活动在河南、山东的西半部,山西南部和苏皖北部一带。
  据史籍《广韵》记载,相传颛顼曾孙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被赐封在陆乡一带(今山东平原),称陆终。其后代子孙以陆为姓者,为山东陆氏的起源。
  陆终,在史籍《姓氏寻源》第六卷中记载:“吴回生陆终,其支庶为陆终氏”,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第三十五卷引史籍《元和姓纂》说:“祝融(吴回)子陆终之后有陆终氏”,有的学者认为以后陆终氏简化为陆氏,当为以后陆氏的始祖。
  有关陆终的考证和记载也很引人注目。据文献《邾公钻钟》铭文记载:“陆蟺之孙邾公釖作厥和钟”,因陆终第五子安,生邾。王国维在《邾公钟跋》中记载:“蟺字从虫,章声……以声类求之,当是螽,陆螽即陆终也”,学者李学勤也同意此说。在典籍《庄子》中解释:“马蹄翘足而陆。”司马注:“跳也”。 “陆”即是跳之意,终即螽斯,螽斯善跳,陆终即是善跳的螽斯。《尔雅》有草螽,蜇螽、皇螽、钧螽、土螽之分,螽斯繁殖很强,在典籍《诗经·斯螽篇》中, “斯螽”用以比喻子孙众多,螽斯在远古成为人类捕食的虫类,直到现在,中国北方有些地方还有吃蝼蛄、蝗虫和螽斯著称的习俗,并认为是美味而有营养价值的食物,所以,可认为陆终就是以捕食善跳的螽斯的部落,并以它为图腾之名,同时也作为首领之号。
  陆终的始居地,在其父吴回始居地,即今陕西省的陇县吴山,这在史籍《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和《太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吴回的族裔以后一支留居吴山;另一支族裔,于唐虞之前,随着夏族的东迁,沿渭水北岸,渡过黄河,迁到陆邑(今山西平陆)之吴山,就是古代很有名的地方,汉时有平陆侯,封地就在这里,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称唐天宝初年,因开凿运河,“得古刀,篆文曰平陆,遂改今名”为平陆县。陆终后裔东迁至于此。
  约在商灭夏之际,陆终族裔迁到今山东的汶上县北,《史记·齐世家》载:“康公十五年,鲁败齐师于平陆。”汉因在此地置东平陆县,与山西的西平陆相对,可见此地名系山西的平陆随着陆终后裔的移迁而来。刘宋时,去东字叫平陆县。
  后来,东平陆又有一支陆终族裔北迁到陆乡,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以后许多方志及家谱亦均沿袭此说。般县,今山东平原境内,说明陆终之裔又再迁于此,故名陆乡。
  姬姓陆氏族人大多尊奉陆终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宣王之子田通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称:“陆氏,妫为,田敬仲之后也,十一世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之故地,因此为氏。”
  在陆终时代之后,社会进人世袭王权时期,开始尧、舜、禹的统治时期,因古史记载舜帝居于妫油,其后因此称妫氏。”妫油“,指妫水隈曲之处,传说舜居于此,尧将两个女儿嫁给他。妫水在山西省永济县南,源出历山,注入黄河。在典籍《书·尧典》中记载:“嫠降二女于妫油,嫔于虞”,陆德明释文“油,音如锐反,水之内也”。杜预在注释史籍《左传》时说:“水之隈曲曰油”,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历山,妫油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油水,实则二水同归异源。”
  田完是舜的后裔虞阙父之子妫满的后代。周惠王姬阆五年(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被齐桓公姜小白任为工政。陈完改姓为田,其后代逐渐强大,传至田和,于周安王姬骄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篡夺齐国政权。再传至十一世齐宣王田辟疆执政时期(公元前320~301 年),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指邑为姓氏,其后子孙繁衍,皆称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陆氏正宗,是为“田齐之陆”或“平原之陆”。
  妫姓陆氏族人大多尊奉田完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古国,出自春秋时期的陆浑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陈留风俗传》、《风俗通义》等资料记载,春秋时期有一古国名为陆浑国(今河南嵩县一带)。
  春秋,是北国古代少数民族史上重要时期。在华夏族诸侯国四方,分别居住着被称为夷、蛮、戎、狄诸民族。由于各族的不断繁衍和分合聚散,出现了许多不同名称的民族共同体。
  当时对西方民族一般都称为戎。西方戎族在春秋时支系很多,名号纷繁。在历史文献《春秋大事年表·四裔表》中描述西戎民族:“随地立号,随时易号”,以至关于戎族各支各号的载述多有混淆不清,莫衷一是。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春秋时期戎族支系有陆浑之戎、伊洛之戎、骊戎、冀戎等,他们都是以地名之。其中陆浑之戎,原属于秦西陆浑之地,因遭受到逐渐强大的秦国的进攻而归附于晋国。
  春秋时期的陆浑国,是由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陆浑(今河南伊川)而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亦称贲浑戎。陆浑部落最早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迁到陕西秦岭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东迁之机,东迁到今陕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带。
  周襄王姬郑十四年(晋惠公姬夷吾十三年,公元前638年),陆浑国被秦、晋两国强行迁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仍用原居地陆浑之名而称陆浑之戎,因此后有陆浑县(今河南伊川、嵩县二县之间)。其他如阴戎属陆浑之戎,居晋国阴地。九州之戎也属陆浑之戎,居晋国九州之地。从地域分布上看,实际已深入诸夏的腹地了。
  深入诸夏腹部的诸戎不断地与诸夏交往,到了春秋晚期,便逐步与诸夏融合在一起。
  周定王姬瑜元年(楚庄王芈旅八年,公元前606年)春,楚庄王熊侣(芈旅)不厌陆浑戎之侵扰,发大军讨伐陆浑戎部落,一直攻击至郑国之境,击溃了陆浑戎。然后,楚庄王驻兵于雒水,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慌忙派王孙姬满犒劳楚庄王。楚庄王趾高气昂地问起周鼎的大小、轻重,颇有迁周鼎于楚以取代周室之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问鼎中原”之事件。
  其后,陆浑戎被楚国拢居于晋、楚两国之间的缓冲地带,与楚国交往甚密,在楚国的操纵下不断侵犯晋国,对晋国形成了直接威胁。
  周景王姬贵二十年(晋顷公姬弃疾元年,公元前525年)农历8月,晋顷公发大军击灭了陆浑国,彻底消除了七十多年以来陆浑戎对晋国的侵扰问题。
  亡国之后的陆浑国遗民以国名为姓氏,称陆浑氏、或贲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陆氏、贲氏等,世代相传至今,其陆氏即为河南陆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狂士接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在春秋时期,楚国王族中有公族大夫被封于付逯城。付逯城就是战国时期的野王城,地理位置在今今河南省的驻马店市沁阳县一带。
  在该支芈姓公族贵胄后代族人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楚狂接舆”,是春秋晚楚国的隐士,芈姓,名接舆,字逯通,一字陆通。
  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社会上有一大批知识阶层的人,被称作“士”。
  士,进以可出将入相,为王者师;退可以独善其身,隐居自适。当然大多数稍有学问的士阶层的人,都希望在仕途中混个一官半职,以求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但在士阶层中有一批政治人物,他们一般不会遵从君主之聘,更不会主动投告而为其效力,世上称之为“隐士”,接舆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接舆从小喜欢读书,潜心研究各家学说。他反对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亲自耕种,自食其力。成人后好养生之道,经常在四方云游名山川。
  接舆所处时代为楚昭王熊壬(芈轸)执政时期(公元前515~前488年在位),楚昭王所主持的楚国政治一片混乱,朝旨夕易、政令无常,并时常与吴国接战。那接舆平对此十分不满,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在典籍《论语·微子》中,也记载了孔子与接舆相遇,接舆以《凤兮歌》讽刺孔子的故事:一次,孔子游说来到楚国。陆通唱着歌从驿站门前经过。接舆以《凤兮歌》讽刺孔子:“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孔子听到后,立即下车想与接舆交谈,谁知接舆避而不见,孔子终究没有能与他交谈。这在典籍《庄子·人间世》亦有类似的记载。
  接舆因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极端不满,遂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而楚昭王听说接舆是圣贤之士,便派使者持金百镒(一镒合二十两),车马二驷,聘请接舆为官治理江南。接舆拒绝了楚昭王的聘请,使者无奈,只得将礼物弃之在第(陆通家的草庐门口),如实回去报告楚昭王。
  接舆的妻子从集市回到草庐后,见门扉前面的草地上遍布车辙,以为人品高尚一向狂傲的丈夫竟也交结不长进的楚昭王。所以,就用讥讽的语气对刚从田野中归来的接舆说:“先生少而为义,岂老而违之哉!门外车迹何深也。妾闻义士非礼不动,妾事先生躬耕以自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暖其乐自足矣!”见丈夫否认地摇着头,她又指着门前的草地讥刺道:“怎么门口的车辙怎么这么多、这么深啊?”
  见妻子误会大了,接舆急忙解释,将楚昭王如何派使者相聘,自己如何鄙视不睬,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夫妻间的误会才顿然消除。接舆的妻子随后便笑着说:“这楚昭王既然已经知道我们夫妻居住在这进而,肯定还会派人来烦闹,我们以后不得清静了,不如赶快离开这里吧。”
  接舆大大赞同妻子所言,于是夫妻二人即变姓易名,带着家眷离开居地,游遍名山胜地,最后隐居在四川峨嵋山,食桂栌实(栌柑),服黄菁子(韭菜),养性山林,淡泊人生。传说,接舆夫妇之寿高达数百岁,最后被太上老君老子度升仙班。由此接舆夫妇遂成了道教崇拜的偶像,被奉为道教神团中的大仙。后世道教神团中有所谓“天府四相”,其中的“天机内相”就是指接舆。
  后世唐朝诗仙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有名句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确实有对孔子嘲讽的意味在内。
  在接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陆氏、逯氏、接舆氏,其中的复姓接舆氏后再分衍为单姓接氏、舆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陆氏族人皆尊奉楚狂接舆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古代陆氏起源,除了主要以陆通为始祖的“平原之陆”外,还有因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由鲜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鲜卑步陆孤氏为陆氏,与“穆、奚、于、贺、刘、娄、尉”并称北人八族,是为河南陆氏。
  鲜卑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约在西汉初,鲜卑走出高山深谷,开始南徙,至东汉,与汉族有了更多的交往。人晋,鲜卑各族继续内迁,其中一些原来游牧部落逐渐转为定居农业生活并开始封建化,与此同时与魏晋通好。西晋末,北部中国出现混乱局面,鲜卑各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先后建国。在拓跋珪登国元年(公元386年),拓跋硅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建国之初,它的文化比较低,发展较落后,为了入主中原,他们很快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至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治政时,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在其执政的时候,采取有关改制的许多积极措施,其中汉化姓氏也是重要的举措之一。
  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起宣布定都洛阳,接着在迁都的第三年,他就下令改汉化姓氏。当时鲜卑人多为二~四音节的复姓,因为这些姓氏与汉族姓氏不同,显示出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二民族的融洽与合作。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此北魏皇室改姓元氏,太祖以来的八大著姓,全部改为汉姓: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为嵇氏,尉迟氏改为尉氏。此外,北魏初期所统的一百十八氏,原为复姓,也全部改为单姓。改姓后,鲜卑名字以汉名为准。
  同时,北魏孝文帝还亲自拟定条制,规定鲜卑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士人同汉族头等士族崔、卢、郑、李四大姓门第相当,社会地位相同。八姓以外的鲜卑贵族也规定了流品,这样鲜卑贵族与汉族名门糅合起来,确立了“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门阀制度,这是因为中原两晋王朝推行门阀制度,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握有政治、军事、经济大权的士族世代相袭。
  为了维护垄断性统治地位,士族上层采取各种措施,主要从婚宦两方面严格限制,防止寒人地主挤入世族队伍,掌握政权,这样,就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这种门阀政治也深刻影响了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起自北方,鲜卑族人口又不多,为了中原地区统治的长治久安,必须获得中原士族的广泛支持,势必顺应久已存在的门阀统治形式,与汉族士族联合,使贵族门阀化,所以他们推行了定姓族措施,从而在观念形态上使鲜卑贵族等同于汉族士家。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下令“定四海士族”。
  在史籍《魏书·宦氏志》中记载:诏令“代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故宫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鉴于此,孝文帝定姓族:“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八姓成为鲜卑中的第一等贵族,陆氏位列其中。
  北魏孝文帝的规定,实际上利于陆氏地位的抬高。凭借了政治力量,使包括陆氏在内的鲜卑贵族和汉族政治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也是陆氏由此显赫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北魏鲜卑原先活动范围在代北,大致在今山西及河西走廊一带,旧都在乎城,后迁都洛阳,所以许多族谱或家谱都称该陆氏为“代北之陆”或“河南之陆”。
  关于鲜卑步八孤改为陆氏,在史籍《魏书》、《北史》、《元和姓纂》中有基本相同的载述,主要叙述以陆俟、陆真为始的陆氏后裔族事。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孛儿只斤·阿里不哥,公元?~1266年待考,是蒙古宗王,孛儿只斤·拖雷的幼子,排行第六,与孛儿只斤·蒙哥、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及孛儿只斤·旭烈兀同为唆鲁禾帖尼所生。按照幼子继承父亲家业的蒙古风俗,阿里不哥随唆鲁禾帖尼同住,并继承她的宫帐。蒙哥八年(公元1258年),蒙哥汗大举进伐南宋,以阿里不哥与己子玉龙答失留守大斡耳朵,并统帅留守漠北的蒙古军。蒙哥九年(公元1259年),蒙哥汗在四川合州军前病逝。当时,忽必烈正率领东路军进攻鄂州,阿里不哥谋即汗位,遣阿蓝答儿发兵于漠北诸部,脱里赤括兵于漠南诸州。忽必烈闻讯,立即与南宋言和,迅速北返,并于公元1260年农历3月,在部分蒙古宗王的拥戴下,忽必烈抢先即帝位于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而阿里不哥也在留漠北诸宗王的拥戴下,即大汗位于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厄尔得尼召)。双方使者往来,兄弟俩无法取得妥协,于是,阿里不哥分遣阿蓝答儿进军西凉府,与浑都海、哈剌不花军相合;另遣其子玉木忽儿和哈剌察儿(术赤之孙、斡鲁朵之子)南征。忽必烈命廉希宪、商挺抚定关中,大败阿蓝答儿军于姑臧(今甘肃山丹境);又亲自率师北征,败阿里不哥军。阿里不哥奔吉利吉思之地。忽必烈下令禁绝汉地对漠北的物资供应,阿里不哥陷入窘困,于是令阿鲁忽(察合台孙,拜答儿子)往主持察合台汗国事,征集器械粮食以为接济,同时,命他扼守阿母河,以防旭烈兀东援忽必烈。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农历9月,阿里不哥突袭忽必烈戍军移相哥部,逾漠而南。忽必烈急召蒙汉诸军抵敌,大战于昔木土脑儿之地,胜负难分,至冬各自撤回。次年春季,阿里不哥得悉阿鲁忽叛附于忽必烈,便引军西征,击败阿鲁忽,进据阿力麻里。阿鲁忽退走撒麻耳干。阿里不哥驻冬阿力麻里,大肆杀掠,又值大饥,民怨沸腾,部众离散。阿鲁忽整军来攻,阿里不哥穷蹙不支,于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农历7月归降于忽必烈,后病死。在其病逝之后,忽必烈立即展开屠杀阿里不哥家族的行动,其子孙纷纷逃避,其中有以先祖排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陆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是蒙古族著姓之一,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族后裔,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Borj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陆氏、包氏、鲍氏、博氏、李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②蒙古族博尔吉津氏,亦称白尔济吉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族后裔,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g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陆氏、包氏、王氏、梁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陆如火氏,亦称努叶勒氏、禄叶哷氏。为赫哲族依兰三姓之一,以部为姓,世居黑龙江沿岸、松花江流域、三姓(今黑龙江依兰)、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奇纳林赫哲部(今黑龙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Ruyere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陆如火氏多冠汉姓为陆氏、芦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尼珠氏,满语为Ninju Hala,汉义“六十”,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陆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壮族中的陆氏,来源有两种说法:
  其一说,是各部落首领在江岩地方集会赐姓,会打鸟的部落从此以壮语“lu”(鸟)为姓氏,其谐音汉字就是“陆”,后在改土归流过程中流改为汉姓陆氏。
  其二说,是除了从外地迁入带来的汉姓以外,主要还有从原始信仰图腾而发展为姓的,陆氏很可能因古代崇拜鸟之故,因此取谐音汉字为陆氏。
  这两说的共同之处,就是皆与壮语“鸟”有密切关系。
  壮族陆氏居地以广西和云南为主,其余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等地。
  第十个渊源:源于合姓,属于自然联姻或政治联姻而两族合姓为氏。
  合姓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上是一种特殊的姓氏现象,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陆氏与其他姓氏的合姓主要有陆费氏、陆叶氏和陆范氏。
  1.陆费氏:
  陆费氏主要分布在浙江和江苏,浙江以嘉兴为主。学者潘光旦在《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一文中对其起源和世系作了考证。潘光旦引张澍所著《姓氏寻源》说:“本姓陆,鬻于外家费氏,亦承费姓,遂成陆费氏。世居桐乡。”桐乡原属汉由拳县地,三国吴以后为嘉兴县地。五代晋以后为崇德县地。明析置桐乡县,属浙江嘉兴府,清因之。所以陆费氏主要分布在浙江嘉兴,其中也出了陆费墀、陆费琼和陆费逵几位名人达士。江苏陆费氏主要分布在江苏吴县西山,陆文灏等修的《包山后埠陆费支谱》介绍了该派陆费支的来源。包山即今江苏吴县西山,这在明朝《苏州府志》、《吴县志》内有确切的记载。该谱由清名家王鸣盛撰《包山陆氏祠堂记》,记内称包山陆费氏系侍郎史陆傲之后,历三十一传至陆元阳、陆元珏兄弟俩。陆元阳居包山之涵村,陆元珏居包山后埠,自是两支并盛。陆元珏以后八传至明朝陆谦,陆谦和陈氏婚配生有第三子,名景荣。其时包山费浩无子,于是将景荣嗣费浩为子,考虑到“谓陆为费后,未协宗法,且惧后人知费而不知陆”,所以合称为陆费氏,该谱以陆费景荣为世祖,记述其后谱系,延及光绪年间。其中陆费德清曾任嘉庆年间奉政大夫,保定府通判,陆费德孚任承德郎、六品顶戴,浙江郡知县等地方官。
  2.陆叶氏:
  据家谱文献《安徽(潜山)陆叶氏宗谱》记载:“陆叶氏者,祖籍隶江西鄱水,宦游寄皖北潜山,元末自潜迁桐。”“明初以陆赘叶”,按此谱所述,陆氏自元朝正一公始,叶自明朝文宗公始,至明朝陆叶始为合姓。元朝陆氏始祖正一公,名陆正一,生三子:陆朝一、陆朝二、陆朝三。陆朝一生三子:陆荣一、陆荣二、陆荣三。陆荣一又生四子:陆恩一、陆恩二、陆恩三、陆恩四。明朝叶氏始祖文宗公名叶文宗,女一招赘陆恩三,遂以恩三为嗣。其后历代传衍。对于合姓缘由,这在卷首的谱序内有明确的记述。因“以陆为受姓之始,其倦而不忍忘者,仁也;叶为受恩之始,亦恋恋而不肯忘者,义也,合仁与义以成族”。陆叶氏主要分布在安徽。陆叶氏的后代中似乎没有什么显宦达士,较陆费合姓者少。
  3.陆范氏:
  陆范氏为新中国诞生之后所出,其来源于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和他亲生儿子悲欢离合的故事,博友们可以自行去网上查看。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彝族、高山族、京族、瑶族、土家族、布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陆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陆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陆终、田通、陆通、孛儿只斤·阿里不哥。

各支始祖
  陆经济:字定宇,号安亭,宋理宗执政时期任浙江处州府尹。生于宋嘉泰壬戌年,殁于元大德已亥年,终年九十八岁。娶鄒氏发秀,生于宋嘉定茂寅年,殁于元大德癸卯年,终年八十六岁,俱葬古路寺后,坤山艮向。生一子:陆显明。是为浙江江山枫石陆氏宗谱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六十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零八位,人口总数约五百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2%左右,多以河南、平原、颍川、河内、辽东、吴郡为郡望。
  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氏的两支主流。两支陆氏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陆氏族人大多为陆通的后代。
  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陆通之子陆发,仕齐为大夫,谥号“恭侯”。陆发生有两子:陆万、陆臬。陆万生陆烈,字伯元,西汉时为县令、豫章都尉,深得吴人爱戴,死后葬于胥屏亭,他的子孙成为吴郡吴县人。
  以后子孙不断繁衍,到东汉时的陆闳为颖川太守、尚书令,生有三子:陆印、陆温、陆桓,号颍川支。陆桓,字叔文,生子陆续,陆续生有三子:陆稠、陆逢、陆褒。
  陆稠任荆州(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荆州支。
  陆逢为汉朝时期的尚书仆射,乐安侯,生有五子:陆涉、陆表、陆琼、陆吴、陆招。后发展为陆氏乐安(相当于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地)支。陆表生子陆穰,陆穰生子陆恢。陆恢为两晋之谏议大夫,又分出陆氏谏议分支。
  南北朝时期,南北两地的陆氏族人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元朝以后,陆氏族人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陆氏族人在台湾地区诸姓中,排列较后,据盛清沂纂修的《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排列序为第一百零八位,户数为四百三十九户。据林添福、何金赐、何钦藤、林金山撰辑的《台湾区百大姓源流简介》书中排列,陆氏在台湾诸姓中占第九十四位。据此,陆氏人口较1973年有明显增多。该书内还有二则载述:一则称陆氏族人播迁闽、粤及渡海来台之资料,未详;一则载陆氏在台湾县市和乡镇地区情况,其中在台湾分布较多之县市依次为:台北市、高雄县、台北县、高雄市、宜兰县。分布较多之乡镇地区依次为:高雄桥头、台北市松山区、台北市大安区、永和市、台北市古亭区。
  陆氏族人在香港各支派及分布情况,目前没有详细的资料。从在香港的陆氏人士来看,不外乎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由内地迁居;一是由本埠长大。由内地迁居香港的陆氏著名人士主要活跃在经济界,其中著名的有陆擎天、陆达兼、陆达权、陆孝佩、陆恭蕙等人。陆氏在澳门出名的有书法篆刻家陆海。
  陆氏族人在少数民族中分布,除了上述渊源介绍中的各个民族,其余陆氏主要分布在朝鲜族、壮族、瑶族、布衣族、京族、哈尼族、侗族中。
  朝鲜族陆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朝鲜族人的姓与名的排列形式和汉族一样,姓在前,名在后。以单姓居多。中国境内朝鲜人姓氏与汉族相近,1999年调查,朝鲜族人的姓约一百多个,其中就有陆氏。
  壮族陆氏: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居地以广西和云南为主,其余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等地。历史上,有一部分汉族居住于汉族地区,与壮人同化,姓氏仍用汉姓。从表面上看,壮族有些姓与汉姓相同,但在读音与词义上却有差异。如“陆”,在汉语中是数词,也可以指为大陆或陆地,但在壮语里却是绿颜色或飞鸟的意思。在壮族中陆氏来源有二说。一说是各部落首领在江岩地方集会赐姓,会打鸟的部落从此以壮语(鸟) 为姓。另一说是除了从外地迁入带来的姓以外,主要还有从原始信仰图腾而发展为姓的,陆氏很可能因古代崇拜鸟之故。
  瑶族陆氏: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云贵和湖南等地山区,以前长期过着游耕的生活。由于不断的流动迁居,所以他们特别注重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姓氏的延续。瑶族的姓氏有缘自本身民族起源传说,也有从四面八方陆续迁入瑶族而出现汉姓的,如广西南丹县大瑶寨族中十多个汉姓中就有陆氏。
  京族陆氏:京族原称越族,是中国南方惟一主要从事海洋捕捞的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广西南部的山心、巫头、谭吉诸岛上。据对京族老人的调查和当地文物的考订,可知京族的祖先是从越南的涂山、春花、宜地、瑞溪等地陆续迁来占其中陆氏迁来较晚,主要迁入瑶山心岛居住区。
  布依族陆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及贵阳市郊。这是一个农业民族,喜择低地近水处聚居。布依族在姓氏及文化上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汉姓初在唐朝,然后大多在明朝时期进入布依族地区。现在布依族的姓与汉族已相同,陆氏也是其中常见的姓。
  哈尼族陆氏:哈尼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南部红河和澜沧江流域,也有部分分布在缅甸、老挝等地。哈尼族的姓使用较晚,范围也很小。哈尼族最早的姓是在明初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土官的汉姓,随着土司开始使用汉姓的传播,其辖属下的百姓也逐渐采用汉姓,其中即有取汉姓陆氏者。
  侗族陆氏: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全为陆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在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
  目前,陆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等地,这五个省、市、区的陆氏人口占全国陆氏人口的65%左右。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吴 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颍川郡:今河南许昌一带。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析秦朝济北郡而治,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曾以山东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宋成公子?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期,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博兴市高青县、桓台县、广饶县、寿光县等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改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东博兴)。南北朝时期移治到千乘(今山东广饶)隋朝初期废郡改东安县(今浙江富春)。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 (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2.堂号:
  平原堂:以望立堂,亦称德州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河内堂。
  乐安堂:以望立堂,亦称千乘堂、高苑堂、临济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亦称怀州堂、野王堂、怀庆堂、沁阳堂。
  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吴国堂、吴州堂、苏州堂、东吴堂、吴兴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亦称颖川堂、阳翟堂、许昌堂、豫东堂。注:不可写作“颖川堂”。
  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于福州。元兵杀来并攻破崖山的时候,陆秀夫从容拔剑将妻子、儿子驱逐下海而死,然后自己背负起南宋的末代小皇帝也投海殉国,其后裔子孙的堂号因称“忠烈”。
  黜霸堂:汉朝时,陆贾随刘邦灭秦建汉。他的口才相当好,曾两次出使南越,招谕尉佗,功授大中大夫。著有《新语》送给汉高祖,要义是崇王黜霸。
  翰英堂:上海陆氏堂号。
  怀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橘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源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致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诚存堂:资料有待补充。
  绳武堂:资料有待补充。
  咸秩堂:资料有待补充。
  天随堂:资料有待补充。
  以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双璧堂:资料有待补充。
  行素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志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咸秩堂:资料有待补充。
  中正堂:资料有待补充。
  希贤祠:资料有待补充。
  思过堂:资料有待补充。
  景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仰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善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述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言堂:资料有待补充。
  羲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尊性堂:资料有待补充。
  仰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陆姓家谱文献?
  详见》》陆姓家谱文献

陆姓字辈排行?
  详见》》陆姓字辈排行

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望出河南;源自陆乡:全联典指陆氏的房望族和得姓源流。
  剑南万卷;云间二龙: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最杰出的诗人陆游,有《剑南诗稿》,存诗近万首。万卷,言其著作和藏书颇丰。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官至宝章阁待制。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陆机及其弟陆云。陆机,字士衡,吴县华亭人,曾官平原内史。其《文赋》为古代重要文学论文。陆云,字士龙,曾官清河内史,以文才与史陆机齐名,时称“二陆“亦称”“二龙”。
  剑南万卷;洛下双龙: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诗人陆游,少年时深受家庭中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绍兴年间应礼部试,被秦桧所废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年间投身军旅,后官至宝章阁待制。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一直受到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谕。一生创作诗词九千多首(现存),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吴县华亭人,太康末年同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被称为“二陆”、“双龙”。陆机,字士衡,曾官平原内史;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司马乂时,任他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后因谗言被杀。诗作重藻绘排偶,也善作骈文,有重要文学论文《文赋》。陆云,字士龙,曾任清河内史等,后与兄同时被司马颖所杀。诗作重修饰,著有《陆士龙集》。
  河北三虎;洛下双龙:上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陆晔、陆机、陆景文章盖世,人称“三虎”。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陆机与陆云兄弟俱有才名,二人遇害,时人有“穴碎双龙”之语。
  唐推内相;清著循声: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唐大历年间进士,唐德宗时官翰林学士,参与机谋,唐建中年间德至奉天避乱,许多诏书都由他起草。贞元年间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勇于指陈弊政,主张废除两税以外的一切苛敛,又建议改进边防事务,后被裴延龄所谗而罢相。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著有《翰苑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学者陆陇其,字稼书,平湖人。清康熙年间进士,历任知县和行取御史。与学者陆世仪并称“二陆”,著作有《困勉录》、《三鱼堂文集》等。
  烟波一叟;桑苧半旗: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文学家陆龟蒙,字鲁望,吴郡姑苏(今苏州)人。曾任苏、湖二郡从事,后退隐松江甫里,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与皮日休齐名,人称“皮陆”朝中曾以高名义征召,他不去。诗以写景咏物为多,有《耒耜经》等。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茶道专家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复州竟陵(今湖北省于门)人。自称桑苎翁,性格诙谐,闭门著书,不愿做官。以嗜茶著名,并对茶道很有研究,著有《茶经》三篇。他是当时品茶的最高权威,被奉为“茶神”。
  鹅湖学派;莲社高风: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学者、教育家陆九龄、陆九渊兄弟,抚州金溪人,与兄陆九韶并称“三陆之学”。陆九龄,字子寿,学者称复斋先生,乾道年间进士,曾任兴国军教授,通晓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著作有《复斋文集》。陆九渊,字子静,曾在象山结茅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乾道年间进士,曾任靖安、崇安二县主簿、国子正,官至奉义知荆门军。知朱熹长期辩论,著作被编为《象山先生全集》。兄弟二人曾在鹅湖讲学,被称为“鹅湖学派”。下联典指南朝宋国的道士陆修静,字元德,吴兴人,早年弃家修道,他固辞而离开,居庐山,与诗人陶渊明、僧人慧远等人在东林寺结白莲社。宋明帝时奉召到建康,在崇虚馆收集道经,加以整理,奠定了《道藏》初步基础,并促使南方各派汇归一派,世称“南天师道”。所撰《三洞经书目录》,是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
  奇童知孝;才女工诗: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六岁时作客,在九江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他怀里揣了三个,临走施礼时掉在地上。袁术问他,他说:“带回家给母亲吃。”传为孝亲佳话。下联典指清陆观莲,其母孕时见观音授其莲花,故生下她后取名“观莲”。长而工诗,与丈夫殳丹生一起归隐,著有《蒋湖寓园草》。
  赠梅世泽;怀橘家声: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陆凯曾自江南寄梅至长安与范晔。下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事典。
  诗书开越;忠孝传家: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陆贾说南越王赵佗归汉,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陆秀夫精忠报国之事。钱岗村位于从化市与广州市白云区交界处,四周是深绿色的荔枝林,果熟时节,树上“飞焰欲横天”。据《陆氏族谱》记载,钱岗村为南宋宰相陆秀夫后裔所建,村内陆氏村民不仅供奉陆秀夫,还认为他是陆贾的传人。陆氏广裕祠堂建筑共三进,总面宽13.8米,总进深44.2米,建筑面积共81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92平方米。它坐北向南,主座三进厅堂的中间均为木构架,两旁为山墙承重,屋面素瓦,但屋顶为悬山顶,有北方建筑遗风,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中具有明显北方风格的一个实例。在2003年报月,祠堂获得了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在村民的保护下,它完好地保留了七个朝代的历史遗迹。
  2.五言通用联
  云间二龙跃;剑南万卷诗:此联为陆氏宗祠堂联。上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陆机及其弟陆云事典。下联典指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最杰出的诗人陆游事典。
  书目藏三洞;文苑号二陆:上联典指南朝宋道士陆静修,字元德,吴兴人。曾在庐山修道,有《三洞经书目录》,为最古的道藏书目。下联典指指西晋文学家陆机及其弟陆云。陆机,字士衡,吴县华亭人,曾官平原内史。其《文赋》为古代重要文学论文。陆云,字士龙,曾官清河内史,以文才与史陆机齐名,时称“二陆“亦称”二龙“。
  新语称善论;伯言拜将军: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大臣陆贾,有《新语》十二篇,高祖称“善”。下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军事家陆逊,字伯言。于陆口大败关羽,破刘备连营,拜辅国将军。
  赠梅明友爱;怀橘表孝心: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陆机与范晔友善,陆给范有《赠梅》诗一首。下联典指三国时陆绩年六岁,在做客中怀橘遗母,袁术奇之。
  苏州天随巷;耕读绿柳庄:安徽省天长市陆氏宗祠“天随堂”联。
  天随家声远;苏州世泽长:安徽省天长市陆氏宗祠“天随堂”联。
  3.六言通用联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此联为西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陆机《猛虎行》诗句联。
  4.七言通用联
  官无长物唯求石;家有遗书何用金: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事典。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陆游事典。
  朝来色艳芦江橘;春到香分陇阪梅: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陆凯曾自江南寄梅至长安与范晔事典。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此联为南宋朝时期的最杰出的诗人陆游诗句联。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此联为南宋朝时期的最杰出的诗人陆游诗句联。
  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此联为南宋朝时期的最杰出的诗人陆游诗句联。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此联为南宋朝时期的最杰出的诗人陆游诗句联。
  顾渚一瓯春有味;东风百里雪初晴:此联为清朝同治年间的状元陆润庠自题联。陆润庠,字凤石,江苏元和人,是清朝末代皇帝傅仪的师傅。
  玉管漫吹秋月白;红牙曾对绮筵新:此联为明朝诗人陆圻《与歌者陈郎》诗句联。
  同居十世儒门第;六相三贤理学家;宋陆儒门:江西省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陆氏宗祠联。象山所在的陆氏家族曾因十世同堂不分灶而名动大江南北。《西江陆氏家乘》卷七“恩典”记载:“皇帝制曰:江西金溪青田陆氏,代有名儒,载诸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灶二百年。一门翕然,十世仁让。惟尔睦族之道,副朕理国之怀。宣特褒异,敕旌尔门,光于闾里,以励风化。钦哉。”中国自古就有“以孝治国”之说,而宋代尤甚。陆氏家族能二百年不分家,十世而同堂,此为以孝治家的典型,故而受到国家的重视,得到皇帝的下诏旌表,荣耀故里和神州。但今日我们遍访青田村,陆氏大家族所生所息的痕迹几乎丝毫不存,我不禁有些惆怅。观现今的陆氏宗族牌楼,青砖砌就,上复青瓦,显见得是近百年的建筑。当年,陆氏大家族就是聚在祠堂内就餐的,先击鼓三通,象山先生六兄弟和众子弟在其父陆贺率领下拜祖先,然后则同唱由九韶先生撰写的三段《家训歌》,唱完后,众人才能开始就餐。这是一篇真正民间的家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畏天命、勤俭持家、收敛心性的精神。在这样的精神熏陶下,陆氏六兄弟皆贤,其中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以学识之博而声名远扬,号称“金溪三陆”。
  5.八言以上通用联
  怀橘归遗,奇童知孝;梦莲应兆,才女工诗: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人陆绩,字公纪,官至郁林太守。能天文、历算,作《浑天图》,注《易》,撰《太玄经注》。他六岁时,曾在九江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他怀里揣了三个,临走施礼时掉在地上。袁术问他,他说:“带回家给母亲吃。”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奇女陆观莲,据说她母亲梦中见观音送给莲花,故生下她后取名“观莲”。与丈夫殳丹生一起归隐,著有《蒋湖寓园草》。
  母子乔迁,六百余年同歌乐土;兄弟联争,寻常科第克继书香:广东省鹤山市雅瑶镇隔朗村陆氏宗祠联。根据隔朗村《陆氏族谱》记载,隔朗陆氏的始祖为陆顺宗。陆顺宗的祖先大约在北宋年间从浙江省平湖县迁至南雄珠玑村居住。是个书香之家。陆顺宗别号和斋,于南宋初建炎年间自珠玑村南迁 (稍先于罗贵等领导的那次大迁徙几的)。在古冈州社仓地(今新会城)落脚。在当地置有田产,生活颇称饶足。陆顺宗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生子名龟龄,龟龄字天锡,号灵庵,活到八十一岁。龟龄于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生子名士龙,士龙字跃衢,只活到三十七岁。士龙生有三子:长子德显,次子德明,三子德信。陆顺宗翁传到了这第四代,已是颇为显赫了。这古冈州社仓地陆氏成了官宦书香之家。三个儿子或做小官,或考取了功名。长子德显字能昭,号扬庭,官任冈州仓(粮仓)大使,娶郭知县之女为妻。次子德明字能朗,号亮轩,远赴广西习读,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在广西考中了解元。三子德信字能忠,号诚生,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也考中了解元。故有“兄弟双解”之称。联语表述的便是陆氏在这里的开村史。由于这村场选得好,风水俱佳,人丁兴旺,耕地充足,历经几代,子孙繁衍。德显翁的子孙在原开村处聚居,建立了北社。德明翁的孙子沿着山坡向南发展,建立南社。亦有部分子孙迁居别处地方,另开新村。这些氏族派系,后人编有《隔朗陆氏族谱》都有详细记载。此支开村始祖陆德明翁看中了隔朗田庄这个地方,回去和母亲、兄弟商量。母亲和大哥德显都同意从窑头新村迁往隔朗田庄。三弟德信因妻子郭氏是天河堡人,夫妻经过商量,决定迁到天河堡平冈村居住。这平冈村边有一个小湖,人称小湖平冈,以区别于其他多处的平冈村。德信翁生二女,无子。后由德明三子机孙过继为子,在小湖平冈开族。他们在窑头新村置有田产,历代由当地人佃耕,每年农历1月16日,陆氏各地子孙,都必云集窑头新村,聚餐祭祖。由佃户们负责开大锅饭,唯一的菜肴是当地人特制的“禾草焗鱼”。这个活动延续数百年,至1950年方止。德显、德明于元朝元贞年间奉母乔迁在卧牛山的牛尾部位建屋开村,成为隔朗村的开村祖先。
  6.陆九韶传《陆氏家训歌》:
  听听听听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惰懒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
  听听听听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定定定定。
  听听听听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定定定定定定定,早猛省!
  7.典故、逸事:
  一枝春:源出《荆州记》。南朝刘宋时,有两位著名的文士,一个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另一个是诗人陆凯,他们两人情趣相投,常在一起撰文赋诗,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陆凯到江南任职时,范晔正居住在长安,他们二人远隔千里,很长时间没有见面,彼此都想念着对方。于是陆岂从江南把一枝梅花寄到长安范晔那里,赠咏梅诗一首,表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中写道:“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即,我折取一枝梅花,让驿使捎到北方,交给你这住在长安的老友;江南本无什么可寄,姑且送给你这枝梅花作为纪念吧!后来,人们有它表示咏梅或别后相思。宋代黄庭坚《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里就有了这个典故:“欲问江南近消息,喜君贻我一枝春。”
  取陆为名:陆游归居山阴后,他尽力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陆游发挥自己懂医的特长,晚年在农村时,经常以方药来为远近村邻看病。他带着药囊,骑着驴子给农邻送药。老百姓感谢陆游,争着以酒饭款待他,有的还把他看作救命恩人,为了表达他们的敬意,甚至特地把孩子取名为陆。陆游作《山村经行因施药》: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行,共说向来曾话我,生儿多以陆为名。
  庸人自扰:唐朝陆象先,曾在益州任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道按察史,后又任蒲州刺史。他处理政事提倡仁恕,反对严刑峻法。有一次,有个小官吏犯了罪,陆象先只是责备了他几句就算了。小官吏的上司说:“像这样的罪犯应该判杖刑。”陆象先说:“人情是相差不多的,我的话难道他不了解吗?如果要用杖刑,应该从你开始。”陆象先经常对人说:“天下本来没有那么多的事,只是庸人自找烦恼,把事情越弄越复杂。处理问题只要能弄清是非,正本清源,事情自然就简单了。”
  陆通歌凤:陆通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隐士,爱好修身养性,种田为生,楚昭王时,陆通见楚国政事动乱无常,佯装发狂而不做官。当时人称他为楚狂。孔子来到楚国,陆通经过他的门前歌唱道:“凤啊凤啊!德行为何如此之衰?来世不可期待。往世无法追回。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好保全自己。当今之世,能免除刑害就不错,福比羽毛还要轻,却不知道取得;祸比土地还要重,却不知道回避。算了吧,对人炫耀自己的德行。危险啊,留下自己的形迹。荆棘啊,不要挡住我的路!绕个弯走,不会刺伤我的足!”孔子停住,想与他谈话,陆通却匆匆走开,孔子没法与他交谈。
  陆陇其孝母,忤逆儿悔过:陆陇其做灵寿县令的时候,颇有政声。他处理事情总是不动声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天,有个老太太控告她的儿子忤逆。陆立即将他儿子叫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个还没有成年的男孩,陆对老太太说:“我官署里正缺少小僮,你儿子暂时可以在这里服役,等到有人代替,我再教育他。”于是命那少年在他左右,寸步不离。陆陇其每天早晨起床后,毕恭毕敬站在太夫人房外,太夫人一起床立即进上洗漱用具,然后再进上茗饵。吃中饭时,他侍候在饭桌边,给母亲献上好吃的食物,而且笑容可掬,等到母亲吃饱,自己才去吃她剩下的饭菜。陆陇其一有功夫,就坐在母亲身边,给她讲一些故事或民间传说,使她愉快。太夫人稍有不舒服,陆陇其就为她扶腋搔痒,取药倒水,几夜不睡,毫无倦意。这样过了几月,那少年突然跪在陆陇其面前,请求回家。陆陇其故意说:“你们母子不和,为什么要回去呢?”那少年哭着回答:“小人一向不懂礼,得罪母亲,看到您的一切所作所为后悔不已。”陆陇其唤来他的母亲,母子相见,抱头痛哭。后来,那少年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子。
 
 陆宗舆被开除陆氏乡籍: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6月中旬,浙江海宁县邑庙前,北门外海塘镇、海塔下等三处相继树立起三块五尺余长的石碑,上书“卖国贼陆宗舆”六个大字。陆宗舆,字闰生,1876年出生于浙江海宁,青年时期赴日本留学,归国后为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所器重,后任为中华汇业银行总理。这家银行名义上是经营中日两国间的汇兑事业,实际上是日本借款给北洋军阀政府的收支机关,陆宗舆事实上成为日本的公开代理人。民国七年 (公元1918年),他与曹汝霖等人签订了“有线电报借款”和“吉黑两省金矿及森林借款”合同,将中国有线电报财产、收益和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森林与金矿资源抵押给日本。这种卖国勾当,立即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群起而讨之,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五四运动”后,陆宗舆家乡的民众在海宁县硖石镇召开大会,公决开除卖国贼陆宗舆的乡籍,不承认他是当地陆氏族内之人,并发表公电通告全国。北京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于6月10日下令将陆宗舆等人免职。海宁县人民闻讯后,再次召开公民大会,决定建立卖国贼陆宗舆碑,当时“观者人山人海,途为之塞”。陆宗舆闻知后,急忙重贿海宁县知事为其毁碑,北京政府内务部也令浙江督军干预此事。当地民众更为激怒,奋起护碑。最后徐世昌总统恼羞成怒,亲自下令拆碑,但陆宗舆已经在宗亲乡人面前丢尽脸面。

陆姓历史名人
  陆贾:西汉著名政治家、辞赋家,他自从汉高祖定天下以后,常作为说客出使诸侯。力主提倡儒学,“行仁义,法先胜”,并辅以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对汉初政治曾起过较大影响。
  陆闳:东汉建武中为尚书令。
  陆续:东汉时人。会稽郡门下掾。
  陆稠:东汉广陵太守,有理名。
  陆逢:东汉乐安太守。
  陆褒:东汉时人,有志操,连征不至。
  陆康:东汉末年庐江太守。
  陆尚:东汉末年为郎中。
  陆俊:东汉末年为郎中。
  陆逊:三国吴国名将,善谋略,出谋击败关羽,后水攻大败刘备,因战功显赫而官至丞相。
  陆抗:(公元226~274年待考),字幼节,陆逊之子,孙策外孙;吴郡吴县华亭人(今上海松江)。著名三国末期吴军军事家。
  陆绩:公元187~218年),吴郡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三国时期天文学家。
  陆瑁:三国时代吴国议郎、选曹尚书。
  陆喜:三国时代吴国孙皓时为选曹尚书
  陆宏:三国时代吴国会稽南部都尉
  陆睿:三国时代吴国长水校尉
  陆延:三国时代吴国陆逊长子,早夭。
  陆凯:三国时代吴国左丞相。
  陆祎:三国时代吴国太子中庶子。
  陆胤:三国时代吴国交州刺史、安南校尉。迁西陵督
  陆式:三国时代吴国柴桑督、扬武将军。
  陆晏:三国时代吴国裨将军、夷道监。
  陆景:三国时代吴国偏将军、中夏督
  陆玄:三国时代吴国人
  陆云:三国时代吴国人
  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陆逊之孙;吴郡吴县华亭人(今上海松江)。西晋著名文学家,陆逊之孙,官至河北大都督,后被司马颖所杀,著有《陆士衡集》。
  陆云:(公元262~303年),字士龙,陆逊之孙,陆机胞弟;吴郡吴县华亭人(今上海松江)。西晋著名文学家,陆逊之孙,官至清河内史,与陆机并称“二陆”,著有《陆士龙集》。
  陆探微:(生卒年待考),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南朝宋国画家。精于肖像画,所绘人物“骨秀神清,严正生动”,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又因笔势连绵不断,有“一笔画”之称。
  陆修静:(生卒年待考),吴兴东迁人(今浙江吴兴)。著名南朝宋国道士。著有《三洞经书目录》及斋戒仪范等。陆法言:临漳(今属河北省)人,隋代音韵学家,著有《切韵》。
  陆突:(生卒年待考),鲜卑族;洛阳人(今河南洛阳)。著名北魏将领。官至厉威将军、关内侯。其子陆俟随帝征战,屡建奇功。陆突有子十二人,曾孙数十人,均仕当朝显官,是为官宦显赫之家。
  陆俟:(公元392~458年),鲜卑族;代郡人(今河北张家口涿鹿山涧口村)。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名将,五百壮士镇长安,平定了安定卢水刘超等聚党万余叛军。又在剿灭盖吴之时,战功赫赫。
  陆凯:(公元?~504年待考),鲜卑族,字智君,陆俟之孙;代郡人(今河北张家口涿鹿山涧口村)。著名北魏大臣。陆 凯:(公元?~504年待考),鲜卑族,字智君,陆俟之孙;代郡人(今河北张家口涿鹿山涧口村)。著名北魏大臣。
  陆德明:(约550-630) 唐苏州吴人,名元朗,以字显。善言玄理,通晓经学。历仕陈、隋,为国子助教。入唐,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拜国子博士。曾以五六年之力,集汉魏六朝音切二百三十余家,又采诸儒训诂,辨正异同,考镜源流,撰成《经典释文》,开唐人义疏先河》。
  陆贽:(公元753~805年),字敬舆;嘉兴人(今浙江嘉兴)。著名唐朝政治家,文学家。
  陆龟蒙:(公元?~881年待考),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人(今江苏苏州)。唐代末叶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皮日休并称“皮陆”。陆龟蒙举进士不第,一度曾做过湖州、苏州刺史的幕僚,以后就在吴淤江畔的甫里(今吴县角直)隐居,一边赋诗论撰,一边从事农业。《新庸书·隐逸列传》记他:“有田数百亩,屋三十橱,田苦下,雨潦则与江通,故常苦饥,身备插袜刺无休时。”经常同农民一起耕种。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具有这种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陆龟蒙所著的诗文很多,有《甫里先生集》、《笼绎丛书》等待文集。他的诗以咏景物为多,大部分是反映他水乡隐居生活的,而愤慨世事,忧念民生的作品较少。他的散文,如《野庙碑》、《登高文》、《田舍赋》、《后虱赋》等却十分深刻而犀利,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的腐朽,作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他对农具也很有研究,所著的《宋朝经》就是详细地介绍了犁、耙、铲、碌德等工具的发明经过、制作、使用方法等经验。
  陆羽:(公元733~804年),字鸿渐,一名陆疾,又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唐代著名的茶道专家,为人诙谐风趣,闭门著述,不愿为官,一度靠做零工维持生计,与女词人李季兰友谊颇深。一生的嗜好是喝茶,是当时品茶的最高权威。人称“茶神”。
  陆柬之:(公元585~638年),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唐朝书法家,有《临兰亭诗帖》传世。陆柬之是虞世南的外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
  陆文龙:金国名将,曾击败岳家军,后投靠岳家军 。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南宋时著名的诗人。曾在朝廷任官,在政治上坚决抗金,主张充实军备。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变。一生中创作了很多诗歌,现存的有 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生活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求和,风格浑雄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均为传世名作。
  陆九渊: (1139~1192) ,号象山,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汉族,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龄:(公元1132~1180年),字子寿,人称复斋先生;抚州金溪人(江西金溪人)。著名南宋大臣。陆九龄和陆九渊曾参加“鹅糊之会”,虽与朱熹观点不同,但友情不断。有“珍重友朋情切琢”的品格。晚年与张拭互相以书信论学。吕祖谦称其“所志者大,所据者实”。其著作有《复斋文集》。
  陆秀夫:(1237年-1279年),字君实,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建湖县)人,宋末政治家,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陆广:元代著名画家,吴人。传世作品有《丹台青赏图》轴,纸本、墨笔,右上自题隶书“丹台春赏”四字,又用小楷题诗。《丹台春晓图》轴,均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至顺二年作《仙山楼观图》轴及《五瑞图》轴,均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为伯作《溪亭山色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
  陆文圭:(1256?~1340?) ,元代文学家。字子方,江阴(今属江苏)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南宋咸淳初,陆文圭18岁,首中乡试,宋亡,隐居城东,人称"墙东先生"。元代延祐年间恢复科举,官员强令他就试,再中乡举。他的对策有:救流民、革贪吏、拯盐法、拯钞法等,皆切中时弊。朝廷几次征聘他入朝,都因年老多病,未能成行。陆文圭现存词28首。
  陆治:(公元1496~1576年),字叔平,号包山;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画家。 
  陆西星:(1520年~1606年),字长庚,号潜虚,又号方壶外史,江苏扬州兴化人。明朝时期道教人士,道教内丹派东派的创始人。少时学儒学,中秀才。后9次乡试未中,弃儒学道,自称吕洞宾授其丹法秘诀。晚年又学佛参禅。陆西星主修内丹,提倡阴阳双修。著有《方壶外史》、《南华副墨》、《道缘汇录》、《宾翁自记》等。近人考据小说《封神演义》为陆西星作。据说陆西星为筹措女儿出嫁嫁妆费用,方撰写《封神演义》,小说上市洛阳纸贵。陆西星虽然被尊为道教内丹东派祖师,却未正式出家为道士。
  陆树声:(公元1509~1605年),初冒姓林氏,字与吉,别号平泉,谥号“文定”;松江华亭朱家角人(今上海松江),居林家角(今沈巷林家村)。家世业农,“从小种田,暇时苦读”,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隶翰林院)任编修,后又起用为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国子监主管)。陆树声管理严格,亲拟学规条教十二章,训励诸生,为朝廷所看重,提升他为吏部右侍郎。树声淡泊名利,以有病推辞。穆宗即位后,再次相召,仍不就任。神宗嗣位后,拜陆树声为礼部尚书,初时陆树声亦屡辞朝命,后张居正当国,亲自登门相请才赴任。 陆树声返回朱家角后,闭门谢客,安度晚年,九十七岁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平泉题跋》、《耄余杂识》、《长水日记》、《陆文定书》等。子,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端介有父风,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陆陇其:(公元1630~1692年),字稼书;浙江平湖人。著名清朝学者,与陆世仪并称“二陆”。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进士。历官嘉定、灵寿知县,惠政不可胜纪。行取御史,再疏痛斥藉捐纳以济国用,因是外调,遂乞假归。卒,谥“清献”。陆陇其学崇程朱,得其正宗,反对王守仁的“致良说”,以“居敬穷理”为主。陆陇其的著述颇为丰富,撰有《三鱼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四库总目》将其《及困勉录》、《松阳讲义》、《读书志疑》、《卫滨日钞》、《问学录》、《读朱随笔》、《三角堂胜言》、《松阳钞存》等,并行于世。
  陆世仪:(公元1611~1672年),字道威,号刚斋,晚号桴亭,别署“眉史氏”;江苏太仓人。著名明末清初理学家、文学家,誉为“江南大儒”。
  陆心源:浙江吴兴人,清代藏书家,他收藏了两百本宋朝的珍善本书,因藏书扬名于天下。著有《潜园总集》。
  陆润庠:(公元1841~1915年),字凤石;江苏元和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大臣。陆润庠书学欧、虞。其撰制的《七言联》华美妍丽,工稳舒缓,属文人雅作。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陆姓名人338名。其中有宰相六人:陆逊、陆敦信、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依。汉代政论家陆贾,陆闳历任颍川太守、尚书令,其子陆春也任尚书令,其孙陆昂、陆温、陆桓,玄孙陆稠,也分别在朝中做官。三国时的名将陆抗。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南朝画家陆梁。隋朝音韵家陆法言。唐代有陆元士任济州刺史,陆彻任郢州刺史,陆钦嗣任郓州刺史,陆钦义任忠州刺史,陆立素任兵部郎中,陆大修任殿中御史,茶神陆羽、政治家陆贽、经学家陆德明、文学家陆龟蒙。宋朝理学家陆九渊、学者陆九龄、陆九韶。南宋名臣陆秀夫,携年幼的末帝赵秉南逃,宁死也不降元军,走投无路之际,一起投海殉国;著名词人陆游,84岁临死写给儿子《示儿》耐人寻味:“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社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元朝画家陆广、文学家陆友、名士陆仁。明朝有历任工部右侍郎、吏部尚书的陆光祖,戏曲家陆采、画家陆治。清朝有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的陆建瀛,太平天国将领陆顺德,经史学家陆邦烈,历史学家陆陇其,医学家陆懋修,藏书家陆心源,实业家陆润庠,画家陆恭,著作家陆次云、词人陆圻、学者陆世仪。近现代有艺术家陆镜若、画家陆恢以及陆幼刚、陆荣廷、陆征祥、陆崇仁、陆福廷、陆榕树、陆懋曾等等。海外以及香港的陆姓人有一些优秀人才。

陆姓近现代名人
  陆徵祥:(公元1872~1949年),字子欣;上海人。著名清末民初第一位职业外交家、民国政府总理、外交总长。
  陆宗舆:(公元1876~1941年),字润生;浙江海宁盐官人。著名民国初期驻日公使,大汉奸卖国贼。
  陆皓东:(1867-1895) 清末广东香山人,原名中桂,字献香。初于上海学习电报技术,历充电报翻译生、领班。光绪二十年随孙中山赴天津上书李鸿章。后南下武汉,观察长江流域形势。次年,与孙中山组香港兴中会机关,谋于广州起义。因遭告密被捕,不屈遇害。
  陆幼刚:(公元1893~1983年),号励庵;广东信宜水口镇水口村人。著名国民党政要、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教育家、书画家。
  陆小曼:(1903-1965) 女。江苏武进(常州)人(生于上海)。小名小眉。1920年以父母之命嫁与王赓,后因志趣不合离异。1926年与徐志摩结合。擅绘画、演京剧。解放后,任职上海中国画院、文史馆,又任市府参事室参事。编有《爱眉小札》,与徐合作《卞昆冈》等。父陆定。
  陆定一:(1906- ) 江苏无锡人。笔名定一。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共青团区委书记,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长,少共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等。后任中共第七、八、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二十年代起,在《洪水》半月刊发表作品,有《五卅节的上海》等。后见《文艺阵地》、《八路军军政杂志》、《群众》等刊,有《晋东南军中杂记》等文。
  陆福廷: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京沪铁路运输司令。
  陆华宁: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马祖岛防卫司令部司令。
  陆平:(公元1914~2002年),吉林长春人。1957年10月出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校长。1975年后,陆平一出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部党组副书记,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陆蠡:(1908-1942) 浙江天台人。原名考源、圣泉。作家。1926年入杭州之江大学本科。次年秋转入上海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931年毕业。后到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任理化教员。平素喜欢科学与文艺,精通英、法语,兼熟日、俄文及世界语,业余致力翻译与写作,与吴朗西等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加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与巴金、靳以、丽尼等共同负责编辑工作。1937年创办《少年读物》半月刊,任主编。太平洋战事爆发,自千奋勇,信留学生上海主持工作。后被日本宪兵查抄、拘留受严刑折磨而牺牲。著有《海星》、《竹刀》、《囚象记》、《陆蠡散文集》,译有《葛莱齐拉》、《罗亭》、《烟》、《希腊神话》、《鲁滨逊飘流记》、《寓言诗》等。
  陆树基(1882 ~1979年):浙江湖州人。现代收藏家、篆刻家。字培之,别署老培、培芝、培知、固庐、五湖印伯。藏书画甚富,所藏明清印人印作逾二百方。解治印。辑有《宝史斋古银存》、《苦铁刻印》及自刻印成《陆培之印存》、《固庐治石耋册》。为陆学源之子,陆心源堂侄。陆氏为江南著名的收藏世家,其『皕宋楼』藏宋版书两百部,及元刻、名人手札,闻名海内。陆氏先人所藏之书札、墨迹等,皆有陆树基识语。
  陆文夫(1928/3/23—— 2005/7/9),江苏泰兴人,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陆树娴:女,祖籍苏州,江苏省扬州市人,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之一。1924年8月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家人影响,对书画和刺绣就十分喜好。曾师从著名画家顾伯奎习画,精思手法,深得精髓,这对陆树娴成长为一代刺绣名师有着极大的助益。
  陆文虎:1950年4月出生,甘肃兰州榆中人。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 1968年2月从北京101中学入伍,历任福州军区空军司令部战士、直属政治部干事,1982年调解放军文艺社任编辑,不久到总政治部文化部工作,历任总政治部文化部干事、副处长、副局长,总政艺术局局长,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院长。
  陆川:生于中国新疆奎屯,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执行制片人。
  陆毅(1976年1月6日-):生於上海,中国大陆男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成名作为《永不瞑目》,后出演过多部影视剧,出版相关图书、音乐专辑,在业内口碑颇好。2006年和女演员鲍蕾结婚。
  陆幽: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成了一名体育记者。陆幽原来在厦门电视台足球沙龙做主持人,后调到中央电视台足球之夜。
  陆树铭:中国著名影视演员;10岁前青岛成长,后随父支援西北建设,定居陕西省渭南市 、西安市;曾于1973年为陕西省专业篮球运动员,1976年为专业航空摄影人,到1980年考入陕西省话剧团开始了演艺生涯;现居北京、青岛;现任陕西鹏图文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陆恭蕙:(英文:Christine Loh,1956年2 月1日-)香港出生,祖籍江苏太仓;是前香港立法局议员,天主教徒,拥有博士学位。2000 年6月退出政坛;12月成立思汇政策研究所,并任行政总监至今。 2006年入香港交易所当董事。
  陆达权:香港马主
  陆伟:香港马主
  陆一龙:台湾演员
  陆惠玲:香港配音演员,以《福星小子》和《Keroro军曹》成名
  陆运涛:(Loke Wan Tho,1915年-1964年6月),新加坡及东南亚的电影制片人、鸟类学家及摄影家。祖籍广东鹤山,1915年生于马来亚吉隆坡,1964年不幸因飞机失事逝于台湾。
  陆家俊:艺名陈强,香港商业电台叱咤903节目主持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5-18 20: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