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22443|回复: 12

岭南陆氏源流篇(中篇之十九、信宜《陆氏族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5 02: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国勋、陆大经供稿

1993 年新编族谱序言
   溯我陆氏,源远流长;支派繁昌,族巨人众;广居华厦,分处海外。如要详述以往谱系,整理成书,恐难求索;欲要编纂有条,更难尽善。然如无谱系以列,册书以持,斗转星移,续代衍递,势必尊卑长幼不分,亲疏世辈难别,宗亲相遇,无从呼问。幸历代先辈,皆有圣者,志记贤人,序列谱系,令吾辈今能阅卷而知祖宗,掩卷而思昭烈。唐代元和七年元侯祖三十八世孙福建观察 讳 庶奉命纂修家谱,宋祥符中昭武齐卿公元侯祖四十九世孙太傅 讳 轸以文章登第,三代恩封爵位,复称世家,亦曾修家谱;宋朝元侯祖五十六世孙渭南伯放翁 讳 游重修谱牒,……。入信始祖经公之后裔修谱者,亦不乏其人。夙时水口南村、肖如两公,曾几邀族亲,谈修谱志之事,汇集材料,计有两箩;又曾设想于春秋二祭,派专人于陆官圩(陆官岗)收集到此坟拜祭之宗亲材料,登载成册,为修谱之依据,志未成而二公已临道山,诚足惜乎! 1966 年水口幼刚宗亲,客居香江,族情难泯,奔走呼号,汗湿青衫,仅就元启祖支谱之志。至于客支房之族谱,虽无完备之作,然亦各成体系,勉可索骥。呜呼!始终未能成一部陆氏入信之总谱。

   悲各房族谱之浩繁杂乱,慨陆氏族谱之失传。 1988 年秋,陆武、瑞铭、康圣、振初宗亲首发倡议,拟修始祖经公入信宜近五百年之族谱大事。各房闻传,齐声响应,遂于横茶振初家召开首次代表会议,与会代表六十有八,成立编委组织,收集材料,筹措经费。嗣于德飞、大经、振初、国勋、启安家及合丫河小学、玑公祖祠等处,召开代表会议十六次,参加代表达七百多人次,更有大经、显举、国勋、陆强、康圣、振初诸宗亲,勿讲报酬,不惜跋涉,上新会、下高州、抵海南、赴广西,县内外、省内外,奔走如梭,几经辗转,计收集各房传下族谱及流水部二十余部,筹款贰万陆仟多元。编委工作披历四载,于乱麻中理出细目,于繁杂中摆正纵横,终成理喻:

一、盖因支房族谱,均为各自整理,缺乏全面之作。此次修谱,既尊重历史考究,又按切实资料校研予以订正,务求谱牒有据。对于无法考证谱系,而又拜祭陆官岗祖坟之宗亲,常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况余陆氏宗亲乎?咸视为同宗之苗裔,载入本谱。

二、本谱求大同、存小异,不提争鸣,故将各房存下之族谱取精去粕,选有价值之材料编印于后,抛砖引玉,供有志修研谱者借鉴,以期有贤能之宗亲,梳直子丑寅卯。诚然此,吾辈幸甚,陆氏宗亲幸甚。

三、续谱修志,意在计远,使后辈知身之所由来,宏先贤之圣德。欲达此宗,谱必能为后辈读而明、理而清,故用简化汉字编印,分为上下两集钉装。

   此谱乃入信宜陆氏之总谱。虽经编委成员历尽难辛,搜索枯肠,然材料之乏,水平之限,难免有未善之处,希宗亲见谅。诚望各位宗亲,为本谱计,为后世计,一如既往,敢于纠正缺点,出谋献策,使之能成为材料充足、立论正确、序系清楚、启迪后人之传述。是为序。

                                                                                                     1993 年岁次癸酉春月

                                                                                               信宜 《 陆氏族谱 》 编委敬撰


? 公长房传下之谱序

平山陆氏重修族谱序

   旧谱谓吾族之先,原籍福建福州蒲田县,后迁广东新会。至陆晋公为新会贡生,生四子:长安、次官、三宝、四实。吾祖居次, 讳 官, 字 守经, 号 纯仁,为洪武岁贡,初授灵山司训,继迁信宜司训。其官信宜司训之初,恰当建文二年,是年五十有七。任满之后,因卜居于信宜城北之太平会塘底乡,遂为吾族人入信始祖之第。今考其入信宜之时期有可疑者,盖吾祖入信,年既五十有七,想已抱孙,总未抱孙,子亦长矣。吾祖入信之始至少挟两代而来。又按旧谱,吾五世祖琼台公,以万历二十八年岁贡,官灵山司训。夫挟两代而来之始祖,其入信既是建文二年,自建文二年迄万历二十八年,整整二百年。二百年间仅传两代,有是理乎?就令始祖入信尚未有子,则传三代亦何至有二百年之多?倘始祖抱孙而来,则更何以解释耶?况考《信宜县志》,当建文明官司训者,固无陆姓之官;独嘉靖年间,有陆姓者以岁贡来官司训,遂家焉。想陆经或即吾之始祖,自名陆官,顿觉犯嫌,因以其字中之经字所名应考,遂得进庠食饩了贡,故为官之名亦即是经,理或然欤!且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四十五年传三代,其理可信。今考水口之谱,亦以经公为始祖适相符合,信乎!陆官即陆经,为吾族始祖,其入信时固在嘉靖而非建文也。第水口房之谱亦不无误者,盖其谓始祖卒葬陆官岗,后人遂沿称为陆官公,二世葬蛇皮岗称蛇岗公,三世葬南腰坡则称南坡公,实则大谬。盖吾幼时於扫墓之际,曾细看陆官岗祖茔, 其灰珠固刻有“陆安孺人”字样;至蛇皮岗祖坟,亦刻有“陆官公墓”之碑,可知蛇皮岗乃始祖考之墓,陆官岗乃始祖妣之墓。至南腰坡实为二世祖兄弟三人卒葬於此,共分四穴,吾房之旧谱固详而可征也。今当重修族谱之日,特举上述之可疑者辞而辩之,俾疑点去而真踪明,庶今后之谱或可谓为真谱,亦当吾子姓所欲快观者欤!是为序。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岁次己丑 ( 1949 年 ) 季春月吉日

                                                                                                          十六世孙耀群拜撰

璘公二房传下之谱序

元亮支房志甲西传下小房鼻祖遗传序

   尝闻创业垂基,固可流芳百世;而积善余庆,亦能遗载万年。要知尊祖敬宗,全凭族谱纪录;长年久载,实赖蒸尝绵延。先王凡化有由,凡民感泽无疆,常读考经云:“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垂训后嗣,念前人创业维艰,守承不易”之句,方可以有为也。溯我陆氏祖宗,根源本汉高祖亲臣陆贾大夫,随帝多立功绩,著书十二册,进帝称善,号曰:《新语》,后名:《汉书》( 此实为误传 — —编者注 )。传至后汉,吴地有陆绩,行考名显,出仕东吴,官至参谋,乃贾二十三世孙( 三国吴孙权时陆绩为郁林郡太守,治今广西桂平市西南。陆绩为陆烈第十七世孙,非贾之后代 )也。又有陆逊,号伯言者,亦贾二十三世之传也( 陆逊为陆烈之十八世孙,亦非贾之后代 )。递传唐朝李家,世载皆有忠臣义士。因唐祚多变,我祖处士林泉,埋名隐踪,事实无传。乃至宋朝瑞帝时,陆秀夫参政枢密使,?帝时为左相。至明武宗正德王时,有陆震为京官,推其来历根源,乃自关中而洛,自洛而闽,昔明朝建文二年( 1400 年),由福建省珠玑巷来粤居住,后广府三水县岁进士。号陆官者,任信邑作学官,故有陆官圩之名也。因见信地可创业垂基,任满后不返故乡,高寿九十岁,葬城东赖皮岗;祖妣安氏,卒葬小水甲陆官圩垌墩儿山,为信宜陆氏宗祧始祖也。而茂信两地姓陆皆由於此,贫富异域,远近不同耳。始祖降生有三子:长昭公,后裔居住信邑平山、茂邑军圩左右等处。次磷公、三玑公俱安业信邑,卜入居太平会而立业。厥后,三公卒,俱安葬南腰坡山,上坟系昭公,中坟是磷公,下坟是玑公。同时,宗族在广东省者,一支在广府,一支在廉州。老部遗传,同我祖宗分枝人也。第姓氏富庶繁衍,难以详载,传书特注。帝楼公乃我本支始祖。前人行为章章事实可考,先祖遗嘱句句血脉流传,训嘱后代万古不磨,谨之慎之。念前人之创业维艰,冀后代之守承勿替也。是为序。

陆氏根源论

   尝思树大枝分,源远流长。至于人之宗族流传,亦莫不如然耶!故念予陆氏太高祖陆晋,别字肯堂,世居福建福州府蒲田县珠玑巷,出身新会贡生。娶妣梁、李氏,诞生四子:长子陆安,次子陆官,三子陆宝,四子陆实。至次子陆官远在明朝建文二年( 1340 年)科考,为洪武进士,娶祖妣梁、安二氏。是时由闽入粤,至廉州府灵山县。祖当年五十七岁,时与堂侄振现同眷属,就任信宜儒学,掌教授,即学官。至他老,慕信地不归故乡,是为我茂 信两县陆氏之始祖也。更考古记载, 陆官 别字 守经,又 号 纯仁,娶妣梁、安二氏。安生三子:长名振昭,祖妣陈氏,裔居于信邑小水、平山、高桥里村龙窖湾,分居茂邑军圩左右(如志甲西大村、石狗、大垌、西垌、羊岭、河朗、大屯、正 ? 、柴口、曲蜗,又甲罗丹垌仁、山龙湾、大人庙、平山等处);次子振磷公祖,妣李氏,嗣裔分居水口、登高山、旺京塘,仄 ? 、六蓬;三子振玑,祖妣梁氏,嗣裔分居北桥望天垌、高村、英地坡、都龙、葩山咀、大成、石鼓下。至于始祖,带眷卜居良垌,寿年九十岁,卒葬于城东二里许之塘表村蛇皮岗,又名园山岭,火砖坟坐坤向艮,兼申寅分金。在光绪二年( 1876 年)十二月初九日申时兴工复修,时由葩山咀陆燕山督修。安氏太祖婆卒葬于小水独墩儿,又名陆官圩,坐艮向坤,兼寅申分金。至于振昭公卒葬于南腰坡左一穴,坐亥巳兼壬丙分金。振磷公卒葬于南腰坡中间一穴,坐亥巳兼壬丙分金;祖妣梁氏葬牛 ? 窝上面一穴,振玑公卒葬南腰坡右边一穴,坐亥巳兼壬丙分金。祖妣梁氏生四子。

元敬支房传下谱序

   尝闻族谱不修,则祖宗之茔讳无知;世次不续,则后代之支派何赖追溯?先公已经十有八世,近稽子姓不下数千余人,使非修明族谱续清世次,其何以成为族体?如我始祖陆官公原籍灵山,明景泰人也,由岁贡出身,在嘉靖时代授信宜儒学,自二世祖至四世祖皆谨守诗礼中人也。其祖父之名讳则不敢呼,而且不敢笔於纸,故四世以上之祖讳无传。至我九世祖锡现公,悲先人之名讳既失,即注流水部图册数本,由官公以至车田公之名号,就其所知者序其大略,自五世至九世即详为注释,惟六世之胞伯祖元亮公、胞叔祖元启公之身后世次未及备载,厥后子孙蕃衍世次又几为荒弛。迨至十五世孙 讳 铭新 字 勖三。公始继锡现祖之志,即邀集我元敬祖之身后各房,汇缴流水部续修九世之身后数世,於今又经六十余年矣,并未有人倡及续修者。兹幸有元启之九世孙举人陆觐光,发起编修我姓族谱等议,汇文等迫成尊老命,将流水部之世次清抄,其后世次未经填入流水部者,亦即一切清辑完全。自后议定十年为一续,继继承承,则后代之世次庶几其有赖矣。是为序。

                                                                                    民国二十年岁次辛未 ( 1931 年 ) 仲春月

                                                                                                         十七世孙陆汇文拜序


   资料来源于<<岭南陆氏族谱>>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02: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启支房传下族谱之弁言

   宗谱之学,乃家制体系之一种记载,唐代最盛,却沿六朝门阀之风,至唐末坠。古代姓氏攸分,因以明贵贱,别婚姻,寝而合一,要在表明所生。然每有因地以为姓或因职而为姓,甚至因特殊称谓或品物以为姓。因是有同一姓而有数郡之殊,同一郡而有数姓之别。溯本探源,订支系家族史迹、文物,既力求完整;家族、家牒便应运而生,纲举目张,有条不率。《宋史·艺文志》有家谱即记世系及事实之书,多为各姓之私篇,保持其宗支世德,示不忘本。国父孙中山先生以民族主义,应以团结家族为基础,门阀封荫之政制寝废,而家族伦理组织犹存。儒家亲亲仁民爱物,亦即由家族推而广之之义。迩来海外侨众联络宗亲,编印谱志,乃复勃兴。前六年余归国谒见匡文、瑶生诸兄,谈及信宜陆氏宗谱前经南村、肖如两公以与族众两次编订,包括支派、祠宇、文艺、著述、山川形势、经济物产、生活风俗诸大端,惜未付刊而散失。兹当族众散处四方,恐将忘其所自来,乃议重新编述,讵料尚未藏事而两兄遂归道山,欲其完备益感困难。今夏与法贤、耀华、宗麒、冠裳、祖光以及留港诸叔昆检阅秋河叔所订支系表稿,均认为难能可贵,略为增补,决先付梓,名为《信宜陆氏族谱简编》(初稿),余容补订增刊。查开越大夫 ,同曾有《世德记》之刊,对世系源流原有详载,惟在港尚未能搜购采集,乃先就忆及举要陈之。谨唐书载陈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 字 季达公,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为陆元侯因以为氏,为得姓之始,是则当为帝舜后裔 。元侯子恭侯发公为齐上大夫,生二子。长万公之孙烈公,为吴令子孙遂为吴人;次皋公之孙贾公,为汉中大夫,使粤为入粤太始祖。明嘉靖间官公 讳 经,由灵山秉铎信宜,遂为家焉,是为入信始祖。初居城北,枝分叶布,后迁良垌、三迁水口、毕路蓝褛,以启山林,所在为雄世德家风多足述者,愿与族众再为搜集续编,垂以奕世。兹简编付梓爰见闻以弁诸端,聊以代序。

                                                                                         民国五十五年 ( 1966 年 ) 十月

                                                                                   幼刚时客香江 ( 转载时略有删节——编者 )


注 : 入粤始祖汉中大夫陆公讳贾

   谨按贾公汉初楚人,以客从高祖定天下,使说南越尉佗称臣,迁拜太中大夫,时说书时,著新语,后教陈平诛吕氏,文帝立,复以太中大夫,使尉史有传。广州惠爱东路有开越大夫祠,两粤陆姓子孙奉祀之。民初奉六世元启公配享邑中留省子孙同参祀典。抗日胜利,余与少泉诸叔昆创办开越中学于此,重加修葺,祠联“诗书开百粤,俎豆盛千秋”。乃余书撰,市西郊有泥城,祖传乃大夫使越时赴所筑驻使节地,民国十年余辈曾就地建亭,以垂纪念。又相传大夫入粤,初驻珠玑巷,地在南雄梅岭下,为入粤所必经。民国十三年( 1924 年)余往瞻仰,只见泥墙绕民居数椽,余无可稽。

按郑樵《通志》大致相同,《史记》田敬仲世家田完乃陈大夫涛涂之后,涂是帝舜裔孙满公之九世孙。

— —幼刚附识

玑公三房传下之谱序

六世祖登魁公族谱序

一谱溯源陆氏之先,系出帝舜,自胡公封陈,赐姓曰妫,至敬仲昌于齐,齐宣王子伯达,食采陆乡,因以陆为氏。今仅得姓受氏所由来,至汉唐以后,牒谱不传,支派无稽,各以代纪,不敢附会。

陆氏溯源记
陆氏之先,系出帝舜,以元德升闻帝尧妻之二女传之位。舜崩,禹受舜位,婵封舜子商均於虞。夏之世有虞君,思少康,藉以中兴殷之世,舜之明德,寘於遂封,遂以传舜后为虞,遂至虞,阏父为周武王陶正。武正封三恪,以元女大姬配阏父之子胡公,满赐姓妫,国于陈,十传至厉公,生敬仲完,完生周太史,过陈,卜之曰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非其身而在其子孙。后完奔齐,懿仲妻之占曰有妫之后,将育於姜,并於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后改姓曰氏,相继为齐卿厚施德于民,民归之,十传至太公和周命为齐侯。四传至宣王,辟疆生子,季达食采於陆乡,号曰陆侯,因以为氏,后世陆氏自此始。

族谱之作其昉於划卦乎?万物之理,其末皆分,其本皆合,是以始于一,自奇偶形两仪具由是四象,由是八封,由是六十四 ? ,遂散而无纪,圣人惧无纪而失序,乃为之图,且系之辞曰: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明乎?两仪者,八卦之祖也。八卦成列,因而重之明乎?八卦者,六十四 ? 之宗也。先儒释之曰:一八二二分四,四分八、遂分不穷。明其分、正明其合也。邵子诗云:须知一本能分干,始信千儿与万孙。欲万千一本,秩然不紊,族谱之作乌可以乎?我陆氏溯源,由妫得姓平陆,昔晋唐之间,居洛阳,入籍闽中,为珠玑巨族。隋宋南渡,由闽而粤,谱亡。于元季之乱,明建文间,我始祖以明经掌教窦州,遂家焉,称陆官公。数世一脉,五六传渐繁昌,有游于庠者,有贡於国者,有德著於乡望者,有年跻寿考者。又历数传,而支派愈繁矣。但念往者代谢,后者日繁,将收一族之众而使之厘然秩然,上扬祖德,后启后昆者也。然诗书治术光於汉,文藻宏丽冠於晋,经纶相业显於唐,理学忠节著於宋,绵绵延延,谱牒莫稽。由是缕溯开粤泽乎诗书礼义,谓之脉延开粤可也。远述崖门厉乎宗贞名节,谓之派接崖门可也。文章华国,即是昔日云间。理学传家,为当今之鹿洞,是我官公以上溯其大略,官公以下详世次、列名位,使长幼序,亲疏别,支派分明,血脉联贯,著晰谱卷,百世之下有观感而兴起矣。

陆氏世系考
尝思惟木有本,而雷雨孚甲又有其本之本;惟水有源,而山下出泉又有其源之源。我太宗之来,自福建而入粤,离索之情,出疆之苦,本非可闻,但抱道在躬。至明初,我始祖以官籍特受信宜掌教,不传所自,卜居太平而立业焉。斯时也,嗣裔三人,继述开来之望,立赏设尝,激励儿孙永记之功,今传十有八世矣。支派繁衍,恒记世代之递传,因列名份之等级,使一本九族之亲,昭穆凛然,其攸分也。由是名正言顺,而事亦庶乎成矣。苟不立本以垂后,倘若世远年湮,势必卑逾尊,疏逾戚,纲堂岂不从此而坏哉?将宗支世次修明,以为后世共识云。

? 公四房陆氏溯源记
   陆氏之先,系出自帝舜,自胡公封陈赐姓曰妫,至敬仲昌于齐,齐宣王子季达,食采陆乡,因以陆氏,今仅溯得姓受氏所由来,后世陆氏自此始。

   太始祖陆官君,福州府蒲田县珠玑巷人氏,明朝岁贡进士,建民二年特授信宜司训,国初由闽入粤。一支住广州府;吾祖任廉州灵山县,后官信宜,遂卜居本邑太平会,寿九十四岁,在任告终,葬在北赖皮岗。

始祖经公入信宜年代之说明
   这次收集各支房之族谱或流水部之资料中,归纳有如下两种记载:一是始祖经公于明朝建文二年,即公元 1400 年,距今有五百九十二年。从经公入信至今子孙后裔,据查证排世次已有二十一世或二十二世,平均每世次为二十八点二年或二十六点九年。二是经公于明嘉靖二年入信,即公元 1523 年,距今为四百六十九年。按子孙目前繁衍辈份世次为二十一世或二十二世计,平均每世次为二十二点三年或二十二点二年,从平均年上推算,二十二或二十二多一点为一世代,似乎更合乎情理和客观一点。现从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年)和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年)以及光绪十五年( 1889 年)三次所修之县志的人物文职官表基冢之记载中,均未发现有建文二年( 1340 年)陆氏者为官,只有记载明嘉靖训道陆经,广州(廉州)灵山县人,岁贡生。据此如何去确定始祖陆经公入信之年限,以定明建文二年的对抑或明嘉靖二年( 1496 年)的对?应该说,从子孙后裔至今的辈份数及县志有记载之历史资料,来确定吾族始祖经公入信时间年代似乎合情理一些,客观一些。为此,这次编委定始祖入信时间年代为明嘉靖二年( 1496 年)。对否?期望族中贤达和今后裔孙去加以论证。

                                                                                                          信宜筹委会撰

                                                                                                  (续).....................

资料来源于<<岭南陆氏族谱>>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02: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始祖经公入信宜说法三则
第一则

   入籍高雷地区始祖经公,原籍福建省福州府(或云兴化府)蒲田县珠玑巷人。民因遭燕之乱,则避乱去国,兄弟分离,各走一方。于是我始祖由闽入粤,隶籍廉州府灵山县,任儒学正堂,为洪武朝岁进士(贡生)。嘉靖二年五十有七岁(公元 1523 年),则与堂侄振现同眷属至信宜,即特授信宜儒学司训,享寿九十四岁,终于所任,眷属卜居城北太平会塘底乡而住焉。此一来历,按现存各支房宗支资料较多,今以此为据。

第二则

始祖 讳 训原籍河南开封府祥符县怀孟乡人,后五代汉时为端州牧,以官为号曰端州。后有天下,耻食共粟,遂隐于端州,卜五顶岗里海边村南训甲,子孙因家焉。生一子彦祥,妣林氏有始也。

二世祖 彦祥,妣林氏,生四子:光 ? 、光 ? 、光环、光琏。

三世祖 光 ? 公,妣高氏,生二子:满、隽。隽公葬于罗客山大林坡,其祠建于思贤滘口。

四世祖 满公,妣陈氏,生二子:达、迅。

五世祖 迅公,妣曹氏,生五子:玑、琎、 ? 、保至、察孥( 号 海源)。迅公生于大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 1004 年),终于哲宗元符二年巳卯( 1099 年),享寿九十六岁。曹氏生卒失传。故合葬三水县大路圩上,名五顶岗里,海边村南大塘岗金鱼叩薄,坐壬向丙兼亥巳,逢子午卯酉年清明前三日各房科银合祭。

六世祖 保至公,妣刘氏,生三子:凉、益、真。至公系南宋孝宗皇帝改元淳熙二年乙未( 1175 年)举人,居官江南淮安判,卒于官凉真,二公附海源公左手边。益公留寓江南,居于盐城县东门外,遂世居焉。生一子念公, 号 济南,生一子曰秀夫公。

七世祖 真公,官居南雄牛田司巡检为家,生一子曰中立。

八世祖 中立生一子曰琛。

九世祖 琛公 号 世兴,由南雄县牛田坊珠玑巷移徙清远县三坑,其时因未有子以弟秀夫之次子承嗣,励哲公为己子。方秀夫公护帝 ? 入粤,琛公由清远县从戎后,与殉宋难。哲公得救出水,逃回盐城,生子曰绍恩。

十世祖 励哲公,本秀夫之次子,生一子绍思。

十一世祖 绍恩公,生二子:其生、桂生。

十二世祖 桂生公,生二子:儒一、文一。

十三世祖 儒一公生厚德。

十四世祖 厚德公生耿光。

十五世祖 耿光公生子湜。

十六世祖 子湜公生乃心。

十七世祖 乃心生行建。

十八世祖 行建生佩鸣。

十九世祖 佩鸣生熙载。

二十世祖 熙载生妙基。

廿一世祖 妙基生云和。

廿二世祖 云和生鹄公,明嘉靖元年壬午( 1523 年)科举人,任高要县知县。赴任信宜生子曰官公,世居信宜,开亿万之鸿基。省开越大夫祠文峰房是也。

附录一: 秀夫公之简介

九世祖秀夫公,初为荆湖制置使,知江陵府李庭芝幕吏也。于度宗咸淳十年甲戌( 1274 年)为参议制置司事,越五年为帝 ? 祥兴元年戊寅( 1278 年)五月作左丞相兼枢密使。祥兴二年己卯( 1279 年)二月甲申日,抱帝 ? 尽节于新会县属之崖山海港,越十七日庚子尸始浮起,流至新宁县江中。该处土人怜其忠,取而葬于广东开平市东山镇之马鞍岗,猪头蜡烛山形,君臣合葬,因手抱帝尸不放故合葬之云。墓碑正中书:“宋左丞相讳秀夫谥忠贞陆府君墓”;墓碑右边书:“祀孙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署,广西按察使史司分巡右江兵备道苍霖,乡进士行中、文祖、锦泉、树英、行康等重修”字样。每年三月,省城大夫祠支项祭拜,国朝咸丰十年( 1860 年)奉诏以祀孔子庙庭。祥兴二年二月甲申日,丞相见宋事已去,先逐妻刘太夫人下海,后逐二子励贤、励哲下海,然后抱帝 ? 当天祝告尽节。当驱二子时,近身军校知公合门殉难,不忍忠臣绝嗣,即泅水暗将二子救出,公弗知也。时正鼎沸,各不相顾,励贤公既出水后,一日逃至大路圩地方,斯时未开三水对海思贤滘口一带,俱属端州管辖,后改为高要,至明嘉靖五年丙戌( 1526 年)方隶直三水。土人见贤公狼狈而走,问之始知其为海源公嫡裔孙保至公之后,遂兴之处以为家焉。天佑忠臣,娶妻生三子:绍忠、绍祀、绍昌。厥后子孙蕃衍,分居不一。绍忠、绍祀二公均有子孙杂居广肇两府,不能周知悉数,惟高要金利军屯、二甲、三甲、五甲、腾江、泽江、腰古、留村、禄湾、对海之海、清塘,高明属珠塘等皆绍昌之裔。

励哲公由崖山间关跋涉逃回江北盐城,发达昌盛,生子绍恩,绍恩又生二子,第次世居盐城,三子桂生迁苏州府吴县。传至廿三祖鹄公,由乡进士作令高要,邑志有载。调任信宜生一子官公 讳 经明,嘉靖间以明经秉铎信宜遂家焉。官公世居信宜盛焉,是房根虽出自琛公,即世兴祖取秀夫公之次子承嗣保生公之苗裔也。秀夫公于大明洪武十年丁己( 1377 年)敕建丞相祠堂于盐城东门外, 谥 曰忠烈先伯 讳 树英 号 春甫宰盐城县,初到任即诣祠叩谒,有誓作好官,不敢有玷家声之祝,与子侄兄弟讲论谱系尽得详细,不独本房洞悉,连盛房均悉因盐城。

忠烈祠谱有载,陆桂生公迁吴县之云后,先伯摄篆吴县复访桂生公子孙,一切询及所以独得其详,后以失察命案,谪戍伊犁都土人士及两县子姓,共赠金四千送禄位于丞相公祠祀享,又另建生祠于盐城县北直胡同,上一额曰鞠谋保居,至今口碑载道,犹留遗爱云备录。先伯宰盐城则卸仕留别邑中绅士子姓父老诗四章,其第三章云:我本崖山裔,源流住海滨,马迎新会尹,花种故乡人。治谱思绳武,循声欲步尘,生祠我岂敢,临别从逡巡。

海源公新祠同治九年( 1870 年)各房祀孙倡建于三水大路圩后堤沙地,坐本向卯兼庚甲、三进一连正中五十五行,两边直巷,头进至天井两旁衬祠横郎中,后进现起围墙,头额匾题曰“海源陆大夫祠堂”,一匾题曰“治径堂”。各房签题坐碑位,凡始迁祖一位,收银十两,丁未年及百年半也,其余收银四元,另外捐题诗会,以成厥功,并要各举所知。

附录二 : 南雄府始兴县牛田坊

十四图珠玑巷徙居缘由

宋宁宗皇帝时有宫妃胡氏得宠封为正宫,胡妃有弟在朝当官,颇受信用,适遇皇后亦有弟在朝当官,权势较大,弄权作恶。胡弟不怕权势,竭力反对,皇后之弟恐露出自己恶迹,告大姐皇后,说胡弟有大罪恶,于是皇后即对皇上说胡弟罪大恶极。皇上无比愤怒,下令捕捉胡妃及其弟治罪,因此胡妃迫得改姓苏换名,假扮疯者出走逃生,日丐夜匿,别无知觉。适有始兴县牛田坊富民黄贮万运粮入京,返至关口市上,泊船酬福,苏妃下船丐食,贮万见其衣破貌美,诱匿船中带归。迨宁宗查明胡妃弟之假案,敕复胡妃,不知外逃已久,帝命兵部尚书张英贤行文各省查缉,经年无踪,兵部奏准不行。殊贮万已将苏氏改姓张氏,立为宠妾,无有不知其事者。因其家有仆曰刘仁,反主逃出,泄扬弊端,兵部端知此奸民,违法造孽,部下大小官员,计掩前妃,密行会议,伪称南雄府始兴县牛田坊啸聚贼寇,残害军民,冒奏皇上,奉旨将牛田坊地方居民移徙。以其地筑设平寇营寨,屯兵镇守。旨下数日,时牛田坊罗祖贵有姑丈名裔辉任京城指挥之职,闻知即遣家人报知始末,旬日部行文府县,严促移徙。此时牛田坊人无不惶恐,惟珠玑一巷居民三十六姓七十九家。三十六姓:罗、陆、邓、黄、黎、尹、曹、高、孔、伍、刘、汤、麦、冯、何、李、廖、仇、周、欧、吴、胡、苏、谭、邱、卢、蒙、赵、张、田、莫、梁、钱、陈、余、沈。七十九家:罗二、陆五、邓三、黄五、黎四、尹二、曹四、高二、孔二、伍三、刘二、汤三、麦二、冯四、何三、李三、廖二、仇二、周一、欧三、吴三、胡一、苏一、谭二、邱一、卢一、蒙一、赵二、张二、田一、莫二、梁一、钱一、陈一、余一、沈一,集体共议曰相传南方烟疫之地,土广人稀,必能安插。大家向南方而去,但遇某岗山盘曲,田野宽平,众相开辟住址,使往来朝夕相见,仍如故乡也。议毕具禀赴县立案,乞给文引复赴府告准,给文引立号编甲陆续向南而去。

赴始兴县告移徙呈田

具呈人牛田坊珠玑巷十四图住民罗祖贵等,为乞给文引早救生灵事,某历祖辟住珠玑巷,各分户籍,有丁应差,有田赋税,别无虚缺、违法,向系循良。祸因天灾地劫,今奉旨颁行,取地筑寨,严限批行,下民罔敢不遵。闻得南方烟瘴之地,土广人稀,亦堪开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今备七十九家各历情由,赴仁廉琴阶仗乞立案,给批文引经越关津,免受拒阻,俾早得迁移别地,以安生灵,沾恩上赴。

知县胡统化批准详侯给文引迁移。

开禧元年即宋宁宗年号正月初五日,具词人罗祖贵等七十九家赴南雄府告案给引批词,始兴县牛田坊十四图珠玑巷民罗祖贵等,为乞恩准给文引早救生灵事祖等,计开七十九家之姓名:

罗祖贵 罗元州 陆道恩 陆世兴 陆闰成

陆以信 陆荣隆 邓一元 邓交泰 邓植三

黄卓一 黄悦生 黄复家 黄可闰 黄天挺

黎元渊 黎明世 黎文达 黎孔昭 尹中奇

尹继祖 曹 常 曹发功 曹湛新 曹汝瑞

高子启 高林鹤 孔林青 孔子才 伍显才

伍锦章 伍怀新 刘旺保 刘兆熊 汤士宏

汤大化 汤 佐 麦 金 麦 秀 冯三才

冯中卿 冯四德 何 里 何大参 何方元

李士元 李圣悦 李福荣 廖德学 廖大年

仇 昌 仇元露 周伯迪 欧孔道 欧家瑞

欧以信 吴永奇 吴猛魁 吴国礼 胡汉瑞

苏汝乡 谭守仁 谭文广 邱熙载 卢旺元

蒙 亨 赵立常 赵世带 张汝学 张 培

田君美 莫致远 莫文礼 梁纯化 钱始升

陈本之 余书甲 沈可盖 冯元昌

   内有一家陆世兴祖名琛公,乃陆中立之子陆真公之孙。真公为牛田坊司巡检,以官为家居于珠玑巷,子孙遂为牛田坊人。世兴祖徙至清远县三坑居住,从弟秀夫公提兵入粤,于是赴军门从戎,时未有子,取励哲公为己子。不料天不祚宋,世兴祖与殉国难,励哲公得救出水逃回盐城,生子绍恩。恩之第二子桂生公迁苏州吴县,遂传至明嘉靖廿九年( 1550 年)裔孙鹄公,以吴县乡贡作令高要,调任信宜免官遂家于信宜,生子官公乃开信宜房族子孙于无穷,此其实录也。

                                                                 原载 1993 年 4 月 29 日 《 南方日报 》 ( 转载时有删节 )
第三则

   远祖 讳 轩公自大明天顺八年( 1464 年),由云南贵德州珠玑巷,沐雨栉风,备极艰辛而来广东广州府,是来粤之始祖也。其后二世祖德崇公则迁于信宜,三世祖 讳 礼公,更迁于容县,四世祖 讳 邦公又迁于岑溪,乃入岑溪之始祖也。然德崇公为入信宜之始祖也,则知为居福亮乡,承礼公为入容县之始祖,则知为居于陆居营。独公、邦公为入岑之始祖也。乃明朝嘉靖年间,但当时时局岌岌,人心惶惶,夜不安眠,日不安食,吾祖不暇忆及族谱之事,也不传其事于后。至大明而初来粤轩公,自明朝天顺甲申八年,由云南省贵德州(至大清改名顺德府)珠玑巷白石社而来。初至广东省广州府,本年宵酒后,邻家打死贵德州太守之子,即收藏之。太守知悉,告发所住该处贵德州城外西街珠玑巷白石社所管,各自逃窜。太宗姓曾名顺肃,其子名孔祥,性好游荡,与邻家梁廷村妻伍通好,是夜正月十五廷材外出看灯,孔祥见伊不在家,遂与伊妻私通。廷材知觉,将伊刺死,方知系太守之子,欲收灭禁息,因机不密,有人知觉禀知太守,太守命三司调兵拘捉。是夜太守先起兵,将界内截住西街城外,有白石勒竹二社界内百姓约有千数星夜涌出,出退奔走,各自逃生。我祖轩公兄弟九人只与熊公向南逃至广州脱难。轩公父母早逝,惟携妻子同走,其他兄弟不知往于何处,或死或活,概不得知。熊公第二年始奔到同处。轩公妻罗氏生一子德崇公,生于明朝天顺五年岁次辛巳( 1461 年)。德崇公初由父母带至广州,时方四岁,至七岁父母双亡,又过八年之后叔熊公先往廉州落籍,时德崇公十五岁,亦往高州贩杂货生意为活,至十八岁入信宜县福亮乡入户落籍,即今水口地方,时是成化十四年戊戌岁( 1478 年),后葬德亮乡大云塘鱼子桥金池岭吉穴。

   祖妣吴氏葬于信宜县黄京塘望官坪吉穴。生二子:长承亮,次承礼,兄弟同来容县平瑶有功。亮公号子明受封镇边总管云骑尉。平瑶后仍回信宜原籍,生一子名公畴孙 讳 步雄。及至嘉靖年间 讳 经公补禀膳生于训导,四方咸知,其称陆官公者乃学校之名也,因李崇化为信宜县教谕,染病三年,不能见痊,但与经公通好,遂请经公代理教谕。两年之后,乡人称为陆官公,此之由来也。

                                                                                                                著者均轶名

资料来源于<<岭南陆氏谱>>

[ 本帖最后由 陸叔 于 2008-4-5 02:29 编辑 ]
发表于 2008-4-5 08: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秀夫是三水人的後代吗?

陆秀夫是三水人的後代吗?

关于始祖经公入信宜说法三则中的第二则说陆秀夫是六世祖陆保至之曾孙:
    陆保至 – 陆益 – 陆念 – 陆秀夫(1238-1279)
但根据岭南陆氏族谱2003年版第64-68页:
    陆保至(1030-1109)- 陆益(1076-1135)- 陆念祖(1101-1131)
所以陆念应是陆念祖之误。以陆念祖和陆秀夫之间的生卒年份,绝对不可能是父子关系,而且陆保至也不可能是1175年举人。
发表于 2008-4-5 08: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秀夫是三水人的後代吗?

u:\cuong\lushi\LuXiuFu-SanShui1.jpg
u:\cuong\lushi\LuXiuFu-SanShui2.jpg

无法上传图片!

[ 本帖最后由 陸禮強 于 2008-4-5 08:58 编辑 ]
发表于 2008-4-5 10: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秀夫是三水人后代

陆秀夫是三水人后代


在距今 700 多年的宋元大战中负帝投海殉国的南宋名相陆秀夫,原来是广东三水人的后代。最近,笔者在信宜陆氏族谱中发现这一记载。

陆秀夫是楚州城(今属江苏)人众所周知,说他的祖籍是广东三水却鲜为人知。信宜陆氏族谱印制于 1993 年,资料却是从旧族谱里摘抄过来的。摘抄时没有留下作者姓名,文中有“国朝咸丰十年”和“同治九年”等文字,又讲述作者伯父在盐城当官的经过,由此可以断定原作成文于同治末年或光绪初年,距现在已有 100 多年了。

该族谱对陆秀夫的身世叙述颇为详尽,从五代后汉该支系入粤第一人陆训写起。陆训原是河南开封府人,代表后汉政权到肇庆当“端州牧”。他的 4 个孙子其中 1 人后来到了三水五顶岗海边村(现属三水市金本开发区海边村)定居。陆训的第五代孙叫陆迅,号海源,有功名,现每年清明仍受三水、高要、南海、高明一带部分陆氏族人的祭祀。陆海源生 5 子,第四子叫陆保至,“居官江南淮安判”(应为“江北”,可能是传抄时所误)。陆保至生 3 子:陆凉、陆益、陆真。陆凉、陆真亡故后回故土安葬,坟墓就在陆海源墓旁。老二陆益却留了下来,居住在盐城县东门外。陆益生一子叫陆念,号济南。陆念生一子叫陆秀夫,他 43 岁时背着皇帝投海殉国,死得轰轰烈烈。

由此看来,陆秀夫是陆训的第九代孙,他的祖父陆益仍属三水人,陆秀夫便是三水人的后代。

有趣的是,该族谱不仅写了陆秀夫的身世,还具体地写了他殉难的经过及其后人的种种际遇。

1279 年,即祥兴二年春,宋、元军在新会崖门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大海战。当“丞相(陆秀夫)见宋事已去,先逐妻刘太夫人下海,后逐二子励贤、励哲下海,然后抱帝 ? ,当天祝告尽节。”

这样一来,陆秀夫岂不是断了香火?其实未必。该族谱称:“当驱二子(时),有近身军校知公(指陆秀夫)合门殉难,不忍忠臣绝嗣,即泅水暗将二子救出,公弗知也。”二子被救出后,陆励贤在兵荒马乱中沿西江流浪至祖籍三水思贤滘附近,土人见他“狼狈而走,问之始知为海源公嫡裔孙,遂兴之处以为家焉。”此后,“天佑忠臣,娶妻生三子:绍忠、绍祀、绍昌”,“厥后子孙蕃衍”,“杂居广肇两府”。

陆励哲的经历则不同。他长途跋涉“逃回江北盐城”,结婚后生子绍恩。陆绍恩生三子,其中二人留居盐城,“三子桂生迁苏州府吴县”。陆桂生的十二世孙陆鹄,考了个进士到广东高要来当县令,后调往信宜,生三个儿子,从此在信宜落户定居繁衍后代。

富有传奇色彩的叙述,原来是有根有据。作者的伯父陆树英曾“宰盐城县”,一到任便到表彰陆秀夫的忠烈祠“叩谒”,并翻阅祠谱,与当地“讲论谱系,尽得其祥”,后来又到吴县与陆桂生的后代对谱,得出上述结论。陆树英后来在给盐城父老的留别诗中写道: “我本崖山裔,源流住海滨,马迎新会尹,花种故乡人……” 作者则对自己的家族不厌其烦地交代三水陆海源祖祠的建筑及祭祀情况,唯恐子孙后代忘宗背祖。

                                                                      原载 2000 年 7 月 25 日 《 南方日报 》  陆探芳撰
发表于 2008-4-5 13: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益和陆秀夫的祖孙关系能成立吗?

我的疑問是根据他们的生卒年份:
    陆益(1076-1135) -  陆秀夫(1238-1279)

假定陆益于去世前生了一个长命百岁的儿子陆某(1135-1235),这陆某能在他百岁之年生陆秀夫(1238-1279)吗?
发表于 2008-4-5 13: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陸禮強 于 2008-4-5 13:29 发表
我的疑問是根据他们的生卒年份:
    陆益(1076-1135) -  陆秀夫(1238-1279)

假定陆益于去世前生了一个长命百岁的儿子陆某(1135-1235),这陆某能在他百岁之年生陆秀夫(1238-1279)吗?


历史也真难考证,留给我们的只有思考,礼强兄你的问题恕我不才,就要留给有识之人士作答了.
发表于 2008-4-5 14: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dmin 于 2008-4-5 13:46 发表


历史也真难考证,留给我们的只有思考,礼强兄你的问题恕我不才,就要留给有识之人士作答了.

希望盐城,潮州和广州等地的陆秀夫後人及有心研究的宗亲们能提供更多的有关资料。
发表于 2012-6-14 10: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西贺州市昭平县有一支陆氏族人追宗:

这支族人在昭平当地的一个最老的始祖墓碑上记载:始祖陆宗贵公是信宜人士,祖上先从珠玑巷迁到信宜。

下次叫这支族人提供该始祖墓碑的图片发到网上,以便查找其祖上根源。

请信宜宗亲帮助查找为盼!
发表于 2014-12-16 15: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D:\My Documents\My Pictures\webwxgetmsgimg1.jpg
发表于 2014-12-16 15: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碑文
发表于 2016-2-10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世系图

吴郡陆氏春秋_部分12.pdf

601.41 KB, 下载次数: 5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9 05: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