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4514|回复: 0

东方山陆氏源流考(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6 10: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迥任职的后期,正是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时期,或许对当时的刀光剑影看得太多,陆迥希望有一个远离战乱的世外桃源,曾经游历过的东方山让他看到了希望,这也许就是他落籍湖北远离故乡的原因吧!
三、二世陆淳的辉煌
据《东方山陆氏宗谱》记载,陆迥育有三子,分别是陆淳、陆源、陆清,其中次子陆源早卒,葬于东方山走马坪;三子陆清,娶妻刘氏,置业在外,家谱之后再无记录;唯有长子陆淳枝繁叶茂,如今东方山陆氏子孙,都是陆淳的后代。
据《东谱》记载,“公(指陆淳,下同)唐顺宗时为太子侍读,避太子讳改名质。公著有春秋《篡例》、《辩疑》、《微旨》三书。后太子立是为宪宗,嘉公有功于春秋,名在八司马之冠,故赐谥号文通先生。元仁宗□公三书(此有遗漏,令人费解),喜其有益后学,令江西行省锓梓以广其传。”由于《东方山陆氏宗谱》在元代末年被红巾军烧毁,后来的家谱是嘉靖四十三年补修,对陆淳的记载也不详细,也没有为他立传,家谱中的记录不如其他学者著述深入。研究陆淳的著作很多,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舒大刚、杨世文合著《中国历代大儒》第十三章,盛唐三贤 啖助---赵匡---陆淳(以下简称《舒文》);高淑君博士论文《唐代吴郡陆氏家族与文学研究》(以下简称《高文》);杨慧文《陆质生平事迹考》(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杨文》),结合这三篇著作,大致可以了解陆淳一生的轨迹。
陆淳出生年月相关资料及家谱均无记录,只能从陆淳师从啖助的时间大致推算。陆淳于唐代宗上元元年(760年)跟随啖助学习,一共十一年,直到大历五年(770年)啖助去世[6]。啖助去世后,他和啖助之子啖意一起整理啖助遗稿,至大历十年(775年)书稿完成。据《杨文》分析,陆淳师从啖助时的年龄应当在十五岁至二十五岁之间,小于十五岁,他便难以帮助啖助做集三卷释«春秋»的工作,大于二十五岁,他与啖助年龄相差就十来岁(啖助760年三十六岁),他再“秉笔持简啖先生左右十有一年”,在一般情况下可能性不大,因此《杨文》假设他上元元年(760年)为二十岁,那么他大约出生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据《东谱》记载,陆淳父亲陆迥出生于开元八年(720年),陆淳又是长子,《杨文》这个分析正好可以与他父亲陆迥的出生年龄相匹配,因此可以推断陆淳生卒时间大约为741年---805年。
大历十年,陆淳春秋《篡例》书成,受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举荐,入京任太常寺奉礼郎,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历任左拾遗、太常博士、刑部郎中、左司郎中、国子博士等[7]。据《舒文》讲述,陆淳在国子博士任上,向德宗进献《集注春秋》。由于书中新颖的研究方法,切合现实政治的学术主张,给当时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因此,它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特别是受到政治革新派人士的热烈欢迎,如王叔文、韦执谊、柳宗元、凌准、韩泰、吕温等人。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他们将陆淳的《春秋》学思想作为实行政治革新的理论武器。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把陆淳引为政治上的同道。后来,陆淳又外放,任过信州(今江西上饶)、台州(今浙江临海)刺史。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23日,德宗病死。正月26日,顺宗李诵即位,王叔文一派从而执掌朝政。他们迅速安排本派人物占据了朝廷中的显要职位,并招集一些素负重望的人回京。陆淳从台州回到京城,任给事中。陆淳回京,与王叔文集团在朝廷中得势有直接关系。与陆淳拜给事中的同一天,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陆淳与王叔文、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永贞党人结为“死交”。同年三四月间,唐顺宗立广陵王李纯为皇太子,陆淳被征为太子侍读。他为避太子名讳(太子原名李淳,后改名李纯),改名陆质。这时,柳宗元与陆淳居处很近,柳宗元对陆淳执弟子礼,向他问学。永贞党人安排陆淳任太子侍读的目的,是为了探听太子对新政的看法,伺机进言。然而太子极其排斥其党,陆淳碰了钉子,遭到太子斥责,随即病倒。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太子监国亲政,9月13日即贬柳宗元、刘禹锡等永贞党人,永贞革新也宣告失败,两天后,陆淳在遗憾中离开了人世。
四、东方山世系源流
吴郡陆氏从春秋至唐,绵延一千多年,历经三十几代,家族成员人数多,地位高,成就大,在当时及后世都有非常突出的影响。东方山陆氏源于吴郡陆氏,本世系以《仰贤堂陆氏宗谱》(以下简称《仰谱》)为参考依据,同时以《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下简称《新表》)相关记载加以修正,互相之间有冲突时,若无史料佐证,仍以《仰谱》为主,与正史记载有冲突则按正史修正,本世系只记录东方山一脉的源流,其他支派虽然辉煌一概不记。
陆通(齐元侯)—陆发(齐上卿)—陆皋(齐上卿)—陆邕(秦桂下史)—陆贾(汉大中大夫)②—陆烈(汉豫章都尉)—陆旰(汉襄贲令)—陆鸿(汉关中令)—陆建(汉渤海太守)—陆晔(汉本州府尹)—陆璜(汉御使中丞、京兆尹)—陆文(汉宏农太守迁都尉)—陆親(汉成都令)—陆衆(汉中郎将)—陆赐(汉丞相兼都督大将军)—陆闳(汉颍川太守拜尚书令)—陆卬(汉殿中御使迁公车司马)—陆龚(莒县令)—陆璯—陆相—陆道—陆郃(吴校尉)—陆凯(吴建武都尉转巴丘都督拜征北将军领豫州牧加镇西大将军封嘉兴侯进右丞相)—陆俭(吴校尉)—陆仰(吏部郎)—陆伊(州主薄)—陆退(晋中书令迁光禄大夫封遂宁侯)—陆邵(宋临安太守)—陆瑗(州从事)—陆澄(宋尚书殿中郎转后军长史东海太守齐光禄大夫加散骑侍郎)—陆少玄—?—?—?—陆师礼(宜春郡司户参军大人前左监门卫胄曹参军)⑦—陆迥(唐磁州刺史五马大夫)⑧—陆淳(唐太子侍读)⑨
①《元和姓纂》卷十,陆氏,齐先王田氏之后,宣王封少子通于平原陆乡,因氏焉。陆通是公认的陸姓始祖。
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三,陆氏,(通)生恭侯发,为齐上大夫。发二子,万、皋。皋生邕,邕生汉太中大夫贾。万生烈,子伯元,吴令,豫章都尉,既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胥屏亭,子孙遂为吴郡人,《高文》采取这种说法。然而有学者认为万生烈实为贾生烈之笔误,古代万应写成萬,确实与贾相像,《仰谱》记载为贾生烈。若陆烈为陆万所生,则他应是齐人或秦人,而豫章郡是汉高祖时才设立,从时间上看,似乎《仰谱》记载的世系较为合理,百度百科也是采用这种世系,在此从《仰谱》。
③《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三,陆氏,建生晔,字奉光,本州从事。晔生恭,字严祖,御史中丞,京兆尹。恭生璜,子公伯。两处有出入,从《仰谱》。
④据陈家红博士论文《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以下简称《陈文》)引《世语新说·文学》“谢太傅问主簿陆退:‘张凭何以作母誄,而不作父誄?’退答曰:‘故当事丈夫之德,表于行事;妇人之美,非诔不显。’刘孝标注引《陆氏谱》云:退,字黎民,吴郡人,高祖凯,吴丞相。祖仰,吏部郎。父伊,州主簿。《仰谱》世系陆俭生陆迈、陆退,有两代遗漏,陆伊父亲是谁,没有记载,既然《仰谱》把陆退归于陆俭,在此亦把陆伊归于陆俭一脉。
⑤《南齐书》卷三十九《陆澄传》:陆澄,字彦渊,吴郡吴人也。祖邵,临海太守,父瑗,州从事。《陈文》认为<<仰谱>>中陆澄父亲为陆瓊,应为笔误,从《陈文》。
⑥《南史》卷三十一《张裕卷》附《张率卷》云:“率字士简,性宽雅。···时陆少玄家有父陆澄藏书万馀卷,率与少玄善,遂通书籍,尽读其书。由此可知,陆澄有子陆少玄。《仰谱》没有记载陆少玄,陆澄之子写成了陆镇之,据《新表》记载,陆镇之为丹徒枝陆肃的后人,《仰谱》在此明显错误。
⑦据《高文》考证,陆淳在《春秋集传篡例》一书卷一中有《修传始终记》一文,陆心源《群书考据》称该书通行本中有缺文,并根据明覆宋本补出:淳,吴人也。自七代祖澄,以儒学著周世,世遵家风,不坠素业。祖师礼,明经擢第,官至宜春郡司户参军大人前左监门卫胄曹参军。淳幼承严训,务令访学,遂得请益二门,参闻圣典也。时有谬为颍川公所荐,诏受太常寺奉礼郎。
⑧陆迥为东方山陆氏始祖,但无世系源流介绍,按陆淳书籍介绍可知陆迥父为陆师礼。
⑨《仰谱》亦有陆淳的记载,任职经历与《东谱》同,是同一个人。然而《仰谱》中陆淳父亲为陆元感,是其第六子,与三子陆齐望为同胞兄弟。《仰谱》在此有明显错误,首先,陆元感生于633年,卒于707年,而陆淳大约出生于741年,陆淳不可能是陆元感的儿子;另外,陆淳字伯冲,从字号上看,陆淳是长子的可能性较大,这与《东谱》相符;第三,《仰谱》中陆贽是陆齐望曾孙,而陆贽与陆淳年岁相当,从这一点上看,《仰谱》也是错误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30 23: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