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5586|回复: 6

一块纪念碑  催生出一个纪念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9 01: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5>一块纪念碑&nbsp; 催生出一个纪念馆<>在与盐城市建湖县文化局一班人接触过程中,他们众口一词地建议我一定要去看看位于该县建阳镇的陆秀夫纪念馆,并且向我讲述了一个名叫袁立昌的乡镇文化干部,凭借历史上遗存下来的一块纪念碑,凭着一颗火热的心肠,为了筹建陆秀夫纪念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东奔西走、坚持不懈的感人举动。根据我不短的工作经验,上级部门的领导能众口一词地去夸奖一个乡镇文化干部,一般是不多见的。在当地文化部门同仁的引领下,我来到了建阳镇,走进了陆秀夫纪念馆。</P><>提起陆秀夫,也许人们不是太熟悉,但若将他的名字与岳飞、文天祥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你会立马有肃然起敬之感。而文天祥、陆秀夫以及与之同时的张世杰三人,均遭逢宋、元王朝更迭的腥风血雨阶段,为挽救赵宋王朝流尽最后一点血,史称“宋末三杰”。据《宋史》等记载,南宋嘉熙二年(1238)十月初八日,陆秀夫(字君实,一字实翁)出生于今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建阳镇。三岁时,为避元兵入侵,随父母移居镇江。十三岁时,又返回原籍,寄居在建阳镇的酺神殿读书精舍内读书。十五岁应乡试得贡补太学牒,十八岁魁省元,十九岁与文天祥同榜中进士。不久,应聘来到抗元名将、两淮制置安抚使李庭芝帐下作幕僚。时值元军大举南下侵犯,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德佑元年(1275),元军水陆并进,深入东南腹地,李庭芝麾下大多离职逃走,只有陆秀夫等人坚守岗位,鼎力辅佐李氏破敌。李庭芝见其忠勇奋发,才能出众,就推荐他到南宋朝廷任职。陆秀夫先后担任了司农寺丞、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和礼部侍郎等职。德佑二年(1276)三月,宋恭帝赵显随全太后率百官向元军投降。在国家存亡之际,陆秀夫没有盲目随君降敌,而是设法让度宗的妃子杨淑妃和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出京城临安,重新组织抗元小朝廷。是年五月,陆秀夫拥立九岁的赵昰在温州登基,称端宗。册封杨淑妃为太妃,随后迁都福州。陆秀夫担任端明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等军国要职。当时,文天祥在赣粤一带抗战,陆秀夫代皇帝拟《授文天祥通议大夫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兵马诏》,褒奖文天祥抗元举动。因元军步步紧逼,南宋小朝廷不得不南走广东,最后又移到海上船队,与前来侵犯的元军周旋。景炎三年(1278)四月,十一岁的小皇帝赵昰在碙州舟中病逝。“群臣皆欲散去”。但陆秀夫不顾国祚垂危,大厦将倾,在一片悲观失望的声浪中慷慨陈词:“度宗皇帝一子尚存,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而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此岂不可为国耶?”在他主持下,又拥立八岁的卫王赵昺登基,改国号祥兴。陆秀夫为左丞相,总揽枢密院事,在朝辅政。张世杰为太傅,文天祥为右丞相。六月,又将小朝廷迁至广东新会以南八十里的海上崖山,并在崖山设立行宫和军营,作为抗元据点,驻崖兵力从几万人发展到二十多万。在最后的一年中,陆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支持张世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受到华南人民及广大抗元将士的拥戴和称颂。祥兴二年(1279)二月,宋元双方进行了最后一场生死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悲壮激烈的崖山海战。在元军强大的攻势下,宋军不得不焚毁岸上的行宫和军营,移居海上作战。宋军把二十万军队和民兵布置在千余条木船上,并用绳索环接,形成长方阵。由于张世杰只顾率将士在海上死守,而未在陆上留一支部队驻守,被元军断了淡水和柴薪渠道。二月六日,宋营在连续断水断粮、将士无力再战的情况下,船阵被元军攻破。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在元军围攻帝舟时,先拔剑驱妻和次子七郎、三子八郎入海,随后跪对帝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说罢,背负宋少帝,蹈海殉国,时年仅42岁。是役,宋军战死及溺水死者达十余万人,南宋王朝政权至此宣告终结。</P><>宋亡以后,限于当时历史政治背景,颇多隐讳,直到明代初年,才谥陆秀夫为“忠贞公”,并在陆秀夫故里建阳镇竖立“丞相故里碑”,同时建立景忠堂、景忠坊,将陆秀夫当年捐资兴建的木桥改名为“景忠桥”。明代万历四十七年,又追谥陆秀夫为“忠烈公”,在建阳镇建立了忠烈堂,在陆秀夫读书处遗址上兴建了景忠书院。陆秀夫当年在酺神殿的读书精舍原址,被命名为“宋陆忠烈公读书外”,并立碑传世。到了清朝咸丰八年,陆秀夫又被配祀孔庙。应该说,历史上的建阳镇,关于陆秀夫的纪念建筑确已形成规模,构成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憾日军侵华的炮火,使这些建筑荡然不存。但是,“陆秀夫”作为一个历史的符号,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一直激励着建阳镇人民去热爱祖国、建设家乡,是一种不竭的力量源泉</P><>令人称奇而又欣慰的是,在建阳镇,在有关陆秀夫的纪念建筑被烈火化为灰烬之时,一位不知姓名的建阳镇人从战争的火焰中捡回了那块明代勒石的“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石碑。这是一块不同寻常的纪念碑,它记载了一段历史,延续了地方历史文脉,更凝聚着建阳人对陆秀夫的怀念之情。建阳人将之视为珍宝,代代相传着。1990年,盐城市人民政府将这块不同寻常的纪念碑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从而更加激发了建阳人要保护好这块纪念碑的崇高荣誉感和责任感。</P><>关于陆秀夫的纪念场所,在江苏有位于盐城市的陆公祠,位于镇江市的陆氏祠堂;在全国,福建、广东等省还有一些关于陆秀夫的遗迹及纪念地。但在陆秀夫的故里,除一块纪念碑外,没有任何可供人们瞻仰的场所,建阳镇人为此深深感到不安。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为纪念陆秀夫这位民族英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时任建阳镇居委会主任的袁立昌,萌发了要为弘扬陆秀夫精神尽一点后来者责任的念头。建阳镇历史上的陆秀夫纪念建筑虽然被毁,但是,那片热土尚存,那方明代的“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纪念碑尚在。袁立昌要用这块纪念碑写出一篇大文章。在他的倡导和不懈努力下,经过各方支持,在陆秀夫读书处旧址上,2001年9月,一个以“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纪念碑为主要依托的陆秀夫纪念馆筹建工程正式奠基。此项工作很快得到了江苏省文化厅、盐城市文化局以及地方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历时一年多,到了2003年2月18日,一个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陆秀夫纪念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P><>这是一座新型的、但又饱含历史信息的纪念馆,它是在历史上的“景忠堂”及陆秀夫读书处旧址上建成。当我走进建阳镇景忠巷,“陆秀夫纪念馆”高大的牌坊矗立眼前。沿着一条古老的石板路,向前走去,在石板路右侧的一个庭院就是“景忠书院”,纪念馆的主体建筑忠烈堂赫然眼前。庭院中有一尊陆秀夫青少年时期读书的石雕像,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安置在一个攒尖顶亭子中的石碑。这块明代勒石的石碑被玻璃罩保护着,碑文“宋陆忠烈公读书处”几个大字清晰可见。正是凭着这块石碑,陆秀夫故里的人们做起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纪念馆由忠烈堂、陆氏读书精舍、碑廊等部分组成,在忠烈堂的正厅内,供奉有一尊高近3米的木雕陆秀夫坐像,两厢分别陈列着陆氏生平事迹的图片及文字资料,陈列着从盐城、澄海、崖山、南澳、深圳等地征集来的陆秀夫纪念建筑彩色图片。在陆氏读书精舍内,还陈列着陆秀夫的遗著和手迹(影印)件等。为了表达对陆秀夫的深切怀念,以袁德昌为领头的建阳镇一班人,历时数年,在一边搞建设的同时,一力从全国各地征集了数百幅名人书画,这些作品有的被作为展品陈列,有的通过碑廊形式勒石陈列。碑廊虽然不长,但却集中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的名家书法作品。</P><>陆秀夫纪念馆的建成,为小镇增添了浓浓的人文色彩,短短几年内,纪念馆除迎来各级党政领导前来参观外,更吸引了无数中小学生和游客前来参观,不仅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也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与袁立昌等建阳镇人交谈中,我感悟到了他们对民族英雄陆秀夫的崇拜,更感悟到了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更感悟到了这些厚实的基层文化干部对事业的执着与追求。我走出古巷,回首陆秀夫纪念馆,“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湖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块铜牌镶嵌在牌坊的两侧,不由我思绪万千。建阳镇人用一块纪念碑催生出了一个纪念馆,开辟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给我们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好文物资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带来的是思索和寻绎。<BR>2005年4月8日<BR></P><IMG src="http://www.ccmedu.com/bbs/UploadFile/2006-9/20069810511555831.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540)this.width=540" border=0><BR></FONT></STRONG>
 楼主| 发表于 2007-4-29 00: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块纪念碑 催生出一个纪念馆

<>有机会真应该去看看,建设的不错</P><>&nbsp;</P><>&nbsp;</P>
发表于 2007-5-27 21: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块纪念碑 催生出一个纪念馆

很好!
发表于 2007-5-28 03: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块纪念碑 催生出一个纪念馆

陆秀夫是我们陆氏宗族的光荣!有机会一定去瞻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5-9 13:1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