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5845|回复: 6

 陆奇转战微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 07: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纽约时报:陆奇转战微软挑战谷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1日 17:33  新浪科技
陆奇
陆奇

  导读:美国《纽约时报》网络版昨天撰文称,曾负责雅虎搜索和广告技术的陆奇虽然已经跳槽到微软,但他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在搜索市场挑战谷歌的霸主地位。以下为全文:

  陆奇转战微软

  与所有人一样,陆奇深知挑战谷歌的难度。近10年来,陆奇一直在雅虎网络搜索和广告技术的开发中扮演领导角色。这一业务非常重要,以至于雅虎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了众多相关厂商,并招聘了大批工程师以开发并运营自己的系统。然而雅虎与谷歌的差距还是越来越大,许多分析师都认为,雅虎已经完全败给谷歌。

  今年47岁的陆奇14个月前从雅虎离职,但如今,他却再次带领另外一个团队对抗谷歌。这一次,他的新东家微软发誓要投入比雅虎更多的资金对抗谷歌。陆奇说:“我将继续从事未完成的使命。”

  陆奇及其团队的挑战仍然非常艰巨,而且成功似乎依然遥不可及。但自从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去年12月任命陆奇为微软在线服务部门总裁以来,这位谦逊的工程师便为微软的团队带来了足够的自信,并为这一团队注入了乐观的情绪。

  陆奇拥有非凡的耐力和狂热的干劲,他催促自己的团队努力工作,希望为微软夺取一次重要的胜利。过去几周来,在每晚9点半的会议上,陆奇都会倾听团队管理人员的建议,希望找到富有创意的方法与雅虎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微软与雅虎今年7月签订的合作协议将帮助微软获得垂涎已久的雅虎搜索业务,并借助更多的用户使必应(Bing)更好地追赶谷歌的步伐。

  挑战依旧严峻

  但陆奇及其团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获得了雅虎搜索的流量,必应的搜索市场份额仍然不及谷歌的一半。想要填补这种差距将十分困难,部分原因在于用户对谷歌非常满意,而谷歌也在不断改进搜索服务。

  上周在微软总部接受采访时,陆奇说,他并未低估所面临的挑战。但他表示,假以时日,微软将有机会提供一种独具吸引力的服务,以便展开更有效的竞争。

  对于微软而言,搜索业务的成功对公司的长期健康至关重要。对陆奇而言,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使命。他说:“我的确认为,这是在履行使命。”陆奇身着一件印有“Bing”字样的T恤,他将T恤扎进牛仔裤里,腰间还系着一根黑色的皮带,脚上则穿着白色的袜子和棕色的凉鞋。这副打扮让陆奇看起来更像是一名工程师,而非企业高管。

  而且,陆奇以工程师的逻辑解释了重新与谷歌开战的缘由。搜索为网民指引方向,而搜索广告则是互联网中最强大的经济力量。这项业务非常重要,决不能被一家公司控制。

  成长历程坎坷

  陆奇说,自己成长于一个贫困的中国家庭,对于获得的机会,他会紧紧把握,从不浪费。陆奇由爷爷抚养长大,在他成长的那个村庄里甚至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

  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智慧,陆奇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在获得了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后,他参加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气与电脑工程学教授埃德蒙•克拉克 (Edmund M. Clarke)举办的座谈会。陆奇在会上的提问和研究领域给克拉克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邀请陆奇申请自己的博士项目。

  当时的陆奇在大学教书的薪水仅为每月10美元,他连申请费都负担不起,所以克拉克教授免去了陆奇的申请费,而陆奇最终也被成功录取。

  陆奇认为,他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艰辛最终成为了一种幸福,他说:“你可以说这非常艰苦,但它的确教会我许多东西。”

  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陆奇加盟了声望颇高的IBM研究实验室。后于1998年加盟雅虎。几年后,当谷歌与雅虎开始对峙时,他便负责雅虎的搜索和搜索广告技术的开发。

  身边的人都表示,陆奇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这一使命中。刚刚加盟雅虎时,陆奇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后来的晋升不仅是因为陆奇拥有远大的抱负,还因为他出众的才华和勇于肩负更大责任的愿望。最终,他领导了一个由3000名工程师组成的团队。

  勤奋过人

  雅虎前广告销售高管、广告技术公司Open X CEO蒂姆•卡多甘(Tim Cadogan)说:“虽然一直避免成为焦点人物,但陆奇仍被视为雅虎的明星之一。”

  陆奇在雅虎和微软的同事都表示,陆奇不仅聪明过人,而且十分勤奋。他每晚只睡3到4个小时。工作日里,他通常凌晨4点起床,先查看一下邮件,然后在跑步机上跑4英里(约合6.4公里),一边跑一边听古典音乐或看新闻。

  陆奇通常会在早上5点至6点来到办公室,利用这段不受干扰的时间准备一天的工作。他还经常会在半夜甚至更晚给同事发电子邮件。陆奇已经结婚,并有两个女儿,他周末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陪伴家人。

  曾与陆奇共事多年的雅虎前高管杰夫•维纳(Jeff Weiner)说,当他第一次见到陆奇时曾表示,陆奇这种令人筋疲力尽的日程安排无法持续太久。但陆奇的领导却回应道:“别怀疑了,这就是陆奇。”现已成为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 CEO的维纳说:“自从我表达了这种观点后,有许多人都跑过来跟我说,‘这就是陆奇’。于是我开始改变看法。陆奇非常与众不同,随便换一个人,都会因此而精疲力竭,但陆奇的确是我所见过的最有干劲的人之一。”

  陆奇的工作干劲和聪明才智使他赢得了对手的尊重。谷歌搜索工程副总裁尤迪•曼伯尔(Udi Manber)曾先后在IBM和雅虎与陆奇共事,他说:“我对他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恐怕是我最好的竞争对手。”

  忠诚品质

  陆奇还非常忠诚。例如,在雅虎工作的最后一天,数据库出了问题,于是他与其他工程师一同修复了这一问题。那一天,他一直工作到午夜时分,电子邮箱和内部网络被自动切断后才离开。

  不仅如此,在未从雅虎离职前,陆奇还曾拒绝与赏识自己的鲍尔默会谈,因为他认为这种做法有违道德。

  从雅虎离职后,陆奇原本准备加盟风险投资公司,甚至想过回到中国。但当鲍尔默与两名微软工程师高管亲自乘飞机到硅谷会见陆奇,并与其正式探讨搜索业务时,他才改变了想法。

  鲍尔默说:“我走出房间,并且与另外两名高管说,‘上帝,我觉得我们应该与那家伙谈谈,让他来微软。’”他随后便拨通了陆奇的手机,于是双方开始讨论陆奇加盟微软的问题,这一计划最终得以实现。

  但陆奇深知,想要最终实现自己的计划需要经历更长的时间,他说:“我们仍有很多很多很多工作要做。”(书聿)
发表于 2011-12-14 01: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培珠 于 2011-12-14 01:44 编辑

希望斑竹提供主人公个人资料,以激励族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04: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奇 可能不想当电影名星哦,有空直接来找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07: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在微软的联欢会上看到陆奇,健康, 有活力, 好帅哦! 祝福他!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07: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网易科技讯 3月28日消息,2011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在深圳大梅沙京基喜来登酒店举行。网易科技在现场直播报道。

主持人:下面有请微软的陆奇总裁演讲,大家欢迎!

陆奇:首先非常感谢今天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给我们这样的机会,非常荣幸,我想给大家讲一下从微软的角度来讲,IT工业真的在转型,今天的主题非常恰当,首先从我们公司的角度来讲,新工业的布局从产业方面、从消费者方面究竟该怎么样发展?有些是我个人一些新的体会,有部分的观点基本上是微软公司以美国市场为主点,这反映了美国市场的状况,中国市场不一定应用,主要是借鉴这个场合抛砖引玉。

首先讲一下IT工业、信息工业的转型,转型的关键在哪里?从微软的角度来讲,转型最最至关重要的地方是云计算,是在云端。我们公司往前展望的前景,新一代的IT工业基本上是非常、非常多的智能终端加上非常、非常强的服务都在云端里,从我们角度来讲是一个时代性的转变。从历史上来看,IT工业最早开始是集成式,从IBM开始,在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初期,基本上都是集成,设计思想是降低成本,商业模式也是大规模购买硬件。到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产生分布式的模式,有服务器、手机、电脑,以这样的计算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数字的问题,是企业创新速度的问题,在同样的价值范围之下企业怎么可以把创新的速度提高。接下来从我们现在开始是云计算的时代,从我们外界来看是非常、非常振奋人心的时代,为什么?从降低价格成本来讲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数据,至少可以降低一个数量级。

从提高企业的速度和敏感性、创新能力,远远不只是一个数量级的提高,所以对整个工业来讲,云计算带来的前景是非常、非常振奋人心的,无论从技术上也是业务创新上,对我们整个带来很大的机会,不光是微软,整个全球,中国也好、欧洲也好,美国也好,机会都很多。我现在跟大家讲的是从微软的角度来讲,我们公司全部投入在转型过程当中,首先从企业的软件着手,商业价值在1万亿至2万亿之间的价值,转型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大的经济效益。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微软有一整套软件在企业里面的一个链条,从操作系统到数据库,再接下来是管理、业务开发、企业协作、电子邮件沟通,到使用office,整个这一套原来公司的核心应用都是用户客户可以自己完全控制整个布局,自己管理,现在我们从上到下整个全部搬到云端上,而且我们公司投资的基础设施,当时上面讲的就是光纤数据中心,光纤数据中心远远不只是24亿美元的投入,整个产品开发全公司有3万多名工程师直接参与云计算相关的工作,我们公司业务成长速度非常快。

我想讲一下工业如何布局?美国的观点与中国可能不一样,首先第一点是平台服务,每个公司、每个企业都有开发软件,开发软件需要一个平台,我们把平台作为服务提供给企业,而他们可以自己开发应用软件,这是第一。第二,基础,存储器、计算机可以变成服务提供给客户。当然最常用的还是应用软件,应用软件自己成为服务,直接提供给用户,这是在美国整个云端在企业软件里面,工业的大致布局是这样布局的。业务方式是怎么回事呢?可以举一个例子,像Google也好,亚马逊也好,微软也好,这些在美国舞台上是目前比较创新、领先的公司,当然对整个IT工业界来讲这是一个大潮流,在美国已经非常、非常大的趋势,很多SV开发商往这个方向走。

再接下来讲一讲模式,首先是应用模式,应用模式与以前不同了,首先是横向发展的应用,你写一个应用层软件可以不用考虑给一个人应用还是谁都可以应用?都没有关系,因为在云端上你的业务今天可以在深圳发展,明天说要进入法国,随时都可以进入,如果法国不适应退下来,马上可以退下来,马上进入意大利。这样的开发速度、创新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应用开发环境完全不一样,模式也不一样。还有硬件模式也不一样,第三个是操作形式,非常、非常至关重要的,微软这么大的公司,我管微软的数据中心、存储器,对微软来说也是非常艰辛的过程,这么大的企业公司的A to Z,这么大的转型过程当中公司也要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进入企业里面另外的布局还有几个地方,一是一个企业想把软件进入云端,可以自助的管理,我们公司可以若企业自己管理自己的云端,这是折中的,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服务器使你的业务发展一般是自己管,一般在Cloud里面,更多的大趋势在Cloud里面,这样可以实现更多价值上的降低,运作灵敏度会提高很多。这是企业软件如何进入云端,这是微软在客户对于消费者来讲,我们公司开发的产品,整个我们公司的重点基本上是四个大的智能终端,手机、智能手机,PC、电脑、平板电脑,现在我们公司最重视的,投资最多的是电视,电视这个价值链会产生非常、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如果可以把云端的服务全部提供给电视用户,在整个功能布局上微软考虑建核心基础,在企业的软件里面提供非常、非常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产品,同时在客户端,在消费者层面可以做大量的投入。因为我们从长期的角度来讲,创新的重点、创新的前沿都是在消费者身边,而IT的工业在后面,这是我们公司大致的布局。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在消费者互联网的工业界这边,我们如何看待现在的工业状况?整个全球的工业布局如何?我们有几个想法,第一个是在美国的互联网工业界,首先给大家介绍比较重要的趋向,对将来的互联网会有比较大的全球性影响。第一、大家都知道首先推的是微博,在中国创新得非常、非常好,在中国非常有竞争力。在美国也有一些公司站住阵脚了,这意味着什么?一是实时化,速度对整个互联网有质的提高,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参加和发展信息,对整个工业来讲是一个较大的趋势。第二个就是facebook,大家知道“脸书”在欧洲成为一个非常重大的代表将来发展的非常有创新能力的公司。接下来我会讲一下他对我们公司产生了什么较大的意义?

大家知道GROUPON这样的公司代表着一波浪潮,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互联网消费者上面,有了智能手机、移动网,我们有了现实的机会可以重新定义我们的商业、商务怎么做?这对整个工业来讲有很大的战略意义,为什么呢?我们的工业必须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有了经济价值以后才能继续投资,继续把IT工业做得更大,更有使用价值。所以从美国的角度来讲,GROUPON代表一个大的趋势。有很多、很多的公司,包括微软等等,大家都可以看出来,重新定义商业行为的机会终于来临了,整个IT工业可以在这上面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最后想讲一下微软的搜索引擎和谷歌的竞争,我可以简单跟大家讲一下,这在中国没有重大的意义,但在西方、美国、欧洲这是比较重大的工业上的转折,因为搜索引擎有两家公司竞争,我们在美国基本上可以对应上线之后,在24个月之内几乎每个月都可以抢占市场份额。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搜索的质量,在上面显示一条,搜索的质量是皇冠上的明珠。打一个不妥当的比喻,搜索的质量对国家是母体工业,包括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等,我们至少到目前为止微软的搜索引擎在美国成长的速度非常快。

另外还想讲一下整个IT工业在美国,就是所谓的纵向,大的公司特别是苹果、谷歌和微软,这些大的公司都是通过硬件、系统软件和服务并购在一起竞争,大家知道有ROS、Android等等,还有很多云端服务,我们竞争为什么可以到这里?非常简单,我们认为工业布局在未来得两至三年,甚至五年之内可以把很多创新价值做出来,创新必须超越界限,创新不仅仅是在硬件,还可以在软件、服务,特别是用云端的服务作为主体倒过来往下走,为了实现这样的服务软件要做什么、硬件要做什么?为什么现在平板电脑上会有两个,为什么不是三个、四个?这都是公开的问题,关键是整个工业处在这样的布局,创新的速度、创新的范围超越一种界限,超越服务、软件和硬件的界限。

在座各位比我都更了解,中国的互联网首先是第一波的像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我个人觉得都有很大、很大的机会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工业在转型,大的规模在发生转变,这些企业都很多的机会。而且很多企业在中国创新速度非常快,都有很多的机会把握住这个转型的良机。

我想说的是微软如何运作,把握住这样的创新机会?我们是这样看的,在互联网上创新的机会在接下来两、三、四、五年确实要比以前多,为什么呢?我们认为互联网的结构在变化。我跟大家重复一下,互联网的结构在发生致命的变革!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可以看看互联网的历史,大家知道有一个人发明了互联网,现在互联网这么大,我们看一下互联网的本质结构是什么?互联网的本质结构是用线把它连接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搜索引擎把关键词输入进去可以找得到几乎所有的网页。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远远超过原来的想象,我们把整个社会的每个人、每个产品、每个地方,每一条路、每个社区统统在上面有表现,在这个大前提下互联网的结构有本质的改变,给所有人带来很大的创新机会。

在美国社区、社交网,特别是facebook非常、非常有长远意义的,因为每个人的社交都变成在互联网上因为结构式的变化,因为现在的互联网,你想互联网的路和桥都是临时的,现在互联网的路和桥不光是临时的,还有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相互传输的信息,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发现更好的服务和内容。我的老大上一年级,他几乎每天都在facebook上,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机会。第一个是空间的关系,特别在移动手机上,为什么每一个人其实都活在一个物理介质里,在智能手机上把域名打进去非常、非常不自然,而是我附近有什么商店,有什么东西可以购买,可以提供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整个美国的工业界,无论是微软、谷歌,特别是微软和诺基亚的合作,我们真正想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地球。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卡罗拉专门生产一个大的照相机,精准度非常高,我们用手机和卫星装这个摄像头,然后做图象处理,把世界上每一条路看出来。现在要做的是全球每个地方都做成数字化的世界,将来的服务和内容都可以互联互通,这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应用,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电脑、电视,这个应用与以前的应用不一样,触摸式的,语音识别式的,手持的。微软开发一个新产品下一步就可以用手指,今后的智能终端智能程度到哪里?把所有的连接用在一起,每一个用户用智能终端都可以知道这个用户想做什么,所以创新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非常大。

我想简单从对应的角度来讲,我们知道搜索引擎到云端,但以后的模式更不一样,我们想做是把互联网重新组织一下,产生新的用户价值和体现,这是我们想做的在全球范围之内做新型的搜索引擎的体验,特别是智能与空中连接在一起,形成非常好的用户体验。就像刚才常总讲的,我们以后把云端里面的东西都知道这是一个产品、这是一个商店,这是一个人、这是一个机构,你就有核心的能力把新型的理念做出来。

我想赶快过一下我们今后的工业布局就依靠这个布局,核心因素和创新发展空间,当然在中国来讲,中国从微软角度来讲是战略上非常至关重要的市场。

我想赶快过一下,我们今后的工业布局就依靠这个布局,核心因素和创新发展空间,当然在中国来讲,中国从微软角度来讲是战略上非常至关重要的市场,我们自己非常幸运觉得在中国有很多产品在中国运作,希望与大家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把微软的产品在中国发展得更好。

最后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心得体会,也就是说在工业转型的时候,我们只能站在变革的前沿,充分利用创新的机会,从我们微软在线应用上有三大运营模式,一是基础建设,基础建设包括人才,讲到最后一个公司的好坏,竞争主体就在人才;二是核心计算,大的数据中心,大的存储器、大的网络,这都是核心基础建设。

第二个,我们讲所谓的启蒙的能力优势,这种能力是其他的产品可以成倍的成长,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对知识的学习。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流,经济学和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流,这样新型的能力使我们集团有更大的创新能力。


第三是执行能力,有再好的想法、再好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不强也没用,我个人认为中国也是这样,每个企业都有很好的能力,把基础建设做好,不光是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地区,中国的企业家跟我讲,说我自己作为华人在中振奋人心的时代,微软也想为中国做贡献,深圳也好,整个中国也好我们有非常好的机会把基础建设和人才建好,同时把启动能力建设,把整个地区的执行能力,把整个国家的执行能力建起来,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机会,使中国后来者居上,通过云计算、移动网、智能计算使中国在整个IT工业成为世界领先第一,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有机会的,同时也希望以后与大家有合作机会,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12-10-27 19: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福他!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03: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福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8 07: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