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4749|回复: 0

广州市文冲古村落何时还原貌 文化局进行论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8 15: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陆显祥 于 2011-10-17 19:56 编辑

广州市文冲古村落何时还原貌

文化局进行论证


(转载)





  广州市文化局正加紧对新近发现的黄埔区文冲古建筑群进行论证,预计几个月后拿出初步保护方案
  文冲村
  文冲村,从形成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文冲陆氏始祖泰泉公原来居住在南雄珠玑巷,南宋末年金兵入侵后陆氏举家南迁到从化钱岗,后定居在这里,之后族人从宗祠始分为东西两支,按祖制,宗祠、家塾等公用建筑全部沿村前护村河建,形成严密的村落,现在村里居住人口有3000人,陆姓人为主体,人丁兴旺,生活怡然自得。
  随着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黄埔区文冲古建筑群浮出了水面,广州市文化局正在加紧对建筑群进行资料收集和专家论证,预计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定出初步保护方案。日前记者深入文冲村,穿街过巷的探访,探寻到这里埋藏着一批尚不为外人知晓的民俗与文化资源。




W020040712397367502451.jpg

  图片:文冲陆氏大宗祠 。  


W020040712397367961282.jpg

  图片:惟一保留至今的村里书院。





  A、穿行窄巷间 浓郁古风扑面来
  据介绍,本次发现的文冲古民俗建筑群位于黄埔区文冲街东、西坊大街一带,整条大街长约250米。大街北侧古建筑一座紧挨一座,大街南侧有4个池塘,整个建筑群占地约5万平方米。在文冲街古建筑群新线索统计表上,记者看到古建筑群保存有包括清代至民国的公祠等12间、家塾7间、乾隆年间建的东西坊门楼2个、绍山书院1间、明末清初的古民居12间。
  大更楼一夫当关能守全村
  为了防盗、防暴乱,中国的古村落往往设有门楼守护一方净土,在文冲的大街东西两头就有古门楼各一座,称“大更楼”,可为门楼典范之一。东门楼目前保存尚好,位于东坊大街,坐西南向东北,门面阔5.6米。门额有“文冲”两字的石匾,为乾隆甲寅年(1794)所刻,门楼是东约合建的。内墙上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立的《东约重修街碑志》石刻。青砖花岗岩石脚,地面铺设48块砂岩石,梁柱结构为典型清朝风格。大更楼是文冲东西约民众“红白”事必经之楼门,而在清朝期间更夫在此打更鼓,龙舟节时村民在此敲铜锣。门楼前后门设计很花功夫,前门顶横着一块7个孔的旧木,而后门地面也有栏栅状大石。前后栏栅可以分别竖放和横放,能将进犯者挡在门外。曾有外村民闹事,村中派人守住此1.7米左右的出入口,上栅关闸,保得了一方安宁。如今门楼已是东西往来的连接点,车水马龙地在窄门中穿梭。
  家塾书院 密密集集古村少见
  据悉,文冲村的教育风气自古浓郁,出过多位进士,现在村里保留下来的就有7间家塾(私塾),分别名叫:权英、传亭、三锡、冲彝、鹤浦、意轩和汗章家塾。此外,还有位于东坊大街的1间绍山书院。在广州的古村中,民间教育机构如此密集是比较少见的。其中书院紧贴着陆氏大宗祠而建,青砖灰瓦,落落大方。村民陆先生告诉记者,私塾是供普通人家的孩子念书的,而较宽敞的书院则是富裕弟子们的学习场所。如今“家塾”大多旧貌不再,记者在“鹤浦家塾”前看到,私塾门面狭窄,明显破旧。而在“传亭家塾”的人家则将门面修葺一新,除了青砖门额还能看出原貌,其它与现代的家私宅院落没有什么区别了。
  鹩哥楼 罕见碉楼全村制高
  鹩哥楼是文冲村最高的建筑,也是村里仅存的“了望台”,在古建筑群内被誉为建村之典范。鹩哥楼位于刘背塘前面,占地200.2平方米,长18.2米,高19.2米,宽11米,楼左侧的空地原为刘氏祠堂旧址,现在成了村里惟一的篮球场。相传鹩哥楼原是刘姓人所有,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曾遭雷火焚坏,到清代时仅仅有10米左右高,成了空楼一座,常有鹩哥(八哥)聚居飞翔,蔚为壮观因此得名,直至1929年由东社出钱重修才成现貌,鹩哥群居的景观却不复出现。
  记者从侧门进去,转上石板楼梯,进入楼内。只见空空的只有四根方柱。依托着方柱,空中搭起了两层楼板,站在楼板上,可以透过墙上了望孔窥见全村。爬上屋顶高处,记者看到屋顶放着两个废置的扬声器,村民陆春兴先生介绍说,由于这里是村中心的最高点,在日军侵华期间,碉楼上就敲起锣警告全村,让村民赶紧疏散,到上世纪60年代召集全村开会也在此广播通知。
  陆氏宗祠 最大祠堂美轮美奂
  文冲现在保留有12间陆氏宗祠,多是锅耳式青砖石脚的古屋,其中美轮美奂的陆氏大宗祠是文冲最大的祠堂,也是陆氏的总宗祠。文冲陆氏十世建祠,康熙年间(1672年)落成。5年前,大宗祠筹资78万元重修,使其保存完好,宗祠的最外面是由花岗石铺成的路面,大门外屋檐上的屋梁有许多花鸟、神仙、狮子等彩绘。宗祠内是落落的大厅,屋梁下依然是连续的水墨绘画,相当精细。
  记者看到陆氏大宗祠现已成了老年人聚集活动的场所,“私伙局”的锦旗挂满了一墙壁,年轻的后人也在此结婚摆酒,它还是每年赛龙舟的集合地。
  民居群落 新旧混杂纵横交错
  文冲的民居小巷很狭窄而且纵横交错,外来人进去难辨方向。民居以木板门、青砖建筑为主,许多门额的雕刻十分精细考究。在文冲,池塘开阔,晴波潋滟,祠堂坐北向南面水而建,水、建筑与古民居环境的组合,体现了旧时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综合价值。
  B、完整古村落保护难度真不小
  广州市文化局名城处赵清木处长称,文冲街完整的古村落,在广州市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时代的变迁也给村民的经济和审美带来了变化,古屋有的被废弃,有的成了仓库,有的干脆被拆除代之以新楼房。从鹩哥楼望下去,很多古民居都被围住淹没在新居中,有的根本看不到进路。
  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初步的保护意向是:将东西约连成一片,古建筑与花岗石板大街一起保护。而占用的西门楼也会重新修缮。
  难点一:面积较大
  有专家指出,在目前城市化急剧扩张的大前提下,一个村中古民居若能占到一半就很不容易了,如果村民保护古民居成为一种自觉行动,那么村落的完整性才能延续下来。广州文博专家黎显衡指出,像文冲街这样的古民居建筑群保护难度比较大,一方面是因为文冲街面积比较大,而经济发展又很迅速,房屋的使用方式有了很大改变。目前的关键是控制好当地的规划,对保护区域严格区分开来,同时提高村民的文保意识。比较适当的方式是通过规划,使村民逐步迁出有价值的民居群,另建新村。
  广州市文化局名城处赵清木处长指出,虽然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向广州市文化局提交申请,但审批还得经过调查、实施、公布三个步骤。像这种古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修葺,还必须包括对周边环境的整治,如黄埔古村就必须与城中村的改造相结合。
  难点二:经费困难
  曾有人提出,古村落的开发可以将农业旅游、人文旅游和商住相结合,比如建渔场、果园,结合四季节令让游客参与。对于特色不突出的建筑,村民可把内部改造为旅馆或村民活动场所;对于古旧特色依然的村落,可以考虑进行开发,设立艺术、文化机构。但保存工作仍是一切开发的前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单位的维修经费由使用单位负责。目前广州市财政每年安排的文物维修经费非常有限,并且主要用于文物局管辖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养和大量的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据悉,最近市文化局正在制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与文物保护的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建议对古民居的修复经费,可考虑采取市、区政府和产权人或使用人各出一部分的“三个一点”政策,并争取尽早解决属私人房产的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的经费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8 02: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