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4974|回复: 2

文衝明清古建築群待變閨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8 12: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陆显祥 于 2011-10-17 16:56 编辑

W020090922636509212034.jpg

文衝明清古建築群

待變閨中(转载)


W020090922645091710875.jpg

W020090922636509213166.jpg


W020090922636509536768.jpg


       有332年曆史陸氏大宗祠,將成為文衝改造的重點保護對象。根據初步規劃,改造後的文衝將以它和紹山書院為中心,將其他古建築遷建到其周圍,形成三萬平方米古建築群。

W020090922636509686122.jpg

       陸老夫婦回村看將來回遷的樣板房。
      文衝是位於廣州黃埔的一條有800年曆史的古村落,即將於11月迎來百年大改造的第一波,未來5~8年內,這裡將建起60棟30層高的高樓。而在文衝村內,藏身著一個由數十座明清建築組成的古祠堂建築群,將於改造後,集中在高樓中間的一片30000平方米地方,變為全市面積最大的一片“古跡保留地”。
    新文衝樓價可望升至14000元
    今年七月,廣州決定要在十年內改造完成對138條登記在冊的城中村的改造。在這場廣州史上規模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運動中,文衝村將是黃埔區內最先被改造的城中村。有房產仲介估計,改造後的文衝樓價將飆升至14000元/平方米左右。

      改造後的文衝村將會是怎麼樣?從文衝村改造工程辦公室(以下簡稱“改造辦”)的規劃模型上可窺全貌。改造範圍西起文衝石化路、南至黃埔東路、東到石化路、西靠烏涌河,北臨萬科城市花園,總用地面積達47.3公頃,涉及1900多戶村民。商住功能分離是文衝改造的最大特色,商業建築將沿大沙東路、黃埔東路主幹道及地鐵5號線文元站周邊分佈,住宅則沿內河涌的水系走向,絕大部分為南北朝向。
    改造辦的陸總經理說,改造將於11月打第一根樁,先開展首批河涌改造,涉及村民141戶;整體改造預計5~8年內完成,規劃方案正在等市規劃局審批,預計11月可落實。
    在改造辦內的規劃模型前,記者遇見了回文衝看房的陸老夫婦。這對老夫婦已搬出文衝村多年,這次回來是因為老屋即將被拆,回來看看回遷樣板房。面對未來規劃圖,他們仍能找出自己老屋的所在。“你看,這裡,東坊,屋子外面對著池塘,就是我們的老屋。”陸老太看著模型中被高樓包圍的老祠堂說:“我是從外村嫁過來的,當年的婚禮就是在祠堂裏辦的。”
      陸總說,回遷補償將以村民現有房屋的建築面積為依據、以四層為限,給予1:1補償,超出四層的屬違建,將讓村民以1000元/平米回購。換言之,如村民在文衝擁有一棟四層高的樓房,就可獲同樣面積的回遷房;如樓房超出四層或有土地所有權而未建房的,可在未來8~10年內以1000元/平方米的價錢認購新房。
      陸老夫婦走進改造辦用木材搭建的簡易樣板房,計劃著未來每間房的用途——這裡放一張床,那裏可以放個書櫃;如果分到一樓,花園裏還能停一輛車……根據回遷補償條件,他們能獲得四套新房。陸老先生對記者說,“為後代考慮,我們當然不想讓他們住平房、住舊屋,改造之後環境好了,生活更方便了,當然好啦!”
      不過,也有村民認為補償不足夠。按規定,如自家樓房超出四層,也只能分到四套新房,而且回遷房不得買賣,所以覺得“虧本”。記者從文衝街道的宋小姐處了解到,具體改造問題還需村裏召開居民代表大會,如何解決可能出現的村民搶建加建、改造是否引入開發商、村民回遷補償條件會否修改,祠堂的保留等問題,仍需逐步落實。
      據悉,文衝村的用地將分為拆遷安置、集體物業和拍賣地塊三種。拍賣地塊規劃為商業住宅,拍賣樓面地價預計可達3000元/平方米。根據陽光家緣統計,目前黃埔區一手樓均價已達7315元/平方米,今年五月黃埔花園四期開盤,均價超過8000元/平方米。改造後的文衝現代小區,有地鐵等便利交通條件,樓價將不斷攀升。
      文衝滿堂紅分店的經紀人陳志峰對附近的房地產市場相當熟悉,他認為文衝村改造對目前周邊房價的影響不大,但對村民影響更多。黃埔區樓盤少,購房者主要是石化廠等周邊大企業職工,購買力強,目前該區均價達八九千元。他估計隨著地鐵開通,城中村改造的完成,文衝附近的樓價將升至13000~14000元/平方米。而改造辦的陸總也表示,未來村民的分紅也將隨集體經濟收益增加而大幅提升。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8 12: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显祥 于 2011-10-17 16:56 编辑


古村落變身前的回眸






W020090922636509846312.jpg

    古碉樓是文衝最古老的建築,現在碉樓外的籃球場已成村中年輕人的活動聚腳點。

W020090922636509848159.jpg

    廷亨陸公祠保存得比較好,老外和學生哥也常來參觀。

W020090922636510000336.jpg

    紹山書院過去是文衝村惟一的私塾

W020090922636510003959.jpg

    綏亭陸公祠裏的大戰四方城的老人家。
W020090922636510156691.jpg

    陸氏大宗祠門前的木棋盤


W020090922636510312787.jpg

    陸氏大宗祠裏擺了許多婚宴時會用的桌椅

W020090922636510316331.jpg

    陸氏大宗祠的木雕屏風

W020090922636510463858.jpg

    陸氏大宗祠的飛檐

    恩寧路騎樓、西關大屋、獵德村祠堂,這些都曾是備受媒體關注的城市改造關鍵詞。而位於城東的文衝村,如果近來不是傳出將建“巨無霸現代小區”的消息,也許仍和過去800年一般寧靜祥和。村裏為改造所觸動的並不僅僅是世居於此的村民,還有一個由十三間公祠、七間私塾、一間書院、明末清初的古民居十六間、古門樓十座組成的古建築群,它們中的幸運者將在改造後得以原地保留,更多的將以平移或先拆後重建的方式遷移。現在,最終的保留方案仍未確定,在巨變來臨前,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些沉默了幾百年老建築。
    陸春興退休前是文衝村小學的數學老師,現在致力於保護村裏的老建築和編修村史,村民都稱他為“陸老師”。村裏的每一座古建築和它們背後的故事,陸老師都如數家珍。
    上週末,記者隨陸老師探訪村中的古建築時發現,老祠堂有的已成為星光老人之家,老人們擺起了四方城,有的變成了菜市場,上演著每天青菜蘿蔔的人間煙火戲;連最古老的陸氏大宗祠也只有逢年過節或村民嫁娶時難得熱鬧;而最古老的碉樓,終日大門緊鎖,倒是它旁邊的籃球場,成為村裏年輕人玩耍的熱門地點。
      文衝村被一條小河分成東坊和西坊,陸氏家族世代生活在這個小村莊裏。這條有800年曆史的古村裏隱藏著有400年曆史的明清古建築群,當中最古老的是一座有443年曆史的古碉樓,還有十三間公祠、七間私塾、一間書院、明末清初的古民居十六間、古門樓十座,散落村中各處。如此龐大的古建築群,在廣州已經“買少見少”。
    文衝將拆,古建築何存?記者從村改造辦的陸總經理處了解到,改造後的新文衝將以有332年曆史的陸氏大宗祠和邵山書院為中心,保留13座祠堂等老建築,採取平移或拆後重建等方式將其他古建築集中起來,形成一個30000平方米古建築群。這樣的保留面積、古建築數量都遠大於獵德村等城中村改造對古建築的保留面積,可算是全市最大的一塊“古村落保留地”。在村改造辦的文衝村改造規劃模型中,記者也看到,在一棟棟30層的高樓中間,低矮的老祠堂群落模型格外顯眼,仿佛未來新型小區的心臟。
    黃埔區規劃局局長林慶文也曾表示,在文衝改造過程中,原有的歷史建築物將原封不動保留,不進行改造。對文衝古碉樓、陸氏大宗祠等文物建築作原地保留和修葺,同時將此處規劃建成文化休閒廣場。   
    昔日古村第一道防線 每逢端午聽更“開飯”

W020090922636510467305.jpg
    陸老師向記者介紹大更樓
    文衝村口的東門樓,又稱大更樓,位於東坊大街,坐西南向東北,門面闊5.6米。大更樓是一座樸實的明清風格建築,青磚建造、花崗岩石腳,門額上的“文衝”兩個大字被涂上藍色,為乾隆甲寅年(1794)所刻。
    別處的祠堂匾額都用紅色書寫,而文衝村大小祠堂和更樓,匾額上的字都被涂成藍色,甚至陸氏大宗祠裏的祖宗牌位,也與眾不同地被涂成綠色。陸老師解釋說,因為“陸”在粵語裏與“綠”同音,於是村民將匾額涂成藍或綠色,取姓氏之諧音。
    這座樸實的更樓當年是文衝村的第一道防線,有非常情況時,大更樓便會發出警報,村裏聽見警報,即會派出青壯年把守,關上柵欄,保證村民安全。古時候,報時和報警稱為“更”,大更樓由此得名。如今每逢端午節,村中長者都會在大更樓敲響鑼鼓,這時的鼓聲意味著龍舟飯開始了,在水上奮戰了一整天的龍舟手,便歡呼著奔向大祠堂,享受豐盛的龍舟飯。
    陸老師透露,由於大更樓與其他古建築相距較遠,改造後將可能先拆卸再於祠堂群落附近重建。
        卸下保衛家園職責守望陸氏子孫成長
    “鷯哥樓”是文衝古碉樓的別稱,這座有443年曆史的古碉樓是文衝村最古老的地標性建築,建於嘉慶四十五年(1566年),位於東坊大街大巷內,樓高19米,佔地面積200平方米。“鷯哥樓”是文衝村最高的建築物,站在樓頂,可將文衝村內外盡收眼底。古時候,一旦有外敵入侵,則以鑼鼓聚眾,村中壯丁聞聲登上碉樓,保衛鄉黨。
    古碉樓的建築規則只有一條——易守難攻。“鷯哥樓”底部以紅砂岩壘成,高達四米,砂岩之上由青磚築造,二層則是體積碩大的明朝青磚,三層是明磚與清磚混合製造,而四層則是民國後的磚塊。正是陸氏子孫跨越朝代的持續修護和加固,使碉樓堅固無比。“鷯哥樓”的結構頗具匠心:樓層由四根撐柱托起,與墻體分離,這樣一來,即使外墻受損,樓梯結構依然安然無恙;碉樓的射擊口也經過精心設計,外寬內窄,易於射擊,難於攻克,使“鷯哥樓”成為保護家園最堅固的堡壘。
    據說,民國初期,戰亂連年,民不聊生,老碉樓一度荒廢坍塌,周圍雜樹叢生,吸引無數“鷯哥”於樹上結巢棲息而得的花名。
    和平年代,“鷯哥樓”卸下保衛家園的職責,旁邊的空地上也豎起了籃球架,成了村裏年輕人打球的熱點。陸老師說,逢年過節,村裏的舞獅隊都是在雕樓前的廣場訓練,同行的村文化站員工小陸告訴我們,文衝的孩子們都曾登上老碉樓,俯瞰整個村子。對陸氏子孫而言,老碉樓是文衝最具標誌性的回憶。
    末代榜眼親題匾 老外如今常來看
    廷亨陸公祠座落在文衝東坊大街,始建於清宣統年間(1909),距今已有百年曆史。廷亨陸公祠不是文衝最古老的祠堂,卻是最具代表性的。陸老師驕傲地介紹,經常有外國人和本地官員參觀這座老祠堂,這裡還是向孩子們介紹村裏歷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一看祠堂門口色彩鮮艷的門神,就能看出此處祠堂保存得特別好。祠堂大門由紅木所造,大廳、前廳棟樑及墻頭都有精美壁畫,神龕兩側的雕木屏風是佛山傳統的“金木”,祠堂的牌匾也用藍綠色大字書寫,五個大字出自清朝末代榜眼、晚清著名教育家、文學家朱汝真之手。朱汝真因為“改錯名”,觸動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經,而沒當成狀元,當年為祠堂題寫牌匾,還揮筆寫下對聯,期望陸氏子孫發揚先祖南宋丞相陸秀夫的文治武功。
    廷亨陸公祠的木雕和磚雕堪稱晚清藝術經典,祠堂內墻所繪的壁畫、花鳥栩栩如生,人物神形兼備。這座祠堂目前是黃埔區素質教育基地和文化宣傳站,每年,黃埔區各中小學都會組織學生參觀。
    舊時“私人會所”今日新移民住家
    文衝現存七間家塾,分別為權英、傳亭、三錫、衝彝、鶴浦、意軒和瀚章家塾。人們印象中的私塾,大都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而文衝村的家塾,還有多一重作用。陸老師介紹,古時候每一支陸家子孫都有自己的家塾,是用來開辦家庭聚會、商議家族大事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私人會所”。
    在眾多家塾中,建於1895年的瀚章家塾、鶴浦家塾的建築工藝特別精緻,採用水磨磚建築,梁間飾以木雕和灰雕,雖然經過歲月的洗刷,沒有昔日的艷麗,卻多了幾分滄桑的質感。
    一路經過多家家塾,記者看見,它們有的已成為租給外來新移民的住宅,一般兩三百元就能租下一間家塾甚至祠堂。有的三重門緊鎖,門上貼著出租告示,但一般這些舊祠堂和家塾裏的生活設施簡陋,缺乏排水設施,居住環境有諸多不便。
    陸氏大宗祠旁的紹山書院過去是文衝村惟一的私塾。村裏自古人才濟濟,村裏的書生,都是在紹山書院接受啟蒙教育的。陸老師驕傲地說,“我們當年就是在這裡讀‘卜卜齋’(粵語中私塾的俗稱)的。”民國時期,紹山書院曾被改建成禺英小學,也就是陸老師的母校。退休前,陸老師曾任教於文衝小學,擔任數學教師,我們跟著老師走在文涌的老街裏,不斷有人向他問好,當年曾經在文衝小學讀書的小朋友,如今已人到中年了。紹山書院敬祖崇文的古訓在村裏世代流傳。
    “舊祠堂不修更完美”

W020090922636510621358.jpg
    改造後,文衝村內的握手樓將成為歷史。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8 12: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显祥 于 2011-10-17 16:57 编辑

    在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時,當時的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建華認為最容易得到保護的文物建築,祠堂排在民居之前,古村落是古建築中的弱勢群體,能夠保存下來非常可貴。
    從化博物館的李劍波則認為,舊祠堂保留原貌,不隨意修整更美。他們每到一個古村落,就會告訴群眾,修祠堂不要貼瓷片、不要石灰批蕩、不要鋪瓷磚,要儘量使用舊材料……要保持老祠堂的完美,不修反而比修更難。
    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會員崔志民認為,城中村改造的古跡保留,規劃很重要,怎樣利用原來有用的東西是個問題。像揚州,在改造過程中,能將一些該保留的古跡列成一條線,而廣州具體到一條村裏祠堂的改造,不一定都要放在一條線上,關鍵是有價值的可以保留。
    中國人崇尚自然,如果規劃的人能利用村裏的祠堂作為景點、點綴,可能效果更好。造園是因地制宜的,全部推平重建不是最好方法,最好是新舊並存,這樣也可給該地的樓盤小區增加特色,提升了未來該地區的價值。
    廣州社科院研究院彭澎認為,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獵德村的做法是對祠堂集中保護。但開發商有新的功能區域劃分,異地重建,集中管理是一種折中的方案。很多村落裏的祠堂對新的規劃管理不利,但如果要進行改造,首先要做好村裏宗族的工作,讓他們理解改造行動,獵德村的做法就能得到村民的理解。其實在城中村改造的過程中,民俗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商利益之間應取得平衡點。如果拆掉一些祠堂,可能開發商能多建幾棟樓,但保留下來的文化價值是難以估計的。所以社會和媒體輿論都應該鼓勵這些文物古跡的保護。
    在城中村的改造過程中,應該實現“一村一策”,每條村都有自己的模式,不能照搬獵德。總結起來有兩點應注意,一是不要把改造之後的現代小區搞得太密集,容積率太高。二是要保障村民的利益,讓村裏的集體經濟得到發展。在如今房地產轉暖的情況下,推動城中村改造有利進行。
    每個村莊都應保留一點古老特色
W020090922636511405493.jpg
    文衝村改造規劃模型中,低矮的老祠堂群落處於60多座高樓中央(黑圈中)。
    當關注城中村改造的人們都把目光投到開發商或賣地所得的龐大資金鏈、拆遷補償費用以及未來小區的龐大規模時,誰又會想起那些有數百年曆史的老祠堂呢?之前大學城建設中保留了霍氏宗祠群,獵德村改造,祠堂、牌坊也經過重建修整。但也有古建築專家認為,如果技術運用不當,重建未必能還原舊貌,反而是一種破壞。
    更多人也許並無心思考慮究竟多精細的手工才能讓這些百年老祠堂恢復原貌。對於迅速改造、擴大、發展的未來城市而言,如果能在改造過程中,找到古文化保護和利益的平衡點,已經很不錯了。改造者希望大刀闊斧推出更多的地、建起更多高樓,而在這種狂熱的衝動中,但我們也要聽到專家的呼籲,維護村民利益,讓改造過的新村未來不會“千村一面”,保持一點古老的特色。
    陸氏大宗祠內多少新人成家“老年之家”村民最不捨
    在人們印象中的祠堂總是莊嚴肅穆,而事實上,祠堂除了用作祭祀先祖以外,各房子孫平時辦婚、喪、壽、喜等事,也要常用到祠堂。
    文衝舉辦過最多婚禮的就是陸氏大宗祠了,連陸老師都說不清到底有幾對新婚夫婦在這裡喜結良緣。至今,祠堂正廳裏,仍整齊地擺放著婚宴用的桌椅。在這裡擺上幾十到一百圍酒,也不過花300元的水電費。
    陸氏大宗祠修建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距今332年,是廣州文衝、下沙、車陂、玉樹、石門、番禺穗石、從化錢崗陸氏的宗祠。祠堂有三進(單元)兩廊(廂),墻體以花崗石和青磚砌成,正面外墻青磚經水磨處理,祠內雕梁畫棟墻畫精美,刻有花鳥瑞獸,木刻細緻精美。
    雖然許多年輕人記憶中關於祠堂的印象已經被歲月沖淡,但他們中的一些人對祠堂依然有著非同尋常的感情。隨行的小陸一身時髦打扮,但他也對老祠堂很有感情。“我都想在老祠堂裏結婚”,像世世代代陸氏子孫一樣,讓老祠堂見證自己新家庭的誕生。
    文衝村的幾座老祠堂門前,都挂上了“星光老年之家”的牌子。一座老祠堂裏,老人喜歡湊成幾桌麻將,娛樂一番。老人家對記者說,每天和老友在祠堂裏打麻將、“吹吹水”(聊天),幾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假如沒有了老祠堂,他們也就失去了聚會的最佳場所。
    提及舊城改造,老人們對祠堂的前途很在意。“祠堂是文物,當然應該保留!”一位祠堂裏的長者說。祠堂管理員陸老伯今年已八十多歲了,一直生活在文衝村,“我出生多少年,就守著這座祠堂就有多少年,如果祠堂拆佐(拆了),我梗喺唔捨得啦!(我當然捨不得)”
    在眾多祠堂中,其中有一座門牌為44號的“遠松陸公祠”。和其他祠堂不同,這座祠堂外有一塊瓷牌匾,上書“搞好衛生人人有責”,原來這座老祠堂已經成為一個菜市場,生肉瓜果應有盡有。
    記者向街道有關負責人詢問現今祠堂的保護問題,得知如今村裏的祠堂、家塾等古建築都是歸集體所有,而具體的保護則由文化站負責。但各家塾或者中小祠堂也有自己的“戶主”,有些戶主用於出租,也未能阻止其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7 22: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