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6325|回复: 2

宋元崖门海战文化遗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9 12: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陆显祥 于 2011-8-28 17:04 编辑

宋元崖门海战文化遗址





1099541076_TSaW0N.jpg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崖门古战场分为主题纪念区、休闲旅游区、怀古思幽区和预留发展区4个区。主题纪念区位于旅游区北部,以缅怀纪念和交通集散为主题,包括大门景区、龙橘园景区、国母殿景区和雕塑园景区;休闲游览区位于旅游区中部,以海战为主题,主要包括海战展览景区、行朝草市景区、湖滨休闲景区、宋元交战表演区和海陆野战运动景区等。
  怀古思幽区位于旅游区中西部,以寻古和凭吊为主题,主要包括杨太后陵景区和折戟沉沙景区;预留发展区位于旅游区南部,包括官冲窑遗址及其北部的大片农田,是旅游区远景发展规划区。

  海战故事

  一场海战

  沉船两千浮尸十万

  位于新会银洲湖东翼的崖门古战场,是历史上南宋与元兵最后决战的地方。据史载,公元1278年,南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护卫7岁小皇帝转移崖山,宋廷百官及20余万军民屯驻于此,大造行宫,在崖门水域,以舰船为居,2000余艘巨舰大索相连,护卫居中的龙船御舟,形成了一座巨大的水中城堡。
  公元1279年,宋叛将张弘范带领元兵攻打集结于新会崖门水道的宋军水师。二月初六那天,风雨交加,元军轮番进攻,退潮时从北面,涨潮时从南边,由旦至暮攻打不停,一场苦战之后,南宋王朝灰飞烟灭。
  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令妻儿投海,然后把金印、玉玺拴在8岁幼帝身上,背着他投海自尽,后宫诸臣也纷纷蹈海。一周内,海面浮起尸首10余万具。一战沉船2000艘,崖门海战惨烈空前。
  历时22天的宋元大决战,在新会崖门留下大量文物、史迹。剧作家田汉曾到新会游历,在陆秀夫背帝蹈海的“奇石”上,题下“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几个大字。环绕“奇石”的附近海域,遗留有神秘莫测的海底千艘沉船,以及兵器和文物等,虽然考古挖掘工作尚无最后结果,但水下神秘世界的面纱终究会完全揭开;在陆上,还留有慈元庙、杨太后陵墓等古迹。

  专家建议

  邱树森

  暨南大学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博士生导师、宋元史专家

  出版崖门海战书籍

  崖门海战涌现出众多英雄,留下许多宝贵的诗篇。这次海战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和进步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唐宋以后,随着移民的不断南下,南方慢慢得到开发。宋元战争南下有几百万人,新会的一些伟人都是移民的后代,如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等。
  新会是客家人一个重要基地。宋朝的后裔有两支,一个叫南外室,一个叫北外室,南外室主要在福建泉州,北外室主要在我们广东新会、斗门。
  旅游开发,首先要汇集有关资料,我在崖山纪念馆看到,相关的书籍资料只有两本,一本是《崖山石刻》,一本是崖山的人物传,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能不能出一本南宋二帝南下路线图,开发成旅游线路。
  另外,建议国内的专家,有深度地、科学地写一本书介绍崖门海战,以及战争以后这些人到哪里去了,他们的后代如何。有些跟崖山之战有关的家谱,我们应该出版,给予宣传。

  万晋鄂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副教授、旅游规划专家

  挖掘崖门海战文化

  针对这一次崖门旅游区域的开发,更重要的是从它的历史文化方面来挖掘它的内涵,要挖掘海战文化。崖门海战被称为中国四大海战之一,如果打造好,潜力很大的。
  挖掘海战文化是必要的,形势所需。观光休闲时代,在物质上满足享受之后,需要在精神上的升华、性情上的陶冶,很多旅游需要求新求异,需要不断发掘新的东西,这些东西出于舆论引导外,更多是我们本地要发掘更多适合我们当地居民去游览、消费的东西,而且向外界推介这一去处。
  新会崖门曾发生过这样一场大海战,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海战内涵。从游客的层次方面来讲,青少年是一类,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方面来引导,由学校组织。另外,军事爱好者对参加模拟战争有很大需求,有数据显示,军事爱好者达到1000万人,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崖门古战场提高吸引力。因此,挖掘的重要性是很紧迫的。

01300000234320122243680408243_s.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2: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显祥 于 2011-8-28 16:32 编辑

新会崖门览古

(转载)




  崖门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皇朝更替,少数民族战胜多数民族的古战场遗址,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记载和古今名人凭吊崖门的诗赋书迹,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新会最有名的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区。这里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规模宏伟的慈元庙、林木蔽荫的杨太后陵、顶风排浪的崖山奇石、奇异圣灵的蟠龙山桔、金锁铜关的崖门炮台,以及皇帝碗山、唐宋古窑址等。还有许多充满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民间故事和古今名人凭吊崖门的诗碑。

  当你进入慈元殿,目睹南宋亡国最后一场血战的情景(壁画),你耳边仿佛听见文天祥的慷概悲歌。遥想当年宋朝风光无限,数百年时光弹指一挥,主人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如今只余下亡国遗址任后人凭吊,但南宋君臣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1、崖门古战场

  崖门是南宋亡国最后一场血战的古战场。事隔700多年,如今古战场范围已不可考,今指以古井镇官冲村一个无名小丘为中心,北起银洲湖,南至崖门口,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当地长者还可依稀指出宋末演兵场、架马坪、古碗窑等荒芜遗址。
  据历史记载,宋朝自高宗赵构南迁临安(今杭州),国力渐弱,金、元先后入侵,朝廷不思抵抗,只想通过议和求得苟安。至恭宗赵显登位(1274年)一年多,元兵即侵入临安。赵显派人奉镇国玉玺出降,帝、后、王、臣尽为俘虏。只度宗之淑妃杨氏携二子赵昰、赵昺出走。他们逃到温州,宋旧臣苏刘义、陆秀夫、张世杰等,相继出兵至温州保卫。1276年5月,张世杰等拥赵昰即位(端宗)于福州,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皇太后。后来元兵追到福州,帝昰逃到潮洲。不久,元兵又追到潮洲,帝再次南逃,1277年12月,帝逃到井澳;1278年3月到硇洲(今湛江南之硇洲岛)。4月,帝昰病死(年11岁),群臣又立昺即位于硇洲。昺才8岁,以陆秀夫为左丞相,文天祥为右丞相,张世杰为太傅。6月高雷失守,张世杰认为新会崖山高40余丈,方圆80余里,与汤瓶山(古兜山)对峙如门,门外是大海,非舟揖不能至,可据守。于是帝昺迁行都于新会崖山。当时有军民约20万,张世杰派人入山伐木造行宫30间,建军屋3000间,建立行朝草市,正殿名慈元殿,是杨太后与小皇帝赵昺临朝议政之地。又加封文天祥为信国公,在外扩充军备,建立抗元据点;封太傅张世杰为越国公,在崖山率兵护驾;丞相陆秀夫主持政务,筹集钱粮,诏各地勤王。君臣据守,以图中兴。9月葬端宗于崖山,称“永福陵”。10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张世杰叔父张柔之子)率海军由闽入粤,破崖山外围宋军据点。文天祥兵败于潮阳,被元军俘于五坡岭,囚禁在敌船上。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兵占据崖山海口制高点,元军副帅李恒率兵追至崖山之北,两军形成南北合围之势。张弘范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不答应,曰:“吾不能救父母,反教人叛父母乎?”挥笔作《过零丁洋》,自述四年来的战斗经历,表达以死报国的决心。诗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读罢,“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文天祥全集》)。张弘范军中有张世杰外甥韩某。张弘范又派韩某到宋营招降张世杰。张世杰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义为主死,志不可移也。”张世杰誓死抗战到底,焚行宫,集结千余艘巨舰,用大索系牢,中舻外舵,帝昺居其中。元军攻不下,又用船载茅草,浇上油脂,乘风火攻。宋舰则涂上泥巴,用长茅拒火船,火不能及。元军断绝宋军粮草汲水之路。宋军茹干糗十余日,渇甚则掬海水饮,饮者多呕泻,战斗力大减。正月初六,张弘范分兵前后夹攻宋营,潮涨则从北攻其后,潮退则从南攻其前,从早至晚。宋兵不能支持,终于被攻破。张世杰知大势已退,便抽调精兵入中军。当时天色以晚,且风雨交加,咫尺不能辨。张世杰与苏刘义以16只船夺港而出。陆秀夫走到帝船上,见船大且被连环索处处系紧,估计逃不脱了,便叫妻子投海自尽,他自己穿好朝服,启奏帝曰:“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可受辱。”说完,背幼帝昺投海殉国于奇石下。后宫及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海面浮尸10余万。
  张世杰护送杨太后回到崖门,太后闻知帝昺己死,抚膺痛哭曰:“吾忍死万里间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说罢扑向大海,壮烈殉国。 世杰将杨太后葬于海滨,率战船16艘出崖门,欲走交趾(今越南),再图复兴。5月4日,船到阳江海陵岛遇飓风,舟覆,张世杰亦死于大海中。
  文天祥被张弘范带到崖门,见崖山已破,仰天恸哭,作诗致哀曰:
  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飚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南宋亡后,文天祥被押送燕京(今北京),“天祥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崖山志》下同),囚禁狱中三年,“坐卧一小楼,足不履地”,写下不少感人诗篇,其中有千古传诵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闢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元主数次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原赐一死足矣。”天祥终被杀,就义时,“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时有十义士者,收尸葬都城外,年四十七。”

  翻开中国历史,历代封建皇朝亡国最惨的是南宋,据史传,惨到皇宫里的乐器奏乐时都会流泪,泪流干了,自碎自裂,无一完器。
  南宋灭亡的惨痛史,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2003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莅临新会考察,有感于宋代兴亡史,挥毫落墨赋《七古.游崖山》诗:

   西湖游船歌舞声,宰相府中蟋蟀声,
         临安太学陈词声,襄阳城头哀哭声。
         声声相连风云变,崖门山下跳海声。
         宋代兴亡堪为训,波涛依旧一声声。


  中国历代封建皇朝亡国的遗址大多寂寂无闻,唯独南宋亡国的遗址新会崖山独放异彩。这是因为南宋君臣和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在崖山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正气歌,在崖海凝聚了爱国主义的民族魂。
  明朝推翻元朝后,为树立民族正气风范,佥事陶鲁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即南宋亡后190年)上奏朝廷,获准在崖山宋末行都遗址建大忠祠,以纪念临危受命,坚贞不屈的相国文天祥、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明治四年(1491年)十月,户部侍郎、前广东右布政刘大厦出巡到新会,陈白沙陪他乘船游览崖门,凭吊慈元殿遗址。他们商议在大忠祠上方,即杨太后住过的故址建一座慈元庙(俗称国母殿),以纪念壮烈殉国的杨太后。三江望族赵思仁请求由他出钱办理兴建慈元庙。刘大厦允许,陈白沙当即表示愿为慈元庙作碑记。慈元庙建成后,陈白沙晚年扶病用自创的茅龙笔,按史实与民望,亲自撰写了600多字的《慈元庙碑记》。此碑字体苍劲雄浑,枯润有致,蔚然成家,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生命力,被史学界、书法界誉为“岭南第一碑”。此碑现存慈元庙里。此后,至明嘉靖22年,邑人又倡议在慈元庙右侧建忠义坛(义土祠),以纪念抗元死难的宋军将士。至1922年,广东“赵士五房”各出白银3千两,对崖山古迹进行一次大规模整修。1943年,日寇魔爪伸到新会,古井沦陷,崖山的太忠祠、慈元庙、忠义坛全被日军摧毁,成为废墟。
  1958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先后视察新会,对崖山的历史文物极为关注。董必武视察崖山后, 留下一首诗, 发人深省:

  渔村奇石己无碑,国母官冲旧有祠。
  往事海天何处问,随潮上下只鸥知。



  董诗对崖山古迹的湮灭感慨不己,启发了当时的新会领导人重视保护历史文物。1959年,新会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慈元庙遗址重建正殿及两廊,以供游人瞻仰,又检拾废墟中的残碑加以修复,供游人阅览。1979年,新会县人民政府又拨专款重修崖山祠,载花植树,加建围墙闸门,正殿塑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像,挂杨太后、宋帝昺绣像及崖山险峻形势图、崖山之战简介等,陈列有关资料和皇帝碗、唐宋时崖山古窑的陶瓷片、宋末君臣在行军中的食具等文物。两厢碑廊上有陈白沙的慈元庙碑、张诩的全节庙碑、杨以城篆写的文天祥《正气歌》,以及明成化、嘉靖年间重修祠庙等石碑十余块。频海的杨太后陵、崖山奇石亦已修复,向游客开放。1983年以来,当地政府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先后投资和捐资共500多万元,重建崖山祠。目前的崖山祠占地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依山建有三进大殿,中为慈元殿、后为寝宫,左为大忠祠,右为义士祠,还在后山顶建有望崖楼,楼内首层存放国家领导人游崖山的诗碑。游客登上楼顶,可望见当年宋元大海战的古战场。现在 崖山祠已成为新会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杨太后陵

  杨太后陵在崖山祠西南1里多的海滨寿星塘(今延安村南),乡人称“国母坟”,是杨太后的疑坟。坟很大,四周用蚝壳围砌,三合土固其面。明代进士陈白沙门生张诩有杨太后陵铭:
  朝闻夕广,提二弱孤。依臣张陆,为宗社图。所奔波者,赵氏块肉。今则亡矣,伊迹之属。茫茫大海,履之若无。止见仁义,不见其躯。曹娥死孝,贞义死信。惟后死之,仁至义尽。山陵峨峨,尺土孔多。六鳌擎负,毋便随波。
  明代诗人李翔有《杨太后陵》诗云:

天南南尽欲何之?有此天昏地暗时。
  精卫力微徒切念,杜鹃声苦赠余悲。
  覆巢岂复存完卵,块肉堪怜送水涯。
  行访适逢山雨过,泪珠犹缀野花枝。



3、碗山

  碗山,又叫“皇帝碗山”,在杨太后陵西南。山西面有唐代至北宋期间的古窑址,尚存窑后壁及部分窑床。地面古碗、碟、盆、罐等残存甚多,其中残片中刻有“政和二年”(宋徽宗年号)的铭文。以前人们错把此处作“皇帝碗”址,1961年,经省、县文物工作队挖掘鉴定,才弄清楚。其实“皇帝碗”址在山的东南面菠萝山地,这里遗留有南宋晚期浙江龙泉窑和福建德化屈斗宫窑出产的碗碟残片。据考证,这里是宋帝昺的士兵做饭之所,1279年,宋元决战于崖海,宋兵败,当时20万官兵随帝殉国于崖海,遗落煲、罐、碗、碟堆于一处,风吹泥土,堆积成山,现可还可在碗山挖出无数碗、碟等遗物。

4、崖门奇石
  在崖山北,距崖山祠约4公里,有数块巨石聚在一起,屹立于崖门水中,最高一块突出海面二三丈,称为“奇石”。相传宋军抗元时,曾用此石作缆趸,结大船千余艘,作“一”字阵,碇海中。后宋兵败,宋丞相陆秀夫背少帝昺投海殉国于奇石下。

  南宋亡后,张弘范磨厓大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2字于奇石上。明代广东提学赵瑶观奇石刻字,愤慨作诗曰:
  忍夺中华与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
  镌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

  1486年(明成化22年),御史徐瑁对奇石上12字深恶痛疾,命人除去,欲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9字。陈白沙认为宋亡时死者无数,不独陆秀夫,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因争议,终未刻成。有传说陈白沙到崖门凭吊时,在碑首加上一“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给汉奸张弘范以无情鞭鞑(此传不实,白沙先生知张弘范虽属汉人,但从未作宋将)。解放初,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秋,新会县人委请田汉同志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终于把这碑石树起。

5、崖门炮台


  崖门炮台在慈元庙南约5公里,紧扼崖门海口,形势非常险要,向为海防要地。崖门炮台是南宋最后一场血战坚守的阵地。明代在此设沙村巡检司。清道光年代派有千总一员,防兵160名在此镇守。
  关于炮台的建筑,据“彭志”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设立沿海炮台。”当时的崖门炮台是在现炮台的北面,叫“旧炮台”(今已废)。1809年,清庭嫌旧炮台距海较远,于是迁至现址,称“新炮台”。据“林志”栽:“崖门新东炮台,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修,咸丰六年(1856年)知县陈应聘由冈州局拨款重修,并添子炮台。”炮台为半圆形,砌石为基,环筑如城堞,炮位22个。炮台正面门额刻有“镇崖台”。据传1840年间,林则徐曾加派官兵严守,配足22门大炮。1854年,这些大炮曾被农民起义军移作攻打县城之用。现尚存有大炮3门,是1842年间佛山铸造的。1959年和1980年先后曾作过修茸,供游览参观。

6、民间传说

  ①农妇送子勤王
  1278年,南宋赵昺在新会崖山建行都,丞相陆秀夫主持政务,广集钱粮,诏各地勤王。粤海各地百姓踊跃献粮参军。南海有一位姓陈的农村妇女,也送她的儿子李佳到崖山参军。这位农妇临别时叮嘱她的儿子说:“阿佳,以后你一心为大宋效力,千万不要因为担心我而产生二心。”说完,她投海而死,断了儿子思母之念,以尽心报国。
  ②崖门失玺
  宋元大海战,宋军大败。太傅张世杰眼见大势已去,决定乘黑夜雾浓突围,派小船去接少帝赵昺。丞相陆秀夫担心皇帝被俘受辱,坚决不让少帝上船。他先让妻子投海殉国,然后背起9岁的幼帝赵昺,用白绸绑住,不让他掉下来,又拿出玉玺系在幼帝腰下,走到奇石上,纵身一跳,葬身崖海之中。宋朝玉玺从此沉落崖门海底,只有刮风下雨时才偶然露出海面。
  70年代时,新会粤剧团创作粤剧《崖门失玺》,文史、文艺作品中也有不少关于“宋玺沉崖海”的传说。
  ③“义鸟”白鹇为帝赴海殉葬
  宋帝昺在崖山时,有人送一只白鹇鸟给他,他亲自喂养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国后,白鹇在笼中悲鸣奋跃不止,终与笼一齐坠入海中。后人称这白鹇为“义鸟”,在慈元庙左侧建一座白鹇冢以作纪念。清代会城举人萧燧作有白鹇诗赞曰:
  君子为猿鹤,小人为沙虫。年年精卫志,填海泛西风。
  ④群鸟保护少帝遗骸
  宋丞相陆秀夫背少帝赵昺投海殉国后,玉玺沉落海底,少帝遗骸却浮出海面。有群鸟伏在尸身上,遮住少帝遗骸,随海水漂流,一直漂到赤湾(今深圳蛇口)。赤湾海边有间天后庙,一天,庙祝往海边巡视,忽见海面有一具浮尸,上有群鸟遮盖保护。庙祝认为此浮尸定是异人的遗骸,便设法将它拖上岸来。浮尸上岸,群乌飞去,露出一具童尸,身上穿着黄袍龙衣,面色红润如生人。庙祝知道这是少帝赵昺的遗骸。就在这时,海边天后庙里的一根栋梁突然塌下。庙祝与乡绅父老认为此栋梁是天后娘娘送给少帝做棺材用的木料,便用它做成棺材,礼葬少帝于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下。
  1983年,深圳特区开发蛇口,在一片竹林里发现一座灰砂坟。墓碑书有“大宋祥庆少帝之陵,赵氏三派裔孙同立   辛亥年吉旦”等字样,被认为这是宋帝赵昺的陵墓。对于这座陵墓一直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应是赵昺的哥哥赵昰的陵墓,又有人认为这是赵昺的象征性陵墓。这座陵墓己经重修,并于1984年公布为深圳市人民政府首批重点保护文物。
  ⑤南海龙王向陈白沙献玉玺
  明代大儒陈白沙深感传国玉玺永沉崖海之悲哀,想用自已的爱国之心感动南海龙王,便天天到崖门海边拜祭,祈求龙王献出玉玺,归还朝廷。他每次拜祭都读一篇很长很长的祭文,读到自己泪流满面。
  不久,南海龙王真的被感动了,便派一员虾将向陈白沙献玉玺。
  这天,陈白沙又来拜祭龙王。他刚读完祭文,突然前面水中浮出一只很大的大龙虾,两只大钳捧着一颗光芒四射的玉玺直送到陈白沙面前。陈白沙慌忙跪下迎接。龙虾看见陈白沙向它下跪,吓得“咚”一声跳回海中,把玉玺还给龙王,说:“启禀龙王,大儒陈白沙向我下跪,小的怎能承受如此大礼?我不敢献玉玺了。”龙王听罢,喝道:“蠢货!气死我也!陈白沙跪的是玉玺,哪里是跪你这只大头虾?”龙王气罢沉思道:“这些虾兵蟹将又蠢又笨,只可供人送酒,不能办事,这玉玺还是由我亲自送去吧。”
  再说陈白沙日思夜想的玉玺得而复失,悔恨交加,唯有继续去祈求龙王。这天他又来到海边拜祭龙王。龙王待陈白沙读完祭文后,浮出水面,双手把玉玺送到陈白沙面前。这回陈白沙汲取了教训,不下跪了,伸手就要取玉玺。龙王见陈白沙如此无礼,不禁龙颜大怒,气得“扑通”一声跳回大海,把玉玺放回龙宫的宝箱里。从此以后,这传国玉玺就永沉海底了。
  ⑥蟠龙山桔
  崖山一带生长一种与众不同的山桔树,剥去树干上的皮,有花纹酷似蟠龙缠其上,故称“蟠龙山桔”。
  传说宋帝昺从硇洲来崖门时遇上暴雨,衣服都湿透了,便交给太监晒干。太监把龙袍晾晒在山桔树上。待龙袍晒干,太监收袍时,己不见袍上的龙了。群臣惊异,急令太监寻找龙的去向。太监找到晒龙袍的地方,拨开山桔枝,只见一条条龙盘在树干上,原来龙袍上的龙己跑到山桔树上了。
  这种山桔树有似龙的花纹,人们把它制成具有天然特征的蟠龙烟斗或蟠龙拐杖,慈元殿的小卖部有售。山桔可制山桔凉果或山桔饼,味道甘甜微酸,有化疾止咳功效。

7、凭吊崖门诗

  南宋亡于新会崖门,留下了不朽的民族正气,宋末“三忠”更为后人称颂。数百年来,不知多少人前来这古战场凭吊,写下许多颂扬民族气节的诗篇。解放后,国家领导人来到新会视察,也题了不少凭吊崖门诗。崖门蕴涵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民族文化。
  明代陈白沙凭吊崖门诗

天王舟揖浮南海,大将旌旗仆北风。
  乱世英雄终死国,时来胡虏亦成功。
  身为左衽皆刘豫,志复中原有谢公。
  人定胜天非一日,西湖云掩鄂王宫。


  明代诗人丁玑凭吊崖门诗

诸老丹心悬落日,楼船王气逐秋风。
  生如卖国荣犹辱,死得成仁败亦功。
  蹈海名高齐义士,运筹人泣陆宣公。
  厓山一片凄凉月,谁遣啼鹃入故宫。


  明代区大相崖门览古诗

遗恨前朝事,吾来问水宾。
  乾坤存一族,社稷有三臣。
  惨淡勤五志,间关护主身。
  至今厓畔石,风雨洗胡尘。

极地南浮日,敷天左衽时。
  殒身徒有客,误国每由谁?
  百战江山破,三军恸哭辞。
  海门霞几片,犹闪旧旌旗!

北伐歼良将,南迁失令图。
  人心非去宋,天意乃强胡?
  行殿秋烟冷,荒陵夜月孤。
  徒衔精卫恨,沧海几时枯?

万里穷何路,双崖壮此门。
  吁天惟决战,航海岂图存!
  虏骑能追宋,王师实灭元。
  聊持一尊酒,波上酹忠魂!

亡国遗墟在,扁舟访古行。
  崖无灭宋字,波有撼胡声。
  冠履元华夏,乾坤仗圣明。
  回思驱逐日,极塞虏尘清。


  清代陈恭尹崖门吊古

 山木萧萧风更吹,两岸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恨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董必武副主席游崖门诗

渔村奇石已无碑,国母官冲旧有祠。
  往事海天何处问,随潮上下只欧知。
  又:
  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
  大是大非须要管,华人爱汉耻崇胡。



  郭沫若崖门诗

远望崖门气势雄,一天云海啸晨风。
  古祠已毁倭夷火,危石犹存宋帝踪。
  地到尽头留胜迹,人原有力代天功。
  请看新会长锋社,面面红旗映日红。


  陶铸崖门凭吊诗

 太息崖门葬烈魂,遗碑不见吊何言?
  狂风似为添幽怨,骤雨无须涤旧痕。
  纵使三臣能复国,也难五族共图存。
  于兹四海同亲日,海水何分上下门。


  田汉崖门纪游诗

 云低岭暗水苍茫,此是崖山古战场。
  帆影依稀张鹄鹞,涛声仿佛斗豺狼。
  艰难未就中兴业,慷概犹增百代先。
  二十万人齐殉国,银湖今日有余香。
  又:
  宋末三忠异代尊,丰碑十丈耸崖门。
  将军屡败犹能战,丞相临危不幸存。
  铁戟有时埋岸草,血波千古打渔村。
  摩挲奇石斜阳里,应将精神教后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8-31 01: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9 06: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