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楼主: 陆燕超

赞五修宿迁<<陆氏世谱>>续修者永春、永干、启超等宗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万物苏,春风扑面柔。再不信鬼神,此时却求有。前生今世与来生,三生有幸有情缘。敬祖睦族家和兴,薪火相传陆氏德。
发表于 2011-4-5 11: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有受姓始祖通祖系陆氏大统谱55-65世之间的世系表的?
发表于 2011-4-7 22: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22、广西《陆氏族谱 》序

族之有谱,所以溯木本水源也。木之有本,故能茁壮繁荣;水之有源,故使江河常涌;人之念祖先,故能瓜绵椒衍,发达昌盛。顾我陆氏之始祖,原出于齐宣王封少子通(字季达又作逵)于平原般县陆乡,谥元侯。后因以陆为姓,至今2300余年,子孙遍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自元侯而后,五传而至汉之陆贾。此时传祚,昭晰分明。自汉之后,虽代有贤人,世传哲裔,惟一脉之谱,则付之厥如,盖以代远年湮,详情悉考,有待将来。近世虽有族谱,但只限于其本支系,至于集成宗派者,则未之有也。

1993年元旦乃有古制兄弟者,发出倡书,邀请数县代表,集于古制,雍雍肃肃,和乐以谈,共商谱事。于是发动寻源,各支纷纷献出所藏旧谱,查实我中始祖陆丙(炳)公由河南至广东珠玑巷,再由珠玑巷迁罗定。丙生福,福生三子:长元成(武举)、次元辉(贡生字彦容)、三元吉(庠生字怀春)。元辉妻林氏生三子:贵满、贵清、贵善。勒氏生贵能,秦氏生陆礼、陆智。辉公游宦梧州,晚年致仕,乐于山水,至武林,见山水秀美,流连之,遂携妻与四子隐居大乌里之罗白村。其后四子分居,满住交草、清住藤县平山金鸡、善迁六陈勒竹塘、能住罗白。能传至玄序、玄用、玄国、玄光,国留罗白,序与用迁六陈古冲,光迁六陈大妙;礼公由罗定返英德原址,其后礼生宗,宗生胜情、胜敬、胜欲。胜情官至明刑部尚书,生九子一女,即长应二、席三、庆四、仁五、文六、成七、兴八、德九金,女敏花,又名敏姑。敏姑才貌双全,明皇娶作西宫,由于胜情解组,正宫忌敏姑之才,阴谋毒毙,并矫诏将广东英德珠玑巷各处关隘封禁,令限七日举兵围捕,旨将陆氏全族处斩,幸事机先,讯息预知,心惊胆破,欲逃又无船可渡,如之奈何?未几明兵将至,陆氏全族及附寨七姓人等,咸宰猪羊鸡鸭,烧香点烛,虔诚祈祷天地神祗而泣言曰:“今因一女遭毒,株连全族无辜,蒙冤不白,实愿舍身抛弃尘寰,以全忠孝之道”等凄言惨语,群相泣血,感动神明。至夕稍寝,忽见一梦,见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谓你等欲保生命,何不早赴河边?自有天降桥梁,神犬引渡相救,必有生路云云。忽然觉醒,遂遍告众人,各扶老携幼,即速驰抵河边。顷刻间,河中果然浮起一根大木,两端到岸,并有身高三尺六寸的黄毛神犬走来对面而泣叫,先从大木往返跑过数次,向众人高声吠叫,众人即从此木过河。渡毕,大木忽然神化沉没。众人跪拜神祗以酬救命之恩,抬头举目,见有冉冉祥云,向西飘移,于是我陆氏族人与七姓人众遂向广西而走。然而我旧谱载此祈神占梦之事,虽属信神权,但此传说历古及今,世代流传,已在我族人心坎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成为我胜情公子孙认祖归宗的统一口径标志,保留此至诚感神的传说载入谱中,有利于连枝的辨认联系。胜情公领九子向广西而行,至梧州府西门街住,旋复上藤县五屯居住五年,又迁藤县东荣罗锄三角村,父母均殁,次第茔葬;又迁至昭平凉风古店而居,十有余年,人口发展,兄弟商量实行分居维持生活。某年腊月三十日,兄弟叔伯采买鱼肉菜肴,宰杀鸡鸭,值新年之际家宴联欢;并买芝麻绿豆等物,分成六包;将牛角一只,截为六节;有白绸族谱三部,每三房持绿豆两包、牛角两节、族谱一部,依依惜别而去,各寻胜地谋生。长应、次席、三庆同到永安古排落业,后又返回昭平仙回定居;四仁、八德、九金仍住昭平凉风古店,其后仁公则往桂林西门居住,有子孙分过湖南、贵州;德公则往平乐小河迁徙,后有子孙迁居武宣等县;五文、六成、七兴同往平南藤县而去;尔后仁公、文公还有子孙返迁广东三水、信宜水口等地;成公子孙分支迁到武宣、宾阳;金公子孙散布较广,有分支迁往桂平、蒙山、平南、藤县、苍梧各地;其迁蒙山裔孙宁公,曾任浙江兰溪县知县,有子孙在兰溪县定居。胜情公朝中遇难,愤慨至极,作诗寄情:

吁嗟痛恨怨东宫,妒忌其才起大凶,小女贤良遭毒死,老夫无故被兵攻。

宁甘明主留清白,不受奸雄蔽圣聪,滴泪挥毫题恨句,谁能知我是天公。

祖居百世共家堂,那忍流离过别方,只为婚姻遭大难,灭门铲族祸难当。



过河脱难题诗

扶民保国是忠贤,秉政朝纳所重先,可恨奸徒为利己,损人溪水有青天。

楚香怨气透天宫,广而津梁脱难中,一木架河成福筏,全家得渡任西东。

慈航恩德弥天厚,金吼暄扬若日红,搔首叩天申跪拜,愿祈圣寿赛苍穹。



兄弟九人在良风古店分手时题诗

同气连枝共九人,兄前弟后似浮云,南河北道何为业,西土东都有璧珍。

贫富穷通各有时,强求未必遂如期,顺天听命何云辱,手足无休古训词。

从此分离由自创,随时发达任殷勤,若然日后相逢者,漓水韶州一脉亲。

至于元成吉及辉子陆智、宗子胜欲、胜敬等或云散居于罗定、云浮及湘、黔、滇、桂等省,待查。今仅就辉公(字彦公)之一脉,即四贵字及礼公、渊公、槐公之传裔,于1995年3月集数县代表于平南,悉力整编,集成此谱,顾自办谱以来,历时三载有奇;地概平乐、钟山、柳江、柳城、象州、昭平、鹿寨、荔浦、蒙山、藤县、平南、桂平、金秀、宾阳、苍邑以及广东怀集等地;世传二十有八,人数逾十万之众。谱成,众谓不可以无记,我等以我族簪缨阀阅,实堪以铭。汉之贾,“新语”辅王,辩才开越,官授大中大夫;汉之绩,怀橘遗亲,史称纯孝,后官郁林,廉石可纪;绩之后,逊、抗以至机、云,四代簪缨;唐之贽,为国为民,上下不负;宋之秀夫,忠勇节烈;在晋机、云以文赋著,在宋九渊、九龄以理学著;再如游之诗,爱国义愤。历朝名士,指不胜屈,皆孝廉忠义,勤俭节烈,著于史册,铭于人心,直万世之可去也!今读其书诵其诗,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直觉先烈之懔懔也。今值开放改革,百业昌蕃,四化尤当奋力,身为陆氏之后者,务当缅先贤之流风烈绩,士、农、工、贾、军事、科研,均应效之,为开新世纪而创新功,庶几毋辱先人,家声丕振。然则修谱也者,岂独记名传后云哉?是纪先人,勋后人,抑宗法之所存,处世之准绳也。念承先启后,发扬光大则可矣!

至云丙公到珠玑巷以前,河南传有一十七代,其世次名号为何?而以上之上者又云何?而桂平子环公生五子居根村,也来自珠玑巷与胜情公是血缘无疑(才罗、才丁迁北流乌竹,才细住根村分一枝迁玉林石南庆业,第五子迁石井)。广东高要陆训公(904年——1000年),原籍河南开封府祥符县怀孟乡,五代汉时训赐进士出身,为端州(今肇庆)牧。岑溪新义雅郎村顺宗公系其分支。吾祖来自河南,若非同脉,亦属新缘。宾阳宗才公,原籍山东安邱县鹞鸭塘(今野鸭塘镇)青乡埠人,1052年随狄青南征留守而得籍;平乐虎豹渊公字琛,来自浙江;蒙山灯挂槐公来自广东德州云开县;广东信宜经公、广西容县振常公,皆吾族之近亲。溯自元侯启姓,源远流长,更因代远年湮,辗转迁徙,原同一脉,实应肯定。遗憾此次修谱,限于人力、财力和时间,未及将我陆氏族人统收入谱。望后之贤孙子,适时发动续修,务使吾陆氏正本源清,一以继之,自元侯以下世代相承,枝繁叶茂,开创无穷。是为序。

1996年3月,起朗、少雄、永豪、功全、奋昌、天昌、陆池整理。
发表于 2011-4-7 22: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23、续修族谱序

纵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陆氏作为诸家姓氏中的一姓,占着重要地位,在全国姓氏中居七十位,人口四百三十万,占汉族人口的千分之三点一。许多杰出人士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光辉。从古到今,人才辈出,历代俊贤不乏其人,文武英杰,瓜瓞绵绵,炳彪史册。

考我陆氏始源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通,受封于平原皈县陆乡食采,以封地为姓,全国我陆氏宗亲所共同尊崇、共奉的开创基业的一世祖陆通,字季达,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学识修养皆优异,美誉盛传,配颖川王之女韩氏薨葬于皈县乐城。谥曰元侯。二世祖讳发,发生有二子,万、皋为三世祖。这三位先祖在秦灭齐时皆为齐国壮烈殉职。皋生一子讳邕为四世祖。秦始皇封他为柱下吏,他弃官隐居淮南,自号休休子。邕生二子贾、资,五世祖贾为汉代名臣,著名政治家,协助汉高祖刘帮平定天下,官拜太中大夫,贾以有雄辩之才盛名于世,贾在汉初风云际会之时,有定天下安社稷之功。贾生五子烈、良、蒙、平、信。六世祖烈,字伯元,汉谏议大夫,曾为吴郡令,卒于任上,他在吴地当官政绩卓著,吴人思念他,迎其葬在吴地胥屏亭;烈生二子衡、盱为七世祖,衡为汉卫尉令;盱为汉襄贲令,衡生坦,盱生鸿。。。。。自此陆氏家族有重要的迁移,完成了由[平原之陆]到[吴郡之陆]的过渡。在我谱中有载:[我家自汉初受封,徒居吴地,乃文乃武,唯孝唯忠,千余年来轩冕无坠,三国东吴至两晋,四丞相用德匡君(逊、抗、凯、既),十将军推忠定乱,门庭驷马,家有二龙(两晋文学家陆机、陆云)五侯茅土,六叶金貂]。到了唐朝更是儒风大震。三十四世祖元郎字德明,在唐太宗为秦王时文学馆博士;四十世祖齐望为唐秘书,监封润国公,所生八子(泌、沥、润、淮、灞、沪、渭、澧)皆贵显,人称八貂辉于前。四十一世祖灞之子四十二世祖贽是唐德宗的贤相,谥曰宣公。有影像载入谱册,有四朝名人文天祥、苏轼等十几人轮笔赞言,真乃我陆氏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到了南宋时期,有坚持民族气节、受任于危难之时,并最后负帝投海的先祖陆秀夫;更有人们所敬仰的爱国诗人陆游是我五十四世祖,后人赞曰:[东吴将略无双士,南宋诗人第一家]。

我陆氏在经历了唐宋元的发展之后,又迎来了明清更为繁荣发展的时期,有许多优秀子孙投入到科举考试之中,(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记载陆姓进士有三百一十三人。综上所述,足见我陆氏为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实属中华名门望族。

到了明朝初中期,我陆氏出现了北疏南密的情况,我六十世祖郭出生于浙江宁波府,其长子葆基(六十一世),字处源,学识渊博,人皆敬仰(明洪武年间),金榜题名,为进仕,而后皇明告授通议大夫,自随皇明永乐移驾燕京,我始祖当时年逾期颐倦於仕路乐於田间,弃职归农,择於汶上南鄙,徒居今日嘉祥县马村镇西陆庄,薨葬于此地,其弟德祖随兄定居汶上县东南陆村,至今有五百多年,子孙在此繁衍生息,人口众多,各居其地,分布在嘉祥、汶上、菏泽、郓城、济宁、河南、确山、鱼台、腾县等市县,后分居西陆庄、南陆庄、陆桥、牧地、陆村、老僧堂、蝙蝠刘庄、菏泽陆庄、西王店、路庄、寺前闸、樱桃园、河西陆庄、葛庄、分化台、何坊、驾坡、确山、陆家坝、玄庙集、前陆庄、西田村、西述、韩庄、石东、郑楼、洪船、狼山屯、西村等三十几个村庄,陆氏家族在西陆庄立祖以来,历史悠久,现仍有保存完好的陆氏家祠,祠内供有葆基及后世先祖的影像。人、文历史资料实属难得,迁祖葆基墓地在西陆庄村后,有碑文可考证,是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此次续谱将一世祖陆通及葆基先祖影像载入谱册。

时至明朝成化年间,我族六十七世祖经、裕、大公叔兄弟三人,由浙江宁波府北上仕进,遂散蔓于平、阿、汶、寿繁衍生息,后分居白铺、岱庙、沈楼、陆庄、孟海、前后高庄、南堂子、柏松山、东平陆家庙等几十个村庄,根据地理位置先祖把葆基、德先祖称谓南支。经、裕、大公祖为北支,自浙江迁鲁五百多年,异地分居,先祖们的血缘亲情非常深厚,这种历代延续下来的亲情是牢不可破的。

[人生必有祖,子孙万代昌],此乃人者孝道之楷言,谱牒为报本追远之表章。喻水有源而流长,木有本则巨树万枝。

观今日已跨入二十一世纪,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百业俱兴,精神文明风日盛,忖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之情,人之更应以孝为本,所以续修族谱是敬祖宗、收族众、育后裔的重大盛举,爱国始于爱家,爱家必然念祖,这是华夏几千年来形成的宗德制度,不可废也。

续修谱牒,推行孝义,扶正人伦,慰先祖,继祖风,警后世,此乃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及其先祖的传统美德。

续修谱牒是为觅资料填其空白,解除历史悬念,便于旅居港、澳、台及海外陆氏子孙寻根问祖,为国家统一大业建立和谐社会做出一定贡献。

我陆氏子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涌现了许多英雄模范,他们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富贵生命,有的为革命贡献家产,有的成为革命的功臣,有的成为高级领导干部,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同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官员,有在解放中建功立业的高级军官,有为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企业家,有荣获科研丰硕成果的各类专家,年青后生涌中现了许多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这些优秀子孙是我族的光荣和自豪,为承前启后将他们载入谱牒[名人录]。(这也是按先祖嘱托,因五一年、八一年两次续谱时由于历史原因时局所限,名人没能载入谱册),关于名人采编范围不再赘述,在跋中详细列出。

待我族谱修完备之时,我族人可做到:渊源知,宗亲明,世系情,称谓有依,长幼有序,上承祖德,下谕子孙,让累世先人亦瞑目无憾。

此次续谱有所改进,其一,是这次续修将世系理顺与一世祖陆通相衔接,如[家]字辈续为八十世裔孙,原谱序按时间先后排列;其二,此次谱序用白话文,以便阅读;其三,女儿也可以编入谱牒,体现男女平等,以适国情;其四,此次续修将原谱中绅士录改为名人录载入玉照写简历或小传,原绅士录不变更。

修谱乃先祖之任,续谱为后人之责,历经一年,族人努力,续修谱成,此次盛举,欢欣鼓舞,祖德留芳,宗功永垂。阖族同仁共高歌迁祖功德:[辞宁波返东原创就伟业,继祖德启后昆光耀中华。

                                陆氏续谱委员会

                                    公元二OO五年春

24、《陆氏将军亭》序

饮水思源,慎宗追远。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陆氏“将军亭”的建立,旨在寻根问祖祀宗。

陆氏源流,始自齐宣王少子名通,字季达<卒谥元侯>,封食于河南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遂以乡为姓(故曰河南世第)。江南陆氏始祖,源于通之曾孙烈,迁于吴郡,后为豫章都尉,卒于官,吴人思其善政,迎葬于许疁之胥屏亭,子孙遂为吴郡人。传至烈公三十八世孙希声,唐昭宗相,谥文公,子六,次子崇,崇子三,即长德迁、次德晟,三德达。据族谱记,江西黔南有陆葢唐末五季乱时,德迁避地于江西抚州金谿;德达亦徙迁江西富州剑西,遂为江西始迁之祖;德晟避于黔南永宁,即今贵州安顺,为黔南始迁之祖。德晟娶吴,子五:长子仁发。次子仁胜自永宁徙居都匀府地,如丹江、八寨、上江等厅,及西凉、马场等处。三子仁永徙居都匀县,如大路、骡马、甲渡、甲若、并巴阿四寨及平州、平浪、鹿洞等司,也有散处广西省境内各地和高枧、宣威、平定、养鹅等司。四子任安迁居独山州地,如甲排、白岩、四方井、那坝、苗远、丰洞、海寨、播来、三廊、巴坪、松磉以及静、烂土、王家等司。五子仁宗迁荔波县地,如鸡奶、羊拱、三硐及立水四寨,下至平塘、广西境内。德迁娶朱,子六。长子仁海、次子仁迪、三子有程、四子仁渊、五子仁静、六子仁肇。九世孙大成(即三子有程之八世孙)因避胡元乱自金谿徙迁贵州都匀府清平县,定居陆家庄,后卜家于万潮堡;十一世孙名卿迁贵州思南府安化县之板平;十四世孙公阅,当元朝革命,明世开基,自金谿来贵州宣尉司田保奏把守平越州偏力永把军了关口,有功,至永乐七年授黎、都、石、镇、平五府巡检司之职,世世永袭为印江巡检司;十六世孙思恭,字子安,号蛟池,万历已酉科举人,授云南开化州牧八诰授五马大夫,因爱贵州思南府郎溪司山明水秀,人杰地腴,遂定居朗溪;十三世孙廷鹗字鹞国,清顺治七年,辛亥科状元吴伯宗挂帅南征,奏封为将军,后永镇独山,宅居甲排。廷鹗无子,其弟廷鹏字鹰国,子文祯,字金祚继之。十四世孙文信字祚(廷鹏子),康熙丙辰年即公元一六七六年,奉旨南征,清诰:云南副总府兼粮道事“勇略将军”,宅居榕寨上下院,即今九门寨。廷鹏、廷鹗、一品夫人俱葬于九门寨上边,文信葬于九门寨旁横独田。公元一九七六年,改土造田,各墓被平,碑被毁,只文信公正碑幸存,于公元二○○六年农历三月初九日复立于墓对面花鱼田,即现建亭内。文祯子五:应缩、应瑄、应富、应宗、应凯;文信子五:鼎、祯、勋、佩、宣(易名应魁)。二公后裔均散居独山各乡镇及周围平塘、都匀、荔波、三都等县,亦有迁居外地,如贵阳、黔东南、六盘水、广西省境内等。

上述江南始祖崇公后裔,衍支繁多,虽散处异地,但祖共一宗,故溯源之本,以统昭穆。

陆氏嗣裔,乃文乃武,惟孝惟忠,世世有荣。谷水二龙,推之豪杰;昆山三凤,声播遐陬;六儒并出,光耀当时;望子八貂,名喧洛邑;十四丞相,声誉朝野;十五诸侯,名扬于世;十七将帅,推忠定乱;后汉陆绩,怀橘遗亲;学者名家,难以指计等等。可谓唐、宋、元、明、清历代文戎垂今古,始、远、高、曾、祖、一堂上下谱春秋。为承前启后,特建亭以祀之。

陆氏“将军亭”,坐落于近代“勇略将军”文信公授封和卒葬之九门寨花鱼田,地处贵州南大门独山县城东约二公里处,亭高十五米,六层六角,直耸云霄,登楼放眼远眺,四周环绕县城之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及东面文峰西面牛(犀牛望月),南面龟蛇北面鳅(金鳅入海),俯首近看,前后左右山环水绕,虎踞龙盘,地脉钟灵,牛眠马鬣,绿树成荫,清泉纳翠;晨曦曙光照耀着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夜间漫天星斗连接着城乡一片万家灯火,光彩无限,真是风景这般独好。

“将军亭”是经独山、平塘两县部分老人的倡导,在以亮臣为主等人无私奉献、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到省内诸县市及广西等地串联发动下,得到纵多阖族男女老少的大力支持,齐心协力,集资投劳,经历近一年时间建立起来的。集资范围有独山、平塘、都匀、三都、麻江、雷山、广西南丹、贵阳市等九县、市,共计二千五佰八十名。其中有八、九十岁的老人,有小学生,也有一家几代同时出资的。集资本着自愿原则,最多的平塘龙军一人出资六万一千元,出上千百元的人也不少,最少的也出四十元。共计二十一万五千余元整。

神灵庇荫,先祖默佑,承蒙盛世,阖族建亭,旨在同宗念祖、尊祖、效祖,荣宗迪后,愿我陆氏历代列祖列宗虽 处大江南北异地,而英灵则聚之于亭,尚饗嗣裔之祭祀,祈佑后裔子孙,团结奋进,勉读勤耕,修身其家,兴旺发达,让怀橘孝风千秋永树,把放翁文武泽第万代相传并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的繁荣昌盛多作贡献而努力奋斗。

文信公九世孙 朝强谨序

公元二○○六年二月一日
发表于 2011-4-7 22: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25、《陆氏庚山房七修族谱》

    源流·派语

    2000年(耒阳)《陆氏庚山房七修族谱》"源流考"称宋末光禄大夫国清,象山之裔孙,其子熹,字三圭,元末由吴西鄂长洲(今江西丰城县境内)来衡州府任通判。元亡后卜居于清邑建兴三都唤山岭,即今衡南县廖田镇利民村。生三子,长子开山,明洪武二年(1369)移居耒邑敖山赤壁冲,今耒阳市大市乡境内;次子庚山,亦于是年移居耒邑兴业大禾坪,今耒阳市永济镇北平村内;三子辛山,同年移居清邑板桥,今衡南二塘、三塘一带。仅庚山房,截至1999年底,男女丁口已达五千六百多人。

  (耒邑敖山房,即开山房)开胜景仕宗旻单思应志念懋忠宪嗣 (耒邑兴业房,即庚山房)庚世志景添胜振单大维有仁义礼智 (清邑板桥房,即衡南辛山房)千才重道思永世仕天庭一国兴仁德 (合三房新排行,自第十七代起)绍祖联科秀 魁元试必崇 文章成瑞彩 理学启亨通 朝政庆清美 家邦积厚功 显荣光万代 福祚本昌隆。(再增)宏猷增伟迹 洁廉促时雍 居业双康旺 民新乐共同。

    1931年(新化)《陆氏五修族谱》"序"称迁湘始祖德晟,原籍江西抚州府金溪县青田里,宋元丰末年徙居楚南宝庆府新化县石马三都圳上干江村。传四世魁一,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50)由干江村迁白溪山下陆家(白溪镇回龙村)。魁一生纪,纪生镇甫、信甫、良甫、清甫四子。长子镇甫,嘉定元年(1208)迁太阳二都石鳌,又十八年,徙吉隆里。传五世,椒衍佑、德、奇、宝四大房。次子信甫世守祖地;三子良甫迁宝庆西路凤坪里、梅子岭;四子清甫,嘉定九年迁安化十三都茅镰灌土地山。

  (派语)德富兴魁纪甫如鼓 文益添贤友 志永祖广思 应大龙维楚 宗嗣承先远 家声继序长 诗书培厚泽 景运际明良 (新增)忠孝乾坤振 礼智耀祥光。

  (麻阳)《陆氏族谱》称始祖希颜公,元末明初由江西抚州金溪延福乡青田迁湖广宝庆府邵阳县,旋徙辰州府麻阳县,始居桥溪陆家湾,三世祖景山移居陆家坪,四世祖世隆又转徙坳头坪。

  (派次,自十六世起)耀显承鸿绪 文明启士贤 保和隆盛代 绍述裕长年 祖泽贻谋远 家声孝友传 贞元辉大运 善庆锡从天。

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广韵·屋》:"陆,姓。出吴郡、河南二望。本自古天子陆终后。"
发表于 2011-4-7 22: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26、《陆氏宗谱》重修序

吾闻朝有牒谱,国有典籍者,乃国之根本也。姓氏家族,乃国之本要也,当以宗谱记之录之。族无谱,则祖宗功德湮没,族系难辨,根脉无考矣。谱者载录祖宗根脉渊源、褒扬族人善孝功德,以求激励后世砺志上进也,其必为上追宗族源流,下达世系门派之典籍,辨析本族血统之证耳。谱之要义,管窥可见。盖如是,吾陆氏族人当谨记追叙编修,断不可使之遗失消弭,使后世来人迷惘遗憾矣。

吾土门(土门尹家庄、黄花二墩、永丰滩、定宁双庙)陆氏,原有《陆氏祠谱》,但因朝代更迭、政治变革等因,不幸于二十世纪毁殁。本谱乃四世祖万云、万义、万槐、万珍;五世祖成、虎、宽、玉、浚、琳、义、斌、荣、森;六世祖宗芳、荣芳等于二零零九年正月,依据武威凉州区王景寨所遗旧谱残部、乾隆五十七年陆氏六世祖生震(四府)仙年时所遗竖屏(木质竖屏,共十二屏)所载屏序、在世先辈口述家史等推延铺排重修撰编而成,其所载文史简约,考证尚未透彻,史中所录定有错谬遗漏,诚望后世续修者,增之补之,以使其更趋完善。

重修宗谱,乃族人大事、盛事,去岁四月之初,族人共议修谱事宜,阖族老幼欣然赞同,议定当年秋末撰立。后因农事繁忙,人力未及,不得按期执行,遂延至年末方得施行。时逢金牛迎富之岁,盛世逢春万象更新,追根溯源势在必行,当此之时,陆氏族人遵循“辨血统,明昭穆;念先祖,启后世”之要旨,举古浪境内先祖所遗四房族力,修葺祖茔、纂修族谱,以为后世传留治家之方、兴业根本,亦将陆氏当世根脉留诸后裔,不致后世来人寻根无本,难考宗祖。有此拳拳赤诚之心,又备浩荡东风之力,吾等不辍冒昧,邀约英灵在堂,焚香敬拜,谨具丹墨管砚,于公元二零零九年农历正月初九启笔,恭撰宗谱成书。

想我陆氏宗族,亦当地一望族耳,自民国之时由武威王景寨迁徙古浪境内,定居于土门、二墩、永丰滩、双庙等地,距今已逾百载矣。漫漫百年历史,风云百载春秋,期间代更朝换,已是十数代族人耳,吾陆氏先祖躬耕农畒经营家务,几经颠沛流离,终成万世基业。后民国颓败、共和兴起,族人顺应历史之变,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家业日渐强盛,终成一望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辈万霖、万才等力倡修谱,不已生活困顿、族力未济、人才缺乏、学识幼稚等因没能如愿以偿,终致始祖信息遗失无存,家族根脉中断难考,使我辈后悔不迭,遗憾饮恨至今。

今逢盛世,族人敬奉尊祖之念,再议修谱夙愿,正合万象振作之势,当称神人心意,实乃大善之举,贤明卓见也!其必为上天所默佑,后世所称慕也,我等当不遗余力,全力恭行,共促族谱修撰成型,以期上敬祖宗功德,下启后生向善之效,使我陆氏基业千年延续,万年不枯耳!

树高千丈,不离于根基;河流万里,终有乎源泉。陆氏姓字由来久长,共有五种传说。据考:

1、源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乃姬姓也,号轩辕氏,中华人文始祖也。帝生昌意,昌意有高阳,是为颛顼。颛项之孙吴回者在尧时任火神祝融。融子名终,因封陆乡(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故名陆终。其子孙以陆为姓,故称陆氏耳。

2、出自妫姓。 战国宣王有子名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乃陆终故地,称陆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

3、出自陆浑国,以国为氏。 春秋时陆浑国,居于伊川(今属河南境)得名。最早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之若水流域,公元前525年为晋所灭。陆浑国之遗民依汉人习俗,以国为姓,称陆氏。

4、他族改姓。除陆通为始祖之“平原陆”外,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由鲜卑步陆孤氏改姓所致,称“河南之陆”。存乎今山西一带,旧都乎城,后迁洛阳,族谱或家谱称 “代北之陆”或“河南之陆”。步陆孤氏改陆姓,在《魏书》《北史》均有记载,以陆俟、陆真为后裔。

5、陆氏与其他姓氏的合姓。陆氏与其他姓氏的合姓有陆费、陆叶和陆范。陆费,主要分布在浙江和江苏  ; 陆叶,陆叶氏主要分布在安徽; 陆范,陆范为复姓新出,其来源于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

武威陆氏者,源出古居江南乐州(所遗陆氏残谱序如是记载,吾疑为山西乐州),移居晋州(山西)为官。万历年间(公元1368--1644),从军西凉,繁衍至今,其嫡传系谱为:

元始祖德山翁,居凉州东乡王景寨,生二子元、方

二世祖元有子化麒,方有子化荣

三世祖化麒有子常春,华荣有子寿春

四世祖常春有子乾,寿春有子坤

五世祖乾行一府,生子生富、生强(早亡)、生荣、生桂、生震;坤行二府(暂无考)

六世祖生富行一府,嗣子公举出自二府生荣;生荣行二府,有子公瑾、公龄、公儒、公望、公喜、公举(降服子);生桂行三府,生子公爵、公哲、公弼、公杰;生震行四府,夫人张氏嬬人生子公鼐、公佐

七世祖二府公瑾、公龄、公儒、公望、公喜、公举等有子文A、文B、文C等

八世祖文A、文B、文C等生子浚、润、湘、江、洤、河、涛等

九世祖浚、润、湘、江、洤等生子春山、A山、B山

十始祖春山生子生云、占云、登云、驾云等,

十世祖各支系后世繁衍考备例:

A、武威王景寨陆氏世系九世单字“湘”,——十世祖末字号“德”——十一世中字号“光”——十二世末字号“川”——十三世中字号“世”及末字号“奎”——十四世单字“雄”——十五世中字号“之”——十六世末字号“生”——十七世中字号“开”……

B、武威王景寨移居土门台子陆氏世系九世单字“洤”,——十世末字号“山”——十一世末字号“云”——十二世中字号“鸿”十三世中子号“世”——十三世单字号“生”——十四世中字号“万”——十五世中字号“占”——十六世中字号“开”——十七世……

C、武威王景寨移居土门,分居川、山(今居土门尹家庄、黄花二墩陆庄、永丰滩、定宁双庙),均属诨号“二佬”、“二爷”之后裔。此系陆氏九世单字“滟、涛(沛、河、泓、潮、澍、濬、鸿、源、浦、瀚)”(存疑未定,但不出其例。依陆氏本字号取字“火、水、土、木、金”中“水”推断)——十世末字号“山”——十一世末字号“云”——十二世中字号“天”—— 十三世中字号“万”—— 十四世单字号“成”—— 十五世末字号“芳”—— 十六世中字号“志”“智”“治”——十七世…….

吾陆姓者,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其在华夏之历史长河中,伟人英贤层出不穷、彪炳史册者不乏其人。其在全国姓氏中居七十位,拥有人口四百三十余万,占汉民族人口之千分之三点一。

陆氏家族自黄帝而始,与华夏共兴,战国时齐宣王之少子通,受封于平原般县陆乡食采,以封地为姓,为吾华夏陆氏所供奉。通,字季达,自幼好学,学识优异,美誉盛传,配颖川王女韩氏。薨,葬于般县乐城,谥号元侯。二世祖发,生子万、皋。父子三人在齐为秦所灭时壮烈殉国。四世祖扈为皋所生,始皇封其为柱下吏,其隐居淮南不仕,自号休休子。扈生贾、资。贾为汉代名臣,协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官拜太中大夫。贾以有雄辩之才盛名于世,素有定天下安社稷之功。贾生五子烈、良、蒙、平、信。六世祖烈,字伯元,汉谏议大夫,为吴郡令,卒于任上,功勋卓著,世人葬其于吴地胥屏亭,时代瞻仰。烈生二子衡、盱。衡为汉卫尉令,盱为汉襄喷令。衡生坦,盱生鸿……由是陆氏家族迁徙移居,完成了由“平原之陆”到“吴郡之陆”的过渡。

陆氏家族,浩荡望族,千百年轩冕无坠,自三国东吴至南北两晋,四丞相(逊、抗、凯、既)以德匡君,十将军推忠定乱,门庭驷马,家有二龙(两晋文学家陆机、陆云),五侯茅土,六叶金貂!至唐代,更是儒风大震。三十四世祖元朗,字德明,为秦王时文学馆博士;四十世祖齐望,监封润国公,生八子(泌、沥、润、淮、灞、沪、渭、豊)皆显贵,人称辉前八貂。四十一始祖灞,灞之子贽,为唐德宗贤相,谥曰宣公,有影像载入谱册,四朝名人文天祥、苏轼等十数人轮笔赞誉,乃吾陆氏之骄傲。南宋时陆秀夫,气节不屈,自绝妻子,负帝投海,气壮山河!五十四世祖陆游,诗章千篇,忠心爱国,后世赞之曰“东吴将略无双士,南宋诗人第一家”!

唐宋元之后,明清崛起,陆氏家族更趋兴盛,其科举入仕者多达三百余人。

明朝初年,陆氏家族出现了南密北疏之现象,六十世祖堡基,生于江南乐州(口传,已无此地名),其长子处源,学识渊博,人皆敬仰。明洪武年间,金榜题名,为进士,后皇明诰授通议大夫,永乐年间,随皇移驾燕京,弃职归农,择居乐县陆乡,至今五百余年。明成化年间,六十七世祖经、裕、大公叔兄弟三人,由乐县陆乡散居各省,裕一支移居山西陕西等地,与天启年间避难甘肃河西。

陆氏家族,浩然姓氏,实乃华夏大族,中华名门也!

武威、土门陆姓者,山西大槐树人也。大槐树至今犹存,存身于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之广济寺内。树下建有碑亭,碑冠刻“纪念”二字,碑阳刻“古大槐树处”五字,并刻移民事略,言简意赅,术品自高。山西大槐树,实为移民集散地,陆氏之栖身地、先祖、郡望、堂号均无从确考。明初移民始于洪武三年(一三七零),终于永乐十五年(一四一七),共历四十余载。吾陆氏移民至甘肃凉州府邑者,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矣。煌煌先民,音容已去者久矣!

陆氏始祖德山一支,于明万历年间迁徙至武威凉州区王景寨,历经十七代,今有人口约五千众(含武威、金昌、永昌、古浪、天祝)。

吾陆氏族众,秉承先祖耕读为本,奋发进取,乐观其成;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威武不屈,刚正不阿之遗训,承继祖德,奋发振作,惠泽乡里,建设祖国,颇受世人赞誉尊敬。

观当今陆氏者,虽未出显贵,但也人才济济,文武兼备。读书者,才高识远;农耕者,精于耕种,仓廪厚实;从政从教者,清正廉明、为人师表;从医者,悬壶济世、不分贫富;从戎者,忠心保国、不辱祖德;从商者,公平交易,勿欺老少。陆氏族人从善如流,为今世榜样,后世楷模,当为乡里所称道。

吾等修谱者,为使陆氏宗室“明昭穆、辨血统”,团结约束家族成员,启裕后人,敬祖向善,弘扬祖德、广大族望,增强家族荣誉感、凝聚力和归属感,提高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经族人合议,由家族委员会负责,成立重修《陆氏宗谱》委员会,具体完成宗谱撰立工作。宗谱以春山翁为始祖记载,将原谱旧序补记之,设计族望标志、命名堂号、诣字辈总谱(二十字)、列支辈支谱。为防止陆氏后裔重复名讳,诣“ ”、“ ”、“ ”  辈名讳用字各  百个。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长者,必浚其源泉”。重修《陆氏宗谱》乃为固木浚源之举,应与重视。余辈心怀赤诚,具实撰写记载宗族发展历史,以达溯渊源,明世系,遵祖规,守家约,一脉相承之愿望。今族谱已立,家训族规明晰,祈愿陆氏家族枝繁叶茂,兴旺发达,后世来人瓜瓞绵延,繁衍永继;祖宗大德流芳,百世根本不衰!

本次纂修宗谱,余辈广阅典籍,遍寻根脉,虽竭尽全力而不怠,耗枯心血而无怨,穷其精力,竭尽才知,力求尽善尽美,独成一统,但因学识浅薄,水平拙陋,终不如愿,使我等惶恐不安,羞惭未已矣!诚望后世来人矫妄斧正,完善补充,至为幸甚耳!

是为序。

                                          春山公五世孙陆荣顿首敬撰

                                  公元二零零九年岁次己丑年正月 初九日吉旦
发表于 2011-4-7 22: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1、陆氏四十九支宗谱序

我陆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之后,以帝舜生于姚墟为姚氏,又尧降二女于妫汭曰妫氏,禹封舜次子公明于虞曰虞氏,其后食邑于胡城曰胡氏,及周兴武王旌尧舜之后为二恪,封于阏父子妫满于陈国,又为陈氏。公子完拜齐上卿受土田又为田氏,大公和有齐国为齐候。宣王后无英(按《列女传》曰宣王之后无盐曰无英)梦大白星乘虹气入口,而生子名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为侯,即陆终氏故地,因氏焉。耽尚真道,不谋世爵,入峨眉山而登仙,谥元侯。生子发,嗣封爵,拜齐上卿,谥公侯。生子皋,皋生邕,邕生贾,仕汉至大中大夫,于国有功,让封爵退居于野。生子曰烈,仕汉至谏议大夫,封吴邑令,迁豫章都尉,卒于官。吴人思其惠政,迎葬许疁胥屏亭,子孙遂为吴人,历汉、吴、晋、宋、隋,子孙相承,文武不绝,史牒蝉聊丰碑鳞次代不乏人,爰至于唐迁涉不常。自东汉尚书令闳为始,分为四十九支,以卿、大夫之家支派分列,嗣袭轩裳慎选德业高者为宗长。岁孟冬二十日,祠堂大祭,依开元法式。大谱序録事多,后世子孙或难寻计,今列图四十有九以俟箕裘者各于取习之。下绍焉令失坠,谨为序。

元和七年十一月九日,尚书令二十二位代表孙太尉支正议大夫奉使持节福州都督府刺史,福建漳泉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袋庶谨序

2、修宗谱序

族之有谱也,繇来尚矣。昭明世德,彰阐作述,孝也;联属九族,笃厚五伦,仁也;世系以明,得失以镜,义也;昭穆有序,尊卑有等,礼也;支分派别,井然不紊,智也。五者俱备,其关系于祖宗豈渺少哉。粤稽我敬祖公披荆棘,辟草昧,卜居兹土,故老传闻,以为宋丞相陆秀夫之後,揆厥初未始不同出一源,但绳以狄将军之义,则未敢云然也。昔者混沌开天,文明展世,各自为祖。以我祖律之,其流风馀荫,原足以磅礴天壤,冠铄古今,乃遥稽远引牵合,以荣吾祖,是玉树当春,千枝丽日,更蒙以剪綵,花弗增妍,明矣!试观之近世,或数十传而椒实未蕃,或一二传而陨,厥令绪矣!我祖仅数而雲礽庇盛,奕叶重光,此远近所希觏,且渐而佐治州郡,联镳蔚起者有人;渐而黉宫拔隽,师表儒林者有人;迄今凤翔鹄立,豹变龙兴,各挾飞鸣之势,识者已知其方兴之未艾也。诗曰:古之人无殬誉髦斯士。我祖深仁厚德,化被灵长,曷克臻此哉。今日者,率祖攸行则有宗法,聿追来孝,亟须族谱。五世以前,朴素遗淳,墨花珍重,谱所未备。六世而人文秀出,首建祠宇,谱之草创,由斯以作。在易之言曰:萃涣。此诚深得萃涣之旨乎,然谱以征信也,誇则失实,俚则失文。虽有创焉,苟无述者以明其义,奚能一归于大雅?赓华翁拔萃八世,徽音振族,纂修有馀,竟以谦让未遑而谱之,缺略如故。求其参稽博订,润饰大备则断需之九世矣。兄胤昌,九世孙也。挂冠归逸,力可优为,但鼎新庙貌,难以併及。芳与弟文相劝,铅刀一割,出役王家,且非躬亲,俗、族务无庸代庖。而弟运鹏、枝芳又闭门研举子业,至弟胤馨继摄祠事,时则风清俗美,不劳戒董,弊革善兴,已臻划一。祖宗所厚望者,惟谱一事耳,及今不修,更将奚待?于是诹吉俶载,考核遗文,咨访故老,取旧谱而损益之,务期存信阙疑,一以敬祖公为开宗传世之祖,即有拜汾阳故智,不敢自蹈贻羞。是役也,弟胤馨总其成,兄胤昌、弟文相与芳襄厥事,诸弟、姪则操觚染翰,与有力焉。虽然一人秉笔,而爱憎相持,嫌疑难逊,纵或不訾以筑室,亦虚以岁月夷。考谱竣而舆情允协,罔有乖贰微。祖宗之神灵呵护,断不及此。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即其兆也欤。谱之在前,则饭铏土簋也;谱之在今,则敦琢金玉也。继志述事,雲汉重辉,作则贻猷,日月共炳,所谓孝也、仁也、义也、礼也、智也,一举而咸昭矣。小大稽首,争自濯磨,以惠于宗公。然芳犹欲以一字进也,曰:恭。恭者德之聚也,恭以承之,谱乃用光。

                                时崇祯己卯(1639)中秋日

九世孙连芳顿首拜撰

3、《三听堂世谱》原序之二

世系之谱与宗法相表里,宗子之法,大宗一而小宗四,大宗继其始祖,百世不迁这宗也;小宗则自高而曾而祖而祢,以次递分,各宗其继世之长,而合之以统于大宗焉。

一族之人,有大宗以统之;一族之亲,有小宗以领之。同者合而亲者联,率此以往,虽百世之远,岂有忘其氏族之始而失其世次之传者哉?故宗法立则谱系明,理势然也。

自宗法废而族无统,于是祭祀不相从,吉凶不相恤。九族之近,有遭之途而不知谁何者矣;高曾以上,有为之子孙而不能举其氏名者矣,而又况其远者乎?然苟有孝子慈孙,出而修明谱系,叙同姓之根源,正分支之流派,则人皆知其所自出,而各念其所本来,尊祖敬宗,敦伦睦族,于是乎在是。

宗法虽废,而遗意犹未尽忘也,谱系之义大矣哉!岁辛巳,陆君韫玉,出其世谱并其近辑新谱一编示余,而徵余一言以为序,余受而阅之,既卒业,乃喟然叹曰:“是即宗法之遗意也夫!”

其称得姓也,始自齐宣王少子元侯通,受封平原陆乡,因封邑为氏,此所谓别子为宗者欤!元侯四传而至汉中大夫贾,佐高帝多所著论,贾子烈为吴令,有功德于民,子孙因家焉。

故陆氏之兴由吴郡,后世皆宗之。此所谓继别为宗者欤!其后族姓繁衍,不常其居邑。唐元和间,福建观察使庶,乃奏立宗谱四十九枝;后人增而益之,续编二十四枝;其在山阴者,又立二十九枝。此即大宗小宗,各继其亲之意欤!夫谱牒之修,唐以前属于官,宋以后则家自为之,宜其修辑较易。

乃故家世族,宗支废坠不久而磨灭者,所在皆是。而陆氏独能世守其绪,上下二千余年,绵历七十余世,枝分派别,璧合珠联,何其详也。是非其代有贤子孙,善继善述,时辑而屡修之,恶能久而不坠如是耶?此可书之以为天下为人后者法矣,呜呼!余观陆氏家乘,其间公卿将相,勋伐科名,前辉后映,指不胜屈。

而于汉唐为尤盛,无论其他,即如中大夫贾,能于干戈垂定时称美诗书,使马上自雄之高帝,片语心折。遂为汉世开文教之先,而忠宣公以翰林受主知,辅德宗于播越之中,一日草数十制,远近徵发,武夫悍卒皆为流涕,卒除寇难,复大位。

其前后奏议冠古今,功在社稷,泽润生民,为唐名相,猗欤伟哉!固宜其清芬骏烈,有以庇赖其子孙,而垂世之远,至于今不替也。顾历世久则源远,而末益分。今陆氏分枝半天下,子姓愈繁。

前之为谱者既汇而一之矣,后之人能复然乎?吾虑陆氏之谱,且终分而不复合也。陆君日事患莫之倡与,无其法耳。

今吾琴川之曾叔祖次公,志于必为,将使每枝各自为谱,及其成而后合焉。人而忍忘其祖也则已,人而不忘其祖也,有不鼓舞从之者乎?此吾近谱之所为集也,且吾之为是谱也。远者,因旧谱书之,而以吾始祖为之宗;近者,则使吾族人各纪其高曾以下,而为之总其成。夫是故不劳而易集,推是法也,即汇吾宗百有馀枝,而复一之何难?余曰:“有是哉?通其意,即宗法不行可复也。”横渠张子有言:“欲使人不忘本,莫若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法。”

谱系之明,吾于陆君验之矣!宗子之法,其独无仿而行者乎?亦将于陆氏之谱卜之也。于是乎书。

时  康熙岁次辛巳(1701年)孟冬之吉

4、《三听堂世谱》原序之三

家之有谱也,非独以纪氏名,昭世次。

盖尊祖睦族之道,于是乎在焉。人各有亲,亲必有祖,有数世之祖,有百世之祖。世愈远则族愈繁,而情谊疏。故其始一人而已,衍而为五服,析而为九族。

久之,而此五服九族之人,又将一一各有其五服、九族焉。于是始于一人之身,而驯至十百其身、千万其身者,自然之势也。

夫千万其身则亦且千万其心,而况族属之迁处无常,族人之荣枯互异,寝疏寝隔,其不相视如路人者几何。虽然千万人之身,其始一人之身也;千万人之心,其始一人之心也。

试令人置一宗祖于其心入体,一宗祖于其身,则凡我族人,孰非吾宗祖毛里之遗?而向之路人,视者固将家人戚而一体属矣,宗党安得不亲睦乎?宗族安得不敦厚乎?然,使谱系不明,则且不知其祖之所自出,而又恶知其族之所自来,其终于路人无怪也。余伯鸣侯留心谱系,考核详明,尝以修辑命余。

夫是以不揣固陋,校阅旧谱,而辑吾族之未登于谱者附焉。集既成,而琴川之曾叔祖次公适至,且将合吾宗百有馀枝,订为陆氏总谱,而来徵谱于余。

余闻之而矍然起曰:“大矣哉是举也,不亦善乎?”诸谱合而子孙得按籍而指之曰:“某某吾同祖也,某某吾同枝也;某祖而后,凡几枝某枝之与吾同祖者,凡几世也。

而心不期而自亲,而谊不胶而自固,则即此百有馀枝之人,已不啻蔼如一家,联如一体矣!”况其在数世之内,高曾以还;五服之近,九族之亲,而有不油然生孝弟之思,肫然切本支之爱者乎?吾今乃知谱之为益,宏而为教大也。

既己,言于吾宗于是,遂退而书之以为序。

时  康熙四十年(1701年)仲冬朔日

元侯七十一世孙钟瑞韫玉谨述

5、《三听堂世谱》原序之四

维人之初,受气二五,与天地而俱生,不知吾生之所自来,即以天地为父母。

暨有生以后,人复生人,即以生我者为父母。而前之生父母者,已为祖宗;后之父母生者,已为子孙矣。逮所生渐众,则支分派别,不可纪极而不知,溯之于其初,固一人之身也。

独是祖宗生千百世以上、千百世以下之子孙,不得见而知之。子孙生乎千百世以下、千百世以上之祖宗,亦不得见而知之,是皆势之无可如何者也。然子孙之于祖宗,不得见而知之,犹可闻而知之。

何以闻而知之?曰:“有谱在,其世系先后相承,有条而不紊也;其行载在简册,详明可法也。”则虽闻而知之,又不啻见而知之也。此谱之所以不可不作也明矣。虽然,第曰谱而已矣,则能见祖宗于所见,不能见祖宗于所不见。

何言之?入庙知敬,过墟知哀,一念感触,悲从中来,虽属顽愚,亦不自知其所以然为祖宗也。若宗族中有颠连无告者,则相与膜外置之,欣戚不关于心;甚且有同室操戈者,虽自诩为一时之闻人,亦所不免。

此苏明允所致叹于风俗之不美也。殊不知吾所为,涂人目之者,皆祖宗之所分形分气而成之者也。

凡子若孙,同在分形分气之中,奈何以肝胆而楚越之乎?故作谱莫大于尊祖,尊祖莫先于睦族。将必有亲爱之心焉,将必有扶助之义焉,将必有饮食教诲之道焉,无令范希文独有千古也。

希文官参政,所得恩例俸赐,常均于族人小学之言。钱公辅义田记,信而有徵也。呜呼!若文正公者,可谓能睦族者矣。夫人能睦族则能尊祖矣。能尊祖睦族,则虽支分派别,依然一人之身耳。

此其意,祖宗不能告语于后人,而后人不当,其谅之乎?抑有说焉,尧舜虽圣,不能私朱均;张汤虽酷,不能掩安。世人苟不能自奋,而援先世以矜诩于人,指阀阅以表异于众,有识者相与非笑之,适诒前哲之玷耳。

吾族陆氏,世远支繁,尤贵自奋哉!

康熙四十五年岁次丙戌(1705年)端月

裔孙纯熙顿首谨序

6、《世德记》序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水源木本之思,孝子仁人所不能已也。我陆氏自元侯启姓至五世,汉太中大夫奉节使粤,说尉佗归汉,以三寸舌,靖百万师。使中邦将士,不苦远征粤土,居民无遭兵燹,厥功既伟,流泽宜长。然而客于粤,非家于粤也。其家于粤而留遗至今者,各房始祖,大都唐宋以后由中土而来,代远年湮,有莫知其祖所自出者,又安能等而上之,以至于得姓受氏之始哉。同治甲子,龙江房锡九兄举于乡。余随诸父老踵贺,谈及家乘,出其叔父益斋翁经商湖南所得《三听堂陆氏世谱》。自周、秦、两汉、六朝、唐、宋、元、明,以迄于今,原原本本,派别支分,明且详矣。中有名贤图像二卷,披阅之下,形神若接,声欬如闻。余受之以归,延端州房桂芬摹仿图像,求当代名人缮书像赞,盖将以为传家秘笈也。已而念私之一家,何如公之同族?有志未逮几阅十年。癸酉秋,祭开越大夫祠,询谋佥同,用公项附梓,以其事委余,余义不敢辞。时适领乡荐,计偕北上,先将图像附刊。甲戌南旋,乃得与锡九仁符及子姓纂辑详校,先之以世系,次之以图像,悉取诸原谱,又将姓氏全谱内,捡取陆氏名贤传记,继之粤东各房始祖,及乡贤名宦有传记者,统皆收入。崇祀开粤大夫祠各祖牌位,暨历朝科甲祠墓基址。祠内事宜逐一注明,以资省览。庶几千百载后,瞻怀橘之容,则思其孝者;睹内相之状,如见其忠。虽某房出自某支,无从确考;而某公所行某事,各有明徵。爰弁数言,用彰世德,亢宗济美,是余之所厚望也夫!

时  光绪元年(1875年),岁在乙亥仲夏

南海鳌山房裔孙师彦谨识
发表于 2011-4-7 22: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7、平原系宗谱序

我陆氏发源于战国末,叶宗二千三百余年,世次已历七十余代,一向无系统之宗谱,予有见及此,本我国父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之精神,以宗族为基础,扩大成为国族、团体并及我国伦理观念中最注重之意义,团结宗人,集成宗族大团结,以补此缺点,费数年心神综考诸书史传集,将其所得而辑斯谱,榜其名曰平原系宗谱。是谱之纪载,皆以吴郡陆氏宗系谱、(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表、吴郡陆氏窦卷支世系图表、金溪陆氏系谱、陆氏簪缨世谱、山阴陆氏世系、会稽陆氏系谱为基本材料,尤以(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表、陆氏簪缨世谱为标准(本),其余见于史传者悉以列入,其不见者暂付阙如,原我善继者扩而大之,祖宗有幸焉。

陆循理

8、《陆氏家谱》原序

昊天罔极,竭力农桑,惟效张公之同居经营商贾,欲留后代之常新。

追念祖宗古居,江南乐州人氏,光宗耀祖,来晋州(山西)为官,万历年间,从军西凉,德山翁居西部凉州东乡王景寨。

念祖宗治家业,披星戴月,沐雨栉风,耕读承先,勤俭裕后,以写子孙振振,瓜瓞绵绵,百世流传。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有不测风云,民国丁卯地震,墙倒屋塌,先祖年庚不清,夏秋冬春,各异陆氏原为一树枝四房家谱。

撰载于民国戊辰(公元1928)年仲冬   陆敦五

9、容县《陆氏族谱》序

窃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有史则政事详,家有谱则宗派明,虽百世可知也。余尝考史乘:齐宣王封其少子季达于平陆,即陆终故地,因以陆为氏。汉有陆贾、陆续;吴有陆逊、陆绩;晋有陆机、陆云;唐有陆贽、陆龟蒙;宋有陆九渊、陆九龄。源流愈远,支派愈蕃,而其间或遭兵燹而流离,或见异地而迁徙,年湮代久,族谱失传,因莫知祖先之所由来者,势有然也。先祖叔亮臣公,先伯父碧山公,为修明宗谱计,迭赴信宜、岑溪、北流各县,考查本家族谱,繁徵博引,乃于残篇断简中,得悉明朝德崇公,由云南来广东。其次子承礼公,复由广东信宜入广西容县,为入容之始祖,而其先固不可考矣。嗣是分支别派,各就地聚族以居。迨至翘材厚沐祖德,历任县长,辞官归田后,窃恐来日久远,宗谱失传,爰取亮、碧两公所考据者,汇录付梓,冀以传诸久远,庶日后子孙不至数典忘祖云尔。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 ( 1929 年 ) 一月

二十三世孙翘材谨识

10、《河南堂陆氏司房族谱 》序

远祖身前之功德名望,固为子孙者所宜纪念不忘。而近祖身后之坟墓尝业,尤为子孙者所宜铭志不替。此乃忆本思源之道,无异慎终追远之情也。如我陆氏耳孙福隆,恒念及此,每遇同宗之人,必请问其存有陆氏鼻祖世系族谱者乎?俱曰未之有也,故欲铭志之,无所从铭志矣;欲纪念之,徒悬空纪念矣。清夜思之,族谱殊难获见,惟有经史者,乃多载前人功德。吾祖宗既有功德,必见载于经史,于是披经搜史。适有载及云间二龙,昆山双璧,寸心千里,函驰陇阪之梅。纯孝一腔,袖掩卢江之橘,床笔柬书,往来烟波逸叟,茶经水品,逍遥桑苎之名贤。晋士贤之才华丽藻,唐敬舆之忠剀敷陈,汉廷新语,绍为奕世箕裘。洛下文章,衍作云间嫡派,此乃我陆氏历朝先宗之功德名望,载诸经史者也。抚躬自问,不但先朝上代之祖功宗德,不能踵而继恢之,不能悉而明数之,诚有愧矣。况不特不知上代祖宗功德,即迁居来连州企石洞之开基祖,以下之坟墓地点,其详犹不得而知之,只知其略耳。兹将亲耳聆闻,祖父口示,把历代坟墓地点、坐向、祭祀、尝业情况,编写成帙,以垂于后焉。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岁 1934 寒食节前 十四代孙陆福隆薰沐敬书于务本堂

11、贵州独山陆氏族谱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溢海之水,必有其源。陆氏家族首届集体扫墓,意在寻祖问宗、祭祀先祖,旨在全族老幼和睦、团结。

观族源流,经唐、宋、元、明、清,原居河南,再搬金溪,后迁滇黔,定居独山,散处异地,祖同出一宗;看吾陆氏,历始、远、高、曾、祖,起世通公,传至德迁,以至象山,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皆兄弟老少。陆氏始祖,自齐宣王封少子通于河南平原般县陆乡,以地为姓。传至烈公三十八世孙希声之次孙,崇公之次子德迁,唐末五季乱时,避迁江西抚州府金溪县,遂为江西始迁之祖。以至胡元乱,德迁公之九世孙大成公自金溪逃入贵州都匀府清平县(为今凯里市),定居陆家庄,后卜家于万潮堡,子三长曰绍宗、次曰光宗、三曰华宗。十三世孙廷鹗,字鹞国,即光宗之曾孙也,清顺治七年,辛亥科状元吴伯宗挂帅南征,奏封为将军,坐处独山,宅居甲排,其弟廷鹏,字鹰国,二子文祯、文信,其后裔多居独山县地,散处滇、黔、桂之境,乃至全国各地。

文祯公子五,长子应缩居尧寨,次子应瑄居四方井,三子应富,子孙遂居朵龙、拉坝洒,四子应宗居拉林,五子应凯居甲排。文信公于康熙丙辰年奉旨南征功赫有名,生前清廷诰封[云南副总府兼粮道事勇略将军],宅居独山榕寨上下院,即今九门寨,子五鼎、祯、勋、佩、宣(易名应魁),除祯公子孙分居翁应、抪桥、苗寨外,其余多居独境,散处平塘、三都、荔波县地。文桢公之曾孙,应富之孙、世祥公之子代麟迁螺马、四寨居住,代宠(后改君宠)、代麒(后改君麒)二兄弟,约清顺治年间同孟氏先祖迁麻江县甲树定居,遂为甲树始迁之祖,后裔枝繁叶茂,分居县境内甲树、毕架、新寨、比户,后迁都匀市内、马尾坡、磨桃、牛角寨,丹寨县摆泥、福泉市马场坪等地。以上陆裔,以考之焉、证同宗也,为统昭穆,以统赒恤,利统其宗亲,故溯之木本水源。

陆氏源远流长,历代先祖代有名人,十六楹联、同源问亲,三凤六儒和八豹,丞相诸侯将帅多,名家学者,不计其数;后裔子孙兴旺发达,怀橘遗亲、孝风永存,教师学士至博士,科级县级工程师,各界人士,不可胜数。真可谓是历代先祖芳名恩德传万代,后裔子孙承前启后辈英才。

           廷鹏公十四世孙、君宠公十世孙崇智谨序

        丁亥年仲春月

12、《上虞雁埠陆氏家谱》序

山必祖于昆仑之脉,千峰万岫皆其支也;水必祖天一之精,千汇万川皆其流也;人必祖于所生之原,千子万孙皆其裔也。三阅陆氏谱牒,以迄于今统宗衍派一览,百世兼总无遗孝子慈孙,家藏什袭拟志天球河图,其亦可矣,岂非善继善述者而能之乎。

13、罗阳陆氏家谱序

当思一国之递嬗盛衰有国史可徵,一族之亲疏远近,有族谱可考,一家血统兴替,有家谱可记,此吾罗阳陆氏家谱,所由著作者。夫罗阳陆氏家谱者何,记载罗阳陆家吾氏世系及事绩之书,一可以纪念先人,一可以垂贻后人也。然则陆氏开始于罗阳乎,溯本追源,稽诸史籍,实最始于周朝战国时齐宣王少子通,封为平原陆乡侯,后人因以陆为姓。降及汉初,(封为)则有陆贾饶才辩,佐汉高祖定天下,出使南越,说赵佗降汉,官拜中大夫。攻三国时,吴国谋臣陆绩者,腹有藏书,无疑义,年方九岁,在袁术席上,袖橘遗亲,史称纯孝。绩之后,有陆逊,年少书生,胸有多武备,始拜偏将军右都督,继拜辅国大将军,领荆州牧,官至吴国丞相。逊之子陆抗挟经济才,亦为为东吴名将,官拜镇东大将军。晋代陆机、陆云(即陆机之子)逊之孙也,才华冠世,兄弟齐名,时称二陆。机官至河北大都督,云补浚仪令,进授清河内史。及至李唐,则有陆贽,唐德宗时,官拜翰林学士,选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在朝奏议,可法可传,卒谥宣公。至宋代乾道时,有陆九龄、九渊,均进士及弟,兄与弟讲学鹅湖,龄官拜全州(注:应为扬州)教授,渊荆门军事,号象山先生,著有象山集文二十八卷。同时有陆游,乾道中,授夔州通判,嗣为参议官,以文学鸣于时,不拘礼节,放诞风流,因自为放翁,著有剑南诗全部。至宋朝末时,陆秀夫举进士,官拜吏部,擢左丞相,扶助卫王驻军崔(注:应为崖)山,被元军击破,秀夫负卫王蹈而死,忠勇气节,超迈古今。嗟呼,伊古来吾陆氏伟人迭出,其功德之巍峨,忠孝之凛烈,文章之辉煌,因彰彰在人耳目矣,而吾陆氏子孙,虽椒衍瓜绵,分枝派别开出王侯之候,将相之苖,英雄贤之裔也,迨今思之,代远年湮,谱牒散失,历朝世系无从考查,殊为可憾耳。昔苏老泉之作苏氏族谱也,仅自始高祖,其高祖以上,则思世次皆不记,而归咎族谱之不立,其意以为不其祥,则无庸祥矣。独其言曰:观其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则因可以感金石而泣鬼神,使敦序亲睦之义,历百世而不磨,对于宗族不致相视如途人。吾窃取斯意焉可耳。考查吾族,始居于河南省开封府,中居于江西省吉安府,鼻祖陆天宝、天珠,辸传陆本成、本大,传陆元、陆享,于明朝初,迁至广东省番禺县,传祖肇、祖啟,传陆喜桂)、喜芝,传陆世业、世君,传陆日照、日丞,乃迁至宾阳县落藉乡坚,辛山乙向,兼酉卯分金,丑巽永立金局,前居住广东、宾阳一千余家,有其祖公陆殿拜、殿国,辸传陆奇昂、奇平,传陆永大、永启,传陆超岗、超陵,传陆承隆、陆承豊,自从超字班从宾阳往武鸣县、隆安、那马、河池等县枝分派别并传陆益、陆善,传陆位高,传陆仁厚、德厚、陆利裕、利馀,传陆涛、陆师、陆康。惟有陆师公赴田州府(注:明洪武二年,改田州路为田州土府,初仍治于今广西田东县祥周乡祥周村旧州屯。后改治在田阳县境内,嘉靖六年,降田州土府为田州土州。),土司知府充岺官,世袭目家。至清明嘉庆年间,传名老九字中堂,实陆师公血统分派,至清道光年间,被匪连累,抄家焚屋为乱,路远未详藉来历,殊可恨也。溯吾族迨福陆秀山公,其为中始也。何为中始,即中始祖之义。由陆秀山公以上乃祖乃宗住居河南省开封府,历传二十四代,世系祖讳茫然无徵,不敢悬臆附会,始从阙疑,所以示慎重也。自吾陆秀山公于明朝时,奉别从军,随从武襄公征剿南蛮,战进广西,驱逐当地土民,清平内地,开辟落业于罗阳,所以吾陆氏开始于罗阳也,时于在前明朝崇祯十六年(注:崇祯十六年即公元1643年,明军主力孙传庭部在汝州之战惨败,北中国最后一个政府军战略集团覆没,朱明王朝走到了自己的末日。)之事也。由前则为吾族河南开封之始,由后则吾族广西罗阳之始也。由于分房而住,聚族而居,以成今日之瓜瓞绵长,螽斯振振,皆亿万年血统之世系者,实吾历代祖宗积德行仁,以致之身。总之,吾陆氏本木水源,枝蕃派衍,既非开始于罗阳,而是编家谱,所以记述始自罗阳陆氏者,因吾始祖陆秀山公开始罗阳之后,所有世系,名次行辈、年纪、生殁、年寿事实、**、出身、职业等项,或考诸旧谱,或搜诸碑碣,或访问诸高年,始有真确之事实,足资考镜,而宗功祖德,至是方粲然大备,其真接以感动吾族子孙迨思者,至大且深也,**后世子孙,其有兴发能文,以*为根据,编以后之家谱可也。推而广之,编合族之家谱,以余编为一部,分之参考焉,亦无不可也,是为之序。
发表于 2011-4-7 22: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紫渊 于 2011-4-7 22:26 编辑

14、陆氏重修族谱序

观我族谱履汉、晋、唐、宋、明、清各代均有记载,并刊有先人画像及各代名人赞言、题词等诸多珍贵文献,且自启修以来,又经清乾隆二十年、四十三年、四十六年、道光二十二年、光绪十年、二十六年、民国九年、公元一九五一年等多次重修,乃历史悠久、根深蒂固、井井有条、一丝不紊,实为我族至圣至上之典籍也。然以五一年言迄亦三十载矣,今人三十岁者,已有两代未入谱册,尤族谱奉祀不善,因故被毁失甚重,原有所藏只剩无几,如还有拖延将为后世所窘。又以现代人多欲上谱入册,故南北二支共议为宗序不紊上谱齐全再行续修前续诸端,应宜凛遵惟提世一款上届重修北支有不符提世程序者,略加修改,仍按三世一提加以充实,接续其有重复处及原二三四五合卷均予删除,改为每支一卷,即:北支经祖下恩祖派一龙祖系为第三卷为一凤祖系为第四卷一麟祖系为第五卷一鹏祖系为第六卷荣祖派为第七卷大公祖裕祖为第八卷;南支卷数亦有更变,已增到十一卷之多原五一年所序摘要按排之卷别虽不复应用,仍原篇列载,以作参考,但其观谱式一文与本次重修不符亦予删除,独失续者东平南关、大安山镇,济宁陆桥,宁阳西述、东述,郓城北蝙蝠、刘庄,莘县樱桃园,范县分化台,鄄城葛庄等支,经稽派考宗,妥为安置,更以谱务人员竭诚工作不遗余力,有之抵门采访,有之叩户补遗,有之为族事忙至深更徒居他乡者,及时联系亦有当地热心族人鼎力协助,外地材料纷纷相继归宗,抵期未致,善始善终完整有条编汇为册成此宗卷。

余知识见无能为文,奈嘱难违,冒昧执笔,并拟新绪十六字,经族核准,列后备用。但凡族人不可随意以别字命名,应按编续辈字统一占用,以免宗序紊乱,慎之!慎之!谨此为序。

时 公元一九八一年岁次辛酉桂月    上浣

裔孙传梁拜撰

15、容县《陆氏族谱志 》前记

国有史,地方有志,宗族有谱。谱者,宗族之史也。世有百代贯传之谱,亦因有世变而失传,仅得二三代之谱。我陆氏出源于战国,发荣于汉晋,盛于南北朝,极盛于唐,衰于五季,复盛于宋,历有谱传而不遗。自始至今,经历二千三百余年,绵传七十余代。然世远年湮,时过境迁,世系中断。延至民国二年(1913年),故都督陆荣庭和饮廉道伊杏林公等,集族集资,兴建“陆氏总宗祠”于南宁,历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落成,并詹吉升主举行首次祀典。由于有祠没谱,仅以中世祖为主,称曰:“总宗祠”,名不副实。后起者,南宁陆循理与隆安绎义公等,有鉴于此,遂奋起寻本溯源之举。由是潜心检阅有关我氏诸史列传,仗我祖宗有灵,显现宋欧阳修所著《唐书陆氏世系表》,自始迄宋,记载至五十余代,皆有系统稽考。至宋分有:吴郡、颖川、乐安、丹徒、谏议、海盐、侍郎、洛阳、益都、太尉、鱼圻、嘉兴、山阴、历城、金*?、邕管、会稽等十七支系,世系井然不紊,如获传家至宝,何幸如之。

邕管古称邕州,宋时曰邕管,所辖:邕宁、武呜、隆安、同正、扶南等。隆安乃邕管支发源地,其始系平原始祖之四十五代裔陆继绩者,从宋狄青平岭南后,遂定居今之南圩花陆村,后因族大支繁,直接或间接逐步分居迁徙,分布遍及近邻州县。此外,或游宦、经商、工艺等,落籍异乡不可胜数,宗历宋至今已有九百余年。称望族者,陆氏实为之冠。元明以来,边疆多故,族谱失传。尤于明鼎革毁,兵变交讧,土猷蹂躏,族人散之远乡,由戊子至戊申(1648年——1668年),凡二十余年,致令叔不识其为侄,兄不识其为弟,祭扫不及其祖,婚丧喜庆,各不通闻。

根据前述,凡我百粤陆氏,俱是同源共干。为此,绎义公等,不辞劳苦,遍访各地里居陆姓,搜取支图,参考互证,一一排成世次,悉纂归邕管支,兴《新唐书·陆氏世系表》汇集编成统名为《平原系陆氏总宗谱》,随刊发给予各支珍藏,永远绵传。

可是,十年动乱,斯谱在处遂成瘫痪,此时此刻,已不复知有父子兄弟,连星月为之黯然,问谁联合贯彻追远,虽曰同宗,无异路人。兹值正本清源,乌云散尽见青天。诸族督族兄,吾弟吾侄,复嘱升第等为之记述,洵美举也。承蒙诸父兄见重,升第等志更切矣。然而,因世系繁移,限于篇幅,不能尽纪,只以其十之一、二择其重要者,以接系统,所以命名曰《陆氏族谱志》。惟愿后起英俊,以时修辑,流传芬芳。

1981年旦日

陆氏孙升第记述

16、宿迁陆氏家谱序

读诗大雅,绵厥初,生民笃,公刘诸什,推原祖功宗德,自履武置巷涉渭夹涧,陶复陶穴,以迄虞芮,质成丰镐,配京其世族,班班可考,已迹其初,不遏播种树艺阴行善而已,而后至保世滋大。由是观之,自天子公卿大夫士以至庶人,不积德累仁而能延世以昌族者未之有也。然其先世未当不克谐敦睦,而后寝以乖睽。故读行苇,而知世业之兴,咏角弓而叹先德之坠,氏族之盛衰离合,德泽浅深系焉。粤稽二典首亲九族记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然则聊祖宗易世之体,存木水源之思,族谱可无作欤?

钟吾陆氏自忠宣派衍,三吴远祖分祥宿邑,传至今复十有三世,绳绳秩秩,以引以翼,方百世未艾也。自六世祖分枝为三,即以隐德播乡间,清慎守官,常筑基维厚嗣,后螽麟爰以日繁。至十世冲霄公遂以辛未第起家,部曹为名,二千石。其仁心义质,行清而政和,犹圣门之有渊骞,循吏之传龚鲁也。乃其伯仲大之、子张茂才,少以长兄抚诸幼弟,义兼慈严,教同保传,为一门孝友先。其季耕陇居士,又以布衣为乡祭酒,乐善施仁,赈穷恤乏,岁全活以数百十计,暨诸弟夜余乃文,凌霄辈无不孝友姻睦,父事兄,母事嫂雍雍肃肃无间言,所称相好无尤,绰绰有裕者殆庶几欤。予每登其堂,见其家人穆穆如春阳初至,元气胚胚勾萌未发,太和蕴隆一室间,未尝不叹其前世积累深而为后世贻谋者远也。今大之于奕叶,远迁之后,怵然虑宗支之紊乱,亲族之睽离,名分之陵替,深虑遏佚前人光糜以式谷孙子是惧。乃于其家建宗祠。起亲睦堂,定婚祭条约,而光修定家谱,以示崇本睦族之义。其用心滋苦,已将刻以垂后裔。不鄙而问序于予,予惟自王迹熄而教化湮,持之者不在上必在下,风俗淳浇,人心厚薄,世道升降,恒自一身一家造端始惟贤者修身正家,不出壶閥,而化行乡国,有惟风易俗之能,鼓钟声闻之感昔王彦方陈太丘,潜德里闻而乡人不敢为非;司马温公居洛,修家范至诚,动物儿童走卒皆知君实,范文正公置义田赡宗族,传至数世,修其业承其志不衰,此皆前贤景行也。

今陆君既已躬太北之行,必履司马之诚,复敦勉于文正公之义,诚因族谱之修而引伸勿替,设诚而力行之,绍顏氏柳氏之遗训,推蒙南朱陆之家规,收召族人立族长定族约,俾子弟率其父兄孙子思其宗祖,履霜露而有怵惕之容,执抔卷而存一本之思,拱桑梓而生恭敬之色,毋或怙侈灭义,以荡凌德为祖考羞,则今德孝恭施于宗族,以御于家邦,人心可正,风俗可移,世运可挽,陆世之德泽且兴,绵绵瓜瓞并垂无疆之休宁,祗绍闻衣德,接忠宣之令绪,已乎苏端明族谱,引曰:读吾之书者,仁孝之思,爱敬之意,可以油然而兴矣。嗟呼!为陆氏之宗族暨子若孙者读是谱也,其可不油然而兴哉。[/color
]
17、宾阳《陆宗才公家史 》序

溯源追远,纪念前人,乃我中华民族之美德。我陆氏始祖宗才公,原籍山东省青州府安邱县鹞鸭塘青乡埠人。公之后裔,分布宾阳、邕宁、武鸣、上林、马山、武宣、桂平、贵港、来宾、平南、玉林、象州、梧州、横县及省外国外,虽一本万殊,但枝繁叶茂。恐年湮代远无专册记载,后代子孙欲纪念祖宗而未明源流,诚一憾事,故编制家史,实刻不容缓也。

1989 年春,岁次丁卯,二十二代苗孙之兰,印出《陆宗才公支系简图》,上林县兴柏写《陆氏族谱·长在公后裔》等编,征求各房兄弟意见。至 1989 年冬,在修建念四公墓竣工验收会议上,一致同意由之兰组织工作人员,开展编写家史。自 12 月起边采访边整理,至 1990 年 5 月完成初稿,再次征求各房兄弟意见,错者更正,漏者补充,以臻完善。 1991 年 10 月重新整理, 1992 年 6 月定稿付印,书曰:《陆宗才公家史》。旨在内部保存,以备后代子孙寻宗问祖,明瞭出处,纪念先祖,舒畅情怀耳,谨序。

                                               家史集编小组

                                               1992 年 6 月

18、陆 ? 显公族谱序言 ( 摘录 )

我陆氏始祖出自何地,起于何时?因无具体文字记载,亦难以查考。只根据口碑传说,我陆氏太祖溯自河南开封府祥符,后迁至广东肇庆、高要等地,几代后又迁往广东三水,明朝前期又迁入广西(具体地点不详),曾居于廿四土州(属何地不明)。据传:正德王点狼兵(狼兵——明时称广西东兰、那地、南丹、归顺诸土司之兵为狼兵)以剿十三村(桂平东区木乐、马皮、油麻三地交界的村庄)之叛贼。我太祖 ? 显公身居该支狼兵首领,即带子带兵同往征剿,平叛后即驻兵于吉一里之水秀村落业。便顶耕该村张佛成、李阿龙、宁一歌等三户之田地,后该三户人家即改归我姓“陆”。公见此地山青水秀,深感满意,即定居于此村。公因征剿贼人,有余贼所恨,存心报复。一天,贼人窥公独自一人骑马出入于木乐、马皮、油麻三地交界之山岭,数名余贼即上前袭击我公,追公至良友山之晾伞石时,因寡不敌众,被贼刺成重伤而倒地。该马识人性,马见公伤于石穴,便高声嘶叫,未见公起,马即急跑回家,家人见状欲牵马,马不从,知公定遇难。家人即随马跑至晾伞石寻公,因林木荒草茂密,难以寻找,连找了三天,才见一堆被蚂蚁啣坭封固的坟堆,不见尸体,只见衣袍的一角及一颗兵印,才知是 ? 显公遇难,后把公葬于此地。 ? 显公自明初繁衍至今已 22 世了,其后裔已分布几个省、区和我市的东南西北区,约 5000 多人口。

19、陆环公 ( 子环 ) 族谱序言 ( 摘录 )

我陆子环公原籍粤东琼州府琼山县珠玑巷根竹村,受侯选粤西浔州儒学知府,于大明中叶嘉靖元年( 1552 年)应掌浔州,偕父与兄赴任。父名鼎士,兄陆琪、陆甫,母乃龙氏(早故)。停辕伊始,凭白石山胜地,遂卜居焉。在澜寿圣地之旁,土名官财岭建宅。鼎士告终后,于嘉靖二年( 1523 年)三月初九日寅时葬于白石山寿圣寺之观音坪石穴,同月十二日损去了陆琪、陆甫二兄,即日请尼开挖起鼎士棺尸,合家才均安。后鼎士之遗骸未知置于何地,竟失奉祀。后以鼎士公之第三子陆子环公为始祖敬奉。陆子环 号 月轩,原配韦氏,生三子:坦善、坦真、陆坦。家有伯父 号 鼎志,配冼氏,只生一女名石兰,住在原籍,即岭南,又名粤东,琼州府琼山县珠玑巷根竹村。子环公之长、次二子坦善、坦真外出营业不归失传。陆环公于大明中叶,嘉靖初年,宦游西粤(广西),职掌浔州,巡按采风,览山川之秀丽,爱风土之淳宠。初定居于浔北大宣里(今桂平市金田镇),因旱、涝灾害多,后迁居于浔南中秀里(今桂平市南区麻垌镇),遂籍于白石山之旁的木良村,经营创建缔造址基,开栋于以赋莺迁,安居仁里。及后二世祖陆坦(陆环公之子),箕裘继美,承先绪而弥恢,皆以忠厚而传家也。数百年来,生齿日繁,幅与日窄,村边廓外,春树万家,犬吠鸡鸣,声传垒户;由中秀里而分居各里,各爱山明,自木良而迁往各村,随筹水秀,枝分愈广,派演愈多。自明迄今,繁生绵延,遍布九州,从繁华都市到山青水秀的村庄,星罗棋布,栋宇连云,俊杰之才若星海银河,贤豪之士溢满神州。该支系已 21 世,人口达 2300 人之多。
发表于 2011-4-7 22: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璧堂公族谱序言 ( 摘录 )

西山镇岭头村隆兆屯我陆氏始祖璧堂公,乃系粤东(广东省)南雄城北 9 公里的梅关古驿道珠玑巷荔枝村人。当时(具体时间已失传)因时世混乱,璧堂公便带妻(姓氏失传)、子瑞清、瑞登、瑞珍和媳妇等,上到粤西(广西)浔州府桂平县永和里(今之西山镇)周城村(即今之桂平糖厂范围内)居住,因居住条件不好,常有旱、涝,生产生活艰难,后又迁到岭头荒村(即现在的隆兆屯下边)居住。不久又从荒村搬上山脚,就是今之隆兆村。安置好定居地点后,璧堂公便单人一个返回广东老家探亲。从此之后不闻璧堂公的声息,至今已算失踪了。二世祖的三兄弟从此分为三个房头(又叫“三多堂”,即上面所述的三兄弟)。该支系繁衍至今已 16 世,人口约 210 人。

21、刘氏太婆 ( 其夫名失传 ) 序言 ( 摘录 )

刘氏太婆及四个儿子原是广东英德县珠玑巷白石寨牛来社居住,后因世乱逃难。始祖(刘氏太婆之夫)去世后,由刘氏太婆背着太公之骨骸离居,逃往广西桂平县金田镇新燕村上甘屯落居。后来招同村的曾仕全上门为夫,无生育。刘太婆原在广东生有四子:长子国通、二子国胜、三子国选、四子国明。后因年老与夫曾仕全分居,刘氏太婆将第四子国明跟随曾仕全过活,以便养老和继承曾家后代。长、二、三子继承陆家。三子国选去世无后,长子国通生一子叫文光,二子国胜生一子叫文照。就这样,由刘氏太婆的两个儿子为第二世起,繁衍到十三世,至今已有人口 200 余人了。
发表于 2011-4-9 00: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湖陆氏的支系与分布
2009年11月09日 17:06  [来源] 平湖网  [我要投稿]
     战国后期,陆氏始得姓,其始祖为陆通。《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今山东乐陵市一带)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至第六世陆烈,值西汉初,任吴县(今苏州及其外围)令,后迁豫章(今南昌)都尉。卒后,百姓迎葬于吴县胥屏亭,子孙遂定居于吴县。自此则逐渐形成了以吴县为中心的号称“吴郡世家望族”的陆氏大家族(吴郡:今江、浙、沪一带)。该大家族以东汉时的陆闳,三国时的陆康、陆绩、陆凯、陆逊、陆抗、陆瑁,西晋时的陆机、陆云,及至唐代的“六宰相”(陆敦信、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贽、陆扆)等为代表人物。故而,民间也就有了“云间(指松江)游二龙、嘉禾(指嘉兴)出八貂”的说法。也就有了“江南多巨族,论其盛,未有加于陆氏者也,汉唐上下,文武勋官列鼎铭者达几千余人”(南宋张九成语)的评论。而平湖陆氏也就是“吴郡世家望族”的一部分。
陆氏宗谱源远流长,最早从西汉时期的第十二代陆璜时即已创立。以后则世代相接,相承勿替。而宗谱的相传,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兵燹战乱,而屡经毁损与修复。

关于平湖陆氏对地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与产生的影响,已由学者据实论证。本文则重点分析和整理平湖境内陆氏的各支系,以供史志工作者参考。

一、平湖陆氏实为一支

唐代中期,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陆庶奉诏修立宗谱,将陆氏自陆闳之后分立为四十九支。平湖境内陆氏即属其中的三支:谏议支、太尉支、侍郎支。而太尉支、侍郎支又同出于谏议支,故平湖陆氏实为一支,即出自三国时期东吴的谏议郎陆瑁。

陆瑁,字子璋、陆逊之弟。博学笃义,四方单贫人士陈融等数百人从游门下,割少分多,与同丰约。从父陆绩早丧,遗一男一女,皆由陆瑁教养成就。陆瑁,徵拜谏议郎,选曹尚书。为谏议支。

二、平湖陆氏出自二大支

一为文公支陆希声,一为宣公支陆贽。二人均为唐代宰相。

陆希声:字广之,陆氏第四十代。商州司马,召拜补阙。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唐昭宗,赠尚书左仆射。归田后,隐于宜兴,自号君阳遁叟,其后裔即为文公支。

陆希声上溯至二十四代为陆玩。玩,字士瑶,晋丞相参军,封兴平伯,转尚书令,又诏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迁侍中,赠太尉,谥康公。为太尉支。

陆贽(754—805):字敬舆,陆氏第四十代。唐吴郡嘉兴人。相传出生在城内甜水井(今嘉兴市区斜西街东首)。陆贽出生时,家门已衰落。父偘,早逝,幼受母教。年十八登进士第,中博学鸿词。德宗即位,被召为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勇于指陈弊政,揭露两税法实行后的各种积弊,主张废除两税法以外的一切苛歛,还建议积谷边境,改进防务等。因此被裴延龄所谗,被贬为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别驾。顺宗即位,下诏召回,诏未至已卒,谥宣公。陆贽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著作颇多,大多散佚。他的学养才能和品德风范为世人所称,被列为“中国十大名相”之一。其后裔即为宣公支。

陆贽上溯至二十四代为陆玩之弟陆瓘,瓘,字士珏。晋秘书监中书,黄门侍郎,赠紫金光禄大夫,为侍郎支。

陆玩(太尉支)与陆瓘(侍郎支)为兄弟二人,其父为陆英,祖父即陆瑁。故太尉支,侍郎支均出于谏议支。

三、平湖陆氏共分七支

(一)出自陆贽(宣公支)之后共分六支

六支中又分为枢密支之后五支,山阴支之后一支。

陆贽生子一,名简礼,字立庭,号尚质。唐元和十二年(817)进士,历任通议大夫,监国玺,兵部尚书。

陆简礼生子二,宗阮、宗衎。

陆宗阮三传为陆组,字叔良。唐大中三年(849)进士,朝议大夫,南郡节度使,进太师庆国公,谥文公,为盐官支始祖。陆组于晚唐时期,自盐官迁居广陈(今平湖市广陈镇)。子孙多居秀州(今嘉兴地区),另也有散居于苏、湖地区者。

陆组六传至旋吉。旋吉,字逢休。宋通议大夫,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中以直谏忤上,谪泸州刺史。后以枢密副使征召,未至而卒。旋吉即为枢密支始祖。其时已居当湖镇。

l. 枢密之后五支:

枢密支传至元末明初时,又析为五支。

陆旋吉生子三:韶之、凝之、永之。

陆韶之:字元美,宋监察御史,宗室郡马。因于廷议时常直言无隐,故时人称之为“直陆”。韶之居临安(今杭州)。子孙遂居该地。韶之后裔居平湖者共四支:祥里、南陆、泖西、灵溪。

陆凝之、字元聚,宋国子学录。葬武原乡 ,孙武子葬广陈,其后裔未居平湖。

陆永之,字元长。宋兖州观察推官。娶宗室女,册封仁寿县君。其后裔居平湖者一支。

①祥里支

陆寿一,字陶时。韶之七世孙,授迪功郎。元代至正间,屡征不仕,由长安(今海宁长安镇)返回平湖亭子桥(今为乍浦镇亭子桥村),隐于祥里梅花庄,以教授里人,乡风为之化,人称“祥里先生”。子孙遂定居于亭子桥周围。明清间,祥里支中进士者有6人。该支代表人物有陆愈、陆志孝、陆怀玉、陆从谕等。

②南陆支

陆仁,原名宸,字子荣。韶之八世孙。元处士,世居平湖。得先儒理学之传,不乐仕进,于元顺帝至正时高隐,卜居平湖听字圩(原平湖大南门外)教授理学,子孙皆以理学著称。明清间中进士者有4人。该支代表人物如陆珂、陆长庚、陆葇、陆奎勋等。

③泖西支

陆全翁。韶之九世孙敬一于元代时,隐居于云间(松江)。敬一孙全翁于明初迁居于泖河之西(今新埭镇东片,泖河南自广陈镇北至胥浦塘),全翁为泖西支始祖。

④灵溪支

陆能仁,字寿春。韶之五世孙。宋咸淳甲戌年(1274)进士。宋亡后,不愿为之臣,与叔父霆龙一同隐居灵溪(今新埭镇南阳村),时人称之为“高士”。子孙遂定居于灵溪,明清时期中进士者有2人。该支代表人物有元代景云(进士),之祺、瑶林,举人槐、相等。

⑤靖献支(后改称景贤支)

陆正,原名唐辅,字行正,号率斋。宋景定二年——元至治三年(1261—1323)。宋亡后因隐而更名正。理学精明,屡征不仕。元泰定间于陈山办“靖献书院”,弟子甚众,为平湖境内第一所书院。卒后,门人私谥为“靖献先生”。后人于此设祠以奉祀,称“靖献支”。明嘉靖间,倭寇侵犯,七世孙陆杲虑书院罹难,经呈请后移书院于城内与宣公祠合并,同时将位于石牌泾的陆氏世德祠(第六十世宗秀所建)一并纳入。督学阮鹗题其额为“景贤祠”,祠中祀宣公贽,靖献配享。此后,靖献支则改称为景贤支。靖献子应祺于元代因避乱自广陈迁居华亭胥浦乡,其地因名“南陆”(今属金山县吕巷镇),该地名今仍存。应祺子士贤又返平至石牌泾(原属平湖县,今属嘉善县大通镇)。宗秀后裔则又自石牌泾迁向旧埭、泖口、新埭及当湖、钟埭,部分子嗣仍居守石牌泾。宗秀弟宗达、宗俊,及宗秀子 等迁往海盐西塘桥。景贤支于明清两朝中进士者最多,达20人。该支代表人物有陆宗秀、陆珪、陆鋹、陆淞、陆溥、陆杰、陆杲、陆炳、陆光祖、陆光祚、陆梦韩、陆清原、陆陇其等。

2.山阴支之后一支

陆宗衎孙陆谊,字允公。唐广明二年(880年)进士,授余杭县令,迁国子博士,是为博士支。又二传至忻,字孟远,大理评事,居杭州砖头街。时因与吴越王有隙而避居山阴(今绍兴)之鲁墟,即为山阴支。

山阴支至宋时,子孙最旺,入仕者也多。后经第五十六代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重修侍郎支宗谱,并将山阴支分列为二十八分支。

⑥陈田支

出自山阴支陆沂之后,沂六世孙陆 居山阴之漾山,为漾山支(即山阴二十八分支之一)。陆 长子陆洙,字子泗,宋进士,授盐官令。其后裔陆孟文,字伟一,于明永乐年间自余姚漾山迁居平湖陈家田(今新埭镇鱼圻塘村,石桥村),是为陈田支,孟文为陈田支始祖。

(二)出自陆希声(文公支)之后的一支

⑦县西支

出自文公支之陆九渊象山支,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号存斋,为文公陆希声第十一世孙,居江西金溪,宋乾道八年(1172)进士,任敕令所删定官,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曾讲学于江西贵溪应天山象山寺,学者称象山先生。曾与朱熹会讲于鹅湖,论辩多不合,朱主道问学,陆主尊德性。自是,理学分朱陆二家。

陆九渊四传至文远,字伯及,号启桢。宋开皇进士,官嘉兴路巡检使,赠少保,谥贞恪。因思念祖地,素志欲归吴,晚年卜居嘉善魏塘镇,后又迁徙至当湖镇定居。子孙后来均居于县府之西,故称县西支。又因从嘉善迁移而至,故嘉善称之为当湖支。

县西支子孙在明清时期中进士者有3人。该支代表人物有陆纶、陆琳(人称小象山)、陆鳌、陆万垓、陆万峻等。

平湖陆氏之七支均定型于明代初期,六支出自宣公支直至侍郎支,一支出自文公支直至太尉支。故有“六陆之外又一陆”之说,虽有所别,然语不离宗,仍属一系。

七支传承至清初,各支又有小支分析,如南陆支分为二支,而景贤支则分成二十二支,这些均不在本文讨论。

注:陆氏于明清两朝中有文武进士者42人,上文统计各支中进士共35人,尚有7人未查实,故各支中进士数为不完全统计数。

陆适滋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22: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紫渊宗亲!
发表于 2011-5-19 12: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液堂的来历:源于十世祖奋飞公所著《云液草》。凡八世祖即奋飞公祖父佶公支下的子孙均属此堂号。各位宗亲谁手中有《云液草》这部书?请不吝赐读!到宿迁市博物馆看一张图为“宿迁市古代贡举名录”上有我十世祖奋飞公大名。
发表于 2011-5-19 12: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宿迁明清贡举
发表于 2011-5-21 14: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1、舜重華世系[僅供參考]a[計26代]據池陽《陳氏宗譜》b[計43代]據《永济旅游网-舜裔姓说》
a1黃帝—2昌意—3顓頊—4虞幕—5窮蟬—6敬康—7句望—8矯牛— 瞽叟—10虞舜—11商均—12虞夏—13仲華—14太玄—15叔容—16隱翼—17端明—18景旭定—1 勾較—20禹納—21靈冠—22德懿—23感亨—24余念—25平仲—26越52世虞閼父—27胡公滿
b 1黃帝—2昌意—3顓頊—4虞幕—5窮蟬—6敬康—7句望—8矯牛— 瞽叟—10舜(姚重华)—11商均—12夷伯—13强馀—14颉—15思—16友—17龙—18寿胖—1 叔仪—20康仲—21祖妫—22发(谥思公)—23妫方—24振—25维—26寿固—27敖—28元捷—2 偃—30姑益—31公允—32蔺—33顼叔—34野—35无—36胜—37叔正—38献子—3 亚寿—40原寿—41梦延—42瘀遏父—43妫满(胡公)

附:《永济旅游网-舜裔姓说》序
中华民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有五千年繁荣的文明史。在这个大家庭里,舜帝的支裔就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巨姓望族。在现代华人中,虞、姚、陈、胡、田、袁、陆姓的人士,占有相当大的比率,其中陈姓还是我国十大姓之一,约有五至七千万人口,姚、胡之姓也在我国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都是舜裔氏族的杰出代表。舜帝之后,四千年中,繁衍了许多姓氏,据学者研究表明,舜帝之后,先后衍生出虞、姚、陈、胡、田、袁、陆、遂、商、妫、圭、舜、娇、负、蒲、潘、饶、傅、邹、有、河、母、息、辕、馀姚、濮阳、直、舀、胜、胜屠、吴、咸、司徒、戏等姓氏,王、孙等姓氏中,也有尊舜为祖者。
                       诠释论证
                   虞、姚、陈、胡、田五姓简说
                      一、虞姓
  虞姓,在中华民族姓氏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与他的文化渊源具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它是舜裔诸姓之母姓。
当今虞姓来源于舜后其裔。舜有天下号为有虞,其子商均因以为氏。从历史上看,自舜有天下,虞氏之称才繁荣起来。从蒲 坂一带有虞乡之称,晋南古历山一带亦有舜后所封的虞国,都反映舜裔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先承祖之虞氏,随着虞舜之后裔的迁 徙,又有了华东、江南一带的上虞、馀虞、西虞。古人的地域因氏而名,反映出这些地方都是舜裔迁徙之地。
古人以为,虞乃吴的衍生,或者说古代虞与吴为同字。象形字中,它们表示的是人们狩猎生活带着虎头张开大口来大喊大叫,用以吓唬野兽,是这一部族围猎方式的一种写照。也有人认为虞人崇奉一种驺虞的仁兽为图腾,称有虞氏。演变下来,古代就把掌管山林鸟兽的官,称作了虞官。舜的先祖虞幕就是这一官职,到了舜,古籍仍记有尧使舜“作朕虞”,说明舜也作过虞官。
  这样一来,虞成了舜这个氏族的祖氏。
关于舜后之虞姓,系由舜子商均之后演变而来的。从古籍上看,舜有天下号为有虞,子商均因以为氏,其后有虞遏文,即陈 胡公妫满之父。
  今河南虞城商州先为商均封地,其后虞思居之。山西平陆一带乃古虞国,疑为虞遂之脉在迁徙过程中受封居住过。
有虞氏自舜有天下后,虞氏之称方才被后裔普为用之。由于有虞氏所居之地在妫内,所以,既称虞,又称妫。虞与妫都是虞 舜之裔的氏姓。但二者的区别是,虞是沿用有虞氏部落的图腾之姓,即因信奉驺虞而来,妫乃因舜父瞽叟居家妫水,即瞽叟、舜、象本都以妫为氏姓。因舜生姚墟,又以姚为姓。是从妫姓中分出的。
                       二、姚姓
  姚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它与姬、妫、嬴、姜、嬉这些姓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姓氏,这些姓氏都带女旁,就是其 主要特征。它从造字上首先打上了久远的烙印—发源于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因此,这些氏姓又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姓。
一般认为,姚姓始于舜。
  在远古社会,人们并非完全随父母而姓。天子可以国为姓,望族则以赐封为姓,也有由帝王直接赐姓,也有以封地为姓,或以官职为姓,平民百姓则有以居住地、排行、技艺等为姓。
古籍上说,“舜生姚墟,故姓姚。”而姚字乃兆加女旁。有人认为舜的部落可能善于栽植桃树,所以从桃字而姓姚。各说不
  一。从舜的这族来看,其父姓妫,弟象也姓妫,舜独不姓妫,而姓姚。史学上有舜居妫内之说,舜父、舜弟则姓妫。《元和姓纂》还说:“舜生妫内,子孙氏焉”。这说明,舜之后也有姓妫者。妫内已被史学界界定,在山西永济市,这说明永济是妫姓的祖地。这与舜“让避”之后又回到祖地建都立业的史学观点是相一致的。今永济,是学术界公认舜所建之都。所以说,姚姓的真正祖地,就在山西永济。
  姚姓自舜以后,代代相传。为了弄清姚姓宗脉,唐贞观六年,丰城瀛州学士姚思廉曾奉敕创修《姚氏世谱》。这个《世谱》曾一度失传,后来又在福建蒲田后裔收藏的古籍族谱中,发现有录载的《姚氏世谱》,有人把它编人了《虞舜姚公世系大族谱》。从《大族谱》看,它反映的是舜子商均一支的后裔。
据史考,舜子箕伯至直柄,再到虞遂,为舜裔另一支,也有将箕仁作夷伯,为舜之孙,商均之子。以下是姚氏各宗谱所公认 的世系,由于陈、胡、田、陆、袁等姓氏都出自姚姓之后,属妫满以后的分支姓氏,所以,也尊奉此宗谱世系为先祖世系。
  舜(姚重华)——商均——夷伯——强馀——颉——思——友
                       ┕梦熊—汶
龙——寿胖——叔仪——康仲——祖妫——发(谥思公)—
           ┕康伯 ┕宗石——期
  妫方——振——维——寿固——敖————元捷——偃——姑益——公允——蔺——顼叔——野——无——胜——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瘀父(遏父)——妫满(胡公)
在以上世系表中,舜系瞽叟与握登氏之子,生于唐尧壬午三十九年。舜娶尧帝之女娥皇、女英,娥皇无子,女英生均,夏禹继位,封均于商为侯。商均生夷伯或叫箕伯。
  表中列康仲生祖妫和宗石,祖妫生发,宗石生期,期忠谏于桀,为桀所灭而无后。有人认为祖妫生期和发,期为长子,发为次子。汤复封发于虞,发生妫方。
  从舜传至阏父,阏父仕于周武王发,为陶正,阏父生满,为舜第三十四世。周武王克商得天下以后,封阏父为诸侯于陈邑。
  周武王御极,诏求三皇五帝之后,又得阏父之子满,配以元女太姬,封侯于宛丘,赐姓妫氏,以奉帝舜祀。妫满封于宛丘后,国号为陈,人称胡公,即陈胡公。
  之后,从姚姓中又繁衍出陈、胡、田、陆、袁等姓氏。
  姚姓自舜之后,由于在权力斗争中的失败从中原向四方迁徙,遍布九州之域。但从迁徙的大趋势看,姚姓大多迁向南、北、东方,中原仍有少部分居留,西部则不多见。例如:浙江上虞、余姚地名的来源,就与姚姓部落南迁有关,《太平寰宇记》中说,“古舜后,为余姚这墟。”河北的观氏魏郡,《续汉书?郡国志》记有:“观,姚姓”。《汉书?郡国志》记有:“东郡卫公国,姚姓。”《路史?后纪十一》记道:“舜庶子七人,皆厘降于齐人,圭、胡、负、遂、庐、蒲、卫、甄、潘、饶、番、傅、邹、息、有、何、母、辕、馀姚、上虞、濮阳、馀虞、西虞、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皆其裔也。
                       三、陈姓
  陈姓,是中华民族巨姓望族之一,人口居百家之姓的第五位。
  陈姓的陈字取于古陈丰氏部落生息之地。古有陈丰氏部落,由游牧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之后,开始迁入中原地带的一个肥沃 的平原定居下来,就是宛丘的陈邑。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落已经融合进了其它家族而消声匿迹,只是陈地的地名永远地留 了下来。
  周朝初年,舜的三十三世裔孙阏父投附到了周武王下,担任了陶正之官,继承祖舜制陶的传统技艺,为周国百姓生活服务。 后来,周武王终于推翻了商王朝,建立周朝,在天下广诏三皇五帝之裔孙,晋封诸侯,因阏父有子满,得周武王赏识,武王将长女太姬配给满为妃,将其封于宛丘之地,取陈为诸侯国之号。
  此后,陈国的王室血统便是以后舜裔的正宗血脉的一支。陈自周武王封于妫满后,一直延续经历了春秋战国。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北伐,陈国最后一个诸侯陈闵公被杀,陈国灭亡。从妫满被封于陈到陈国的灭亡,前后经历了20世,共26代君王,历时588年。
  陈国的君王以国为姓,始姓陈。妫满即陈姓的始祖。陈国开国元侯妫满,人称陈胡公,胡公满生皋羊和犀,皋羊为申公,犀为相公。
  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立为孝公。突生围戎,围戎立为慎公。靖伯庚后代改姓袁。围戎生宁,宁立为幽公。宁生孝,孝立为厘公。孝生灵和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氏,灵立为武公。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夷公,三年后,燮立为平 公。燮生圉,圉立为文公。圉生鲍和他,鲍立为桓公。鲍生免、跃、林和杵臼。公元前707年,鲍弟他杀太子免,立为勉公。不出一年,蔡国以强凌弱,杀他而拥立跃为厉公。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逃奔齐国。厉公之后,弟林立为陈庄公。七年后,弟杵臼立为宣公。
  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之后,改姓田,成为田姓始祖。以后田完后代,世代为齐国之相。
  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和庆氏。其太子御寇被己所杀,次子款立为穆公。子夏生御叔、少西氏。御叔生夏氏。款生朔,朔立为共公。朔生平国,平国立为灵公。灵公十五年,被夏氏夏征舒所杀。平国生午,午立为成公。午生弱、抬、黄、过,弱立为哀公。三十五年,弟抬作乱,弱自杀。弱生师、偃、君留、胜,太子师被抬所杀,弱无一孩为国君。师生吴,吴立惠公。胜生公孙贞。公孙贞生司城氏,为陈哀公另一支。吴生柳,柳立为怀公。柳生越,越立为昏公。公元前47 年,楚惠王北伐至陈国,灭陈而杀昏公。昏王之子衍,迁至阳武地。王之后,有的隐为胡姓。
  陈姓自陈国始,经历588年的王室繁衍生息,为陈姓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地位。26代君王、王妃构成的王室,使陈姓以无比强盛的一个王室宗族迅猛地壮大起来,形成多条支系的迅速崛起,使陈姓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一处不可抵挡之势。而陈姓的稳定的王室发展,经历近六个世纪,虽然后来陈国被灭,但他的裔孙们已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并且开始朝四方迁徙。
  陈姓中值得一提的是田氏后来复姓归宗。田敬仲奔齐国,至五代为齐国之相,后取齐国姜氏而代之,入主王室,历8君184年,后被秦所灭,齐国土崩瓦解,其子孙纷纷改姓,为免受秦杀戮。齐王田建的三子轸,后来相于楚国,封为颖川侯,又改为陈姓,其它子孙改为王姓。现代陈姓当中相当大一部分出自江洲陈姓,其祖即陈轸,郡望即颖川。即所谓颖川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5-9 16: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