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6419|回复: 2

上海黄渡陆氏的一些信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7 09: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京城到青浦,由北到南,每隔20余里,便有一座烟墩,迄今1400多年了,但在黄渡之北,方泰之南,嘉黄公路(现嘉松公路)东侧和华新乡马桥村孙家浜之北,至今保留着烟墩的残体(至2008年止方泰烟墩尚存,而华新镇马桥村烟墩已无踪迹)。梁武桥则地处华新乡周浜村,现桥已毁,桥墩尚存。
    为什么要把烟墩与梁武桥放在一起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烟墩与梁武桥从何而来?关于这些,历来传说颇多,但至今在民间流传着较为广泛的一种说法,却把它们同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扯到了一块。传说萧衍未做皇帝前,颇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当他看到当今皇上,昏庸无能,花天酒地,不理朝政,而穷苦百姓则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惨状时,决意揭竿而起,推翻昏君。可叹不慎泄露了机密,成为被朝廷捉拿的要犯。萧衍得知计划败露,即刻打点行装,连夜逃出京城,朝东南方向飞奔而去。
    几百名奉命捉拿萧衍的精兵强将,闻知萧衍南逃,岂肯罢休,他们拍马挺枪,穷追不放。萧衍的腿,生得特别长,跑起路来,也就比别人快得多。但他毕竟是被朝廷捉拿的要犯,而且还有追兵在后,加之没有马骑,多少有点心虚。所以每跑一段路程,便要回首北望,看是否有兵将追来。因为萧衍是真命天子,日后必做皇帝,所以“日游神”、“夜游神”帮他的忙,在萧衍驻足北望的地方,泥土自会崛起一大块,以便萧衍能站得高看得远。这隆起的泥墩,便是人们现在所说的烟墩。
    萧衍逃到华新乡境内的马桥村孙家浜北时,发现追兵将至,但已精疲力竭。逃至周浜村小石桥旁时,眼看就要被追兵生擒,在这危急关头,正在附近田里劳动的9位妇女,仗义相救,将萧衍藏于枯井之中,并以物覆盖。追兵至,逼问九位妇女,因不告实情而皆被杀,而梁武帝萧衍得救。所以烟墩从北而南,至此为止,朝南再无一座。萧衍登位后(史称“梁武帝”),为了表彰九烈妇之功,敕封九烈夫人祠于石桥南侧。此桥,亦被名为梁武桥。
    是否觉得传说很荒谬无稽?一开始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以为这只是民间无由的流传而已。但当我看到清咸丰年间章树福编的《黄渡镇志》中也有相关记载时,才知道原来此说流行已久。
    《黃渡鎮志•卷九•雜類•神祠》中有关“九烈夫人祠”是这样记载的:梁太清三年建。相傳梁武帝被兵,匿枯井中,有婦女九人覆以藍。追者至,詰之不言,皆殺之,帝因得免。後敕封建祠,至今塑像存焉。其北有梁武橋,明萬曆二十六年,裏人張俸重建。天啟□年,僧月林增修。國朝康熙二十一年,裏人陸複恒改建。在今三十三保一區一圖。
    可见,在编《黄渡镇志》的清咸丰年间“九烈夫人祠”中所供的神像还是在的,但没有说明神祠是否尚存。我的判断是已经无存了,不然不应只说塑像存焉。这段对于神祠的介绍中还介绍到了梁武桥: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当地人张俸重新建造;天启年间(1621—1627年),僧人林增作了修葺;而到了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当地人陆复恒又进行了改建。关于“九烈夫人祠”的建造缘由,镇志上的记载就表示亦为传说而已。而令我感到惊诧的是这看来完全难以信服的传说竟然有个确认的建祠年代——梁太清三年(549年)。即便是在编《黄渡镇志》的当时,也已是清朝末期,离传说的发生之时已经过去1300多年。它所记载的建祠年份依据何在?难道当时编撰时另有参考?我不得而知,也不可能知晓了,毕竟我离编《黄渡镇志》那时又已过去了150多年。
    另我感到甚有参考价值的还有一段刻在石碑上的碣文,其乃是康熙年间(1683年)一名为沈珽之人所作,亦载于镇志的“九烈夫人祠”篇中。
    其曰:噫嘻!此九烈夫人祠也。父老相傳謂梁祖遇敵軍於此,從九夫人丐脫死相與,指眢井藏之,至盡殲於敵而終不告,遂得生。梁祖於是即斯土葬而廟祀之,以彰其義,至今千一百有餘載,光靈未泯也。久而碑沈石爛,像亦就廢,幾不可知所謂九夫人者。明萬曆間,近溪張君移其廟於逢陣山。孟常陸君懼千載貞魂埋沒於荒煙野草中也,於歲壬戌八十攬揆之辰,與僧恒達及其師晟如謀更新之,首捐金百兩,伐木石、易陶瓦,仍建廟于平陸以從其舊。嗚呼!揚幽隱,表義節,陸君之功亦大矣。今年四月落成,嗣君賓王屬餘詳述顛末,勒諸石,其同襄厥事者,列名如左。(康熙二十二年十月望。)
    这段文字向我们具体的描绘了当时关于“九烈夫人祠”的一些流传与情况。不仅在当时便有了开头的那个传说,而且告知,清康熙年间当地里人陆君(会不会指的就是康熙二十一年改建梁武桥的陆复恒呢?应该极有可能。)是在已经年届八旬之时因不忍看到经过千年岁月洗礼已经像毁石烂的神祠就这样被埋没于荒野之中,而首先捐出黄金百两,并与僧人恒达及其师傅晟如一同谋划将祠又从逢阵山复迁回平陆地而从旧的。对于陆氏的此举,他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落款的康熙二十二年为1683年,当是“九烈夫人祠”重建的年代。
    金潘宝作有《梁武桥经九烈祠》:修陵事業竟蕭條,此地空存梁武橋。一片荒煙凝碧血,千年遺烈貫丹霄。黃昏枯家魂猶昨,寒食東風怨未消。灑盡台城忠士淚,野庵尚有瓣香燒。
    我不知道金潘宝其人之生平,但此段记述存于《黄渡镇志》之中,又论及了千年,一定是在清朝当时。其所见到的景象从诗中看是祠残(或毁)桥存,不免是要感慨一番的。从陆氏于康熙年间的重建之际至章树福编《黄渡镇志》的咸丰年间,中间经过了约莫170年的时光,萧条也属正常,因此其诗中所述景况大抵应是编志的当时之况。而当光阴又流转了50多年后到了宣统年间,在章圭瑑纂辑的《黄渡续志》中就明确记载了“九烈夫人祠”已毁。
    祠虽毁了,但疑问尚在。这流传久远的传说究竟可信吗?那烟墩与梁武桥又真的有关系?
    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不想过多的发表意见。但早在古时,就有人作过论断。不妨看看是如何说的:
    清本邑学者王昶有曰:“舊志稱起自漢武,固誤。”且有“然考《武帝本紀》,生平未嘗至松江,被兵匿井,恐傳聞之妄。”于镇志之中。
    而对于后一问题,我想说:无甚关系,纯属附会。
    烟墩,其实就是烽火墩,是我国古代主要军事通讯设施之一。上海烟墩的营造主要在两个历史时段中。一为南宋韩世忠为抗金所垒,二为明初戚继光为抗倭所营。在上海地区,曾经留下过160余座烽火墩(即烽火台残迹),然现在仅剩10座。而马桥村的烟墩就是明初所筑。实地走访了烟墩的所在同时又对照了《黄渡镇志》,可以基本确定,此墩在清时被称为陈家村墩,其名由来当可想象。现在已经无法看到这个曾经存在了五、六百年的墩汛了。因为就在前些年中,其地为了造一家工厂而将墩夷平了(就是现在“新朋实业”公司的所在)。所以说,烟墩的来由是与梁武帝萧衍有关,纯粹是胡编乱造的臆说。
    那梁武桥呢?它的名字由来是因为梁武帝么?
    这又回到了早先的那个传说,你认为是真是假呢?如果是假,那便不必再说。如果是真,那似乎存在着可能性。但志书上只介绍说梁武桥为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当地人张俸重新建造;天启年间(1621—1627年),僧人林增作了修葺;而到了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当地人陆复恒又进行了改建,并未说明始建的年份。可见,的确由于桥的历史比较久远,当时的人也已经无法考证了。但即便如此,我们也绝不能就轻易的下这样的结论:桥在南北朝时(按传说甚至可以追溯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要知道那时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了。是否在那时便有此桥的存在,我不敢轻易下结论。我只想谈一下对于上海古桥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
    目前我们上海地区所能见到的古桥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宋朝时,上海所建的古桥是不少的。但现在仅存的大概也就10来座。主要有:望仙桥(松江方塔园内,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志书《云间志》中有载)、安就桥(松江镇,俗称跨塘桥、云间第一桥,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志书《云间志》中有载)、普济桥(青浦金泽镇,俗称紫石桥,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建)、万安桥(青浦金泽镇,俗称亭桥,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建)、玉秀桥(金山吕巷镇,俗称观音桥,宋时建)、寿带桥(金山吕巷镇,俗称油车桥,宋时建)、登龙桥(嘉定镇,俗称州桥,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知县王选建)、登瀛桥(嘉定镇,俗小学桥,旧名熙春桥,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瞿仲渊建)、龙门桥(嘉定镇,又称宾兴桥、青云桥,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建)。这些古桥大都经过了历朝历代的整修而早已面目全非,可以看到宋代原物的已经了了无几,最多也就是桥墩下部或拱圈尚保留着原状,毕竟至今已经七、八百年。而按照传统来讲,桥过百年就应进行一次大修的。其中最早的是松江方塔园内的望仙桥,据说建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但其实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的《云间志》中就有明确记载。桥为石梁平桥。外形朴实,结构简练,在石梁上刻有莲花纹图案。桥面为武康石雕,略呈拱形,其弧线条十分流畅,石梁下以木梁垫承。现木梁已腐朽,但桥墩、石柱、梁眼仍清楚可见,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了。那在此之前有否更早的桥呢?有的。被誉为“嘉定城中第一桥”的孩儿桥,建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的嘉定城中,跨练祁河,嘉定县人赵安国建造,习称小囡桥,只因石桥栏上,浮雕数十童囡。但现在我们早已经看不到这座桥的样子了,因为桥的所在地已成为嘉定影剧院。清代学者王鸣盛曾就孩儿桥写下诗几句:“汀花岸草拂渔蓑,处处春城荡桨过。闻说石孩曾盗酒,至今桥畔醉人多。”据说嘉定县博物馆保存着一块刻着许多童囡的紫石桥栏板,就是当年桥上的护栏石。此桥建造至今已经近千年了。那是否还有更早的桥呢?据说在原嘉定县安亭镇的菩提寺前,有一座山门桥,系石梁桥,长约3.5米,宽约2.7米,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吴,距今1700余年。但现桥已全部埋在地下,难觅踪迹,因此谁也没见到过。究竟是否真的有,我觉得还不好说。至此,或许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了吧。
    我的态度是:无法考证,因此不轻易下结论。我只说一下我所看到的梁武桥的现状。梁武桥作为石桥最后是毁于1968年(见2007年《华新镇志》)。但在此之后是作了重建的,只是由石桥改建成了水泥桥。而由于石桥的石墩尚存,所以在翻水泥桥石,利用了原有的石墩,在其之上,作了水泥铺设。桥长近20米,高约3米,全桥由三跨构成,西跨尚保留着石跨的原样,为四块条石并列铺就而成。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就在这西侧的桥墩下,一块垫脚石上赫然刻着“梁武桥”三字,竟然就是老石桥的桥面石。照例,我立即将目光对准了旁边,因为在那里应该留有建(或修)桥的信息。仔细看,果不其然。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看得不是很清楚,但还是费力的识出了上面很小的字迹。一侧镌着“大清道光十五年”,另一边刻有“春吉里人重建”。“道光十五”年为公元1835年,“里人重建”说明了在这年中当地人重新建了这座桥。回头再看,无论是清咸丰年间章树福编的《黄渡镇志》还是宣统年间章圭瑑纂辑的《黄渡续志》上都没有关于道光年间这次重建的记录,可见是有缺略的。而在东侧桥墩的底下,我又发现了原石桥的桥柱石,似乎有好几块,但只有一块上面能勉强看到桥楹,刻着“……梁朝胜迹万年存……”,其影射的正是文章开头的那个传说。可见,无论是传说还是镇志上的记载都确是存在的。但我想,即使是在那时,其故事的真实性也是无从考证了。由于桥的南端已经铺了一条水泥路以供来往,所以桥已经废弃不用了。只有住在村里的外来租住者的一群孩子在旁边玩着划炮(一种小型的爆竹),爬上爬下的在桥上嬉戏,看见我老是观察并拍摄着这座桥,感到非常的好奇。水泥路旁砌着几个水泥墩,想来是怕行人摔到河里。而在其中的两个墩子之上,分别置有一个高约四、五十厘米、底边长约20厘米的石狮。我想这石狮不会是无来由的,一定是以前石桥上的。一般来说,石狮应出现在桥柱之上,可见原来的石桥应该是有桥栏石柱的。临走之时,再度回眸,但见两只石狮依旧一东一西的相互对望着,默默无言,仿佛矗守着岁月的沧桑,又好似在等待着有心人去打开那尘封已久的陈言往事。
    一座几年前刚消失的烟墩,一座已经面目全非的古桥,一个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祠堂,一个久远的传说故事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岁月悠悠,光阴荏苒。我相信,历史的印记,并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一定会在时空的某个角落伫候。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就是一些片段的积淀,我们永远都只是它的组成部分和看客。
发表于 2009-2-21 17: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胡人可恨,陆氏烈女可嘉呀。
发表于 2009-8-27 14: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祖上就是黄渡陆家巷的,不知道有没有家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5-3 03: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