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4926|回复: 0

获得联合国文化遗产宝保护大奖,拥有600年历史的陆氏祠堂-广裕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8 17: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3年,广州发生了一件惊动国内外文物和文化界的大事:位于北郊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的广裕祠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杰出项目奖的第一名。此前,无论是广裕祠还是钱岗村都并不为广州市民所熟知。
广裕祠坐北向南,庄严古朴。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和北京故宫同年兴建,距今近600年。它是全国唯一一座有五次重修年代记载的祠堂。
     “广裕祠”是陆氏孟尝公在永乐二年甲申岁自舍宅田场一段四正方园,由曾孙:聚平、广平、原英、凤鸾、积忠、积善等人会众协力同心,选于永乐四年十一月壬寅日建。
  祠堂前面有宽阔广场,面积300多平方米,地面用山石铺平,高高的八字形砖砌照壁环抱着广场,祠堂庄严肃穆,脊塑有宝珠、鳌鱼、燕尾。

祠堂大门横批上书着“陆氏广裕宗祠”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大门两边镌刻着一副对联“诗书开越,忠孝传家”。上联指的是西汉时陆贾说服南越王赵佗归汉,下联说的是陆秀夫精忠报国之事,族人一直以这8个字引以为荣。这8个字高度概括了一段民族生死存亡,山河破碎有关的辛酸历史与陆姓家族有关的丰功伟业。

    祠堂建筑面积816平方米,共三进,进深44.20米,均有天井相隔,两侧四廊走道,名为四水归堂;三进(即前厅、中堂、后堂)从外观上看均为悬山顶式建筑,屋面布碌筒板瓦,灰塑屋脊,素胎勾头滴水。堂内雕梁画栋,精雕木刻,有鱼、松、花鸟等雕刻工艺。中堂各处挂有各朝代进士、国魁、举人、贡生等的牌匾,最有价值的是在房顶脊梁上还刻有各朝代修建的确切时间。
1、第一进脊檩下刻阳文“时大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季冬谷旦重建(1807年)”;
2、第二进脊檩下刻阳文“时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岁次癸丑仲冬吉旦重建(1553年)”;
3、在第二进后面东廊间左侧墙内嵌一块《重建广裕祠碑记》,上面落款为“大明崇祯岁次已卯季夏吉旦重修”(1639年);
4、第三进脊檩下刻阳文“时大清康熙六年岁次丁未季夏庚子吉旦众孙捐金重建”(1667年);
5、另外第三进祖堂后两柱间横枋阴刻“民国四年岁次乙卯吉日柱重为修后座更房之志”(1915年)。
后堂是整个祠堂的重点,后堂的中间建有一个神座,里面供奉着陆氏祖先丞相陆秀夫及率先来到钱岗定居的陆从兴和陆广裕的牌位,神座前是一张摆放各种瓜果、祭品的供桌。在神座的两侧后墙上分别在东侧挂有陆贾画像,西侧挂有陆秀夫画像,供拜祭者瞻仰。在中堂和后堂的木柱上到处刻着颂扬陆贾和陆秀夫功绩的对联:“宋代词文开百粤,南朝志节亘三忠”、“掉三寸舌能胜百万兵戈开越说佗归汉室,挺一孤身独操完全气节溺江负主仰崖门”等。陆氏后人把先祖的事迹镌刻在对联的字里行间,教育后辈不忘祖先的忠烈铮骨。




此外,广裕祠的西更楼上还有一幅广州版的“清明上河图”。

这个名为“江城图”的木雕封檐板长8.7米,宽0.3米,描绘了1733~1757年间清朝康乾时期广州珠江北岸繁荣景象。用浮雕、镂空雕的形式,从左到右依次记录了西炮台、老城门、海珠炮台、天字码头等广州史籍中珠江北岸常见的景物,以及各类房屋、城门、城墙、城垛,普通市民、洋人生活常态等,格外珍贵。



这件雕工精湛的无价之宝被文物专家称为广州“清明上河图”。在2000年文物普查时,专家发现了这块珍宝,并连夜运往广州博物馆。现在位于西更楼的是2005年的复制品

   
“广裕祠”被专家认为是一部“中国从明朝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断代史”、“确凿的时间,记载着该祠堂所留下来的建筑风格作出明确的断代,这是极其珍贵的。它(广裕祠)简直就是岭南建筑历史的一把标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

“广裕祠”获得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竞赛、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这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次获得的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大奖。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自驾车:广州出发,走“京珠高速”到“钟落潭”出口转广从公路到“太平场镇”右转,按景区路牌指引前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3-28 19:21

返回顶部